2019年9月2日 星期一

《道德經》第二十章

《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1),相去幾何(2)?

美之與惡(3),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4)


荒兮其未央哉(5)!

眾人熙熙(6),如享太牢(7),如春登台(8)。

我獨泊兮其未兆(9),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10),

儽儽兮若無所歸(11)。

眾人皆有餘(12),而我獨若遺(13)。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14),我獨昏昏(15);

俗人察察(16),我獨悶悶(17)。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18)

眾人皆有以(19),而我獨頑且鄙(20)。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21)。





註釋

(1) 唯,即恭敬的應聲。阿,即怠慢的應聲,或指「訶」,即呵斥之聲。
(2) 相去,即相差;幾何,即多少。與下句「相去若何」意思相同。
(3) 美,即美麗、美好;惡,即醜陋。
(4) 此句老子帛書本作:「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此兩句的意思是:別人所畏懼的,自己也不可以不畏懼。
(5) 荒兮,即廣漠的樣子。未央,即未有窮盡。
(6) 熙熙,即興高采烈的樣子。
(7) 享,即享用。太牢:指牛、羊、豕三牲,將此三牲圈養在牢裡,備作祭祀時使用,故稱三牲為牢。這裡泛指盛筵美饌。
(8) 如,好像;春,即春天。登台,即登上樓台遠眺賞玩。
(9) 泊兮,即淡然,恬靜的樣子;未兆,即沒有絲毫跡象,指心胸廓清,無情無慾。
(10) 沌沌兮,即渾然無知的樣子。未孩,指嬰兒初生,尚不能笑;孩,通「咳」,即嬰兒的笑。
(11) 儽儽兮,指疲憊、閒散的樣子。若無所歸,即心無所宅,毫無目的。
(12) 有餘,指心有慾念而自滿自驕。
(13) 遺,即不足,指謙下退藏。
(14) 昭昭,即光明的樣子,指巧智現於外。
(15) 昏昏,即昏暗的樣子。
(16) 察察,即精明的樣子。
(17) 悶悶,即含蓄淳厚的樣子。
(18) 此兩句應為第15章文字,一些註評認為因錯簡而竄入此章,見第15章註。但若放在此章,其意思則表示修道之人外表看作渾沌,但內裡卻如深海般寧靜,又如清風無休止地飄動。澹,形容恬靜、淡薄。飂,粵音騮(lau4),或遼(liu4),或螰(luk6),即大風飛揚,形容形跡飄逸。
(19) 以,即用。有以,即有用,自信的意思。
(20) 頑,即愚笨;鄙,即鄙陋。
(21) 貴食母,以守道為貴。食,即養育;母,即本,指道。




通行版原文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白話語譯

    恭敬與呵斥,相差有多遠?美麗與醜陋,相差在哪裡?別人所害怕的,不可以不畏懼。

    這真理是廣闊得沒有邊際啊!眾人興高采烈,好像參加盛大宴會,享用盛筵美饌,又好像在春天登上樓台眺望賞玩。只有我獨自一人淡泊悠然,無情無欲,沒有絲毫外露。渾渾沌沌啊!就好像尚不能笑的嬰孩。疲憊閒散啊!心無所宅,毫無目的,好像無家可歸。

    眾人充滿慾念,自高自滿。唯獨我好像不足,謙下退藏。我真的是愚人的心腸啊!眾人都顯得光明,而我卻顯得昏暗。眾人看起來都很精明,我卻是含蓄純樸。

    我的內心如深海般寧靜啊!如大風無休止地飄動啊!眾人都好像能幹且自信,而我卻愚笨且鄙陋。只有我與別人不同,因為我以守道為貴。





General Version:
Chapter 20


Between respectful response and scornful response, 
how much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auty and ugliness, 
how much is the difference? 
What people fear, one cannot be unafraid.

So desolate! How limitless is the Truth!
The multitude are joyous,
 as if enjoying a great feast, 
as if going up to a terrace in spring. 
I alone am quiet and reveal no signs, 
as innocent as an infant not yet smiling, 
so idle, as if without motives. 
The multitude all have more than enough, 
while I alone seem lacking.

My heart is that of a fool!
 Ordinary people are bright. 
I alone am drowsy. 
Ordinary people are alert. 
I alone am muddled. 
My heart is calm like the sea, like high wind never ceases.

The multitude all have goals with confidence.
 I alone am foolish and uncouth.
 I alone am different from others,
 and value being fed by the Mother.




經註評修訂後的版本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白話語譯

    恭敬與呵斥,相差有多遠?美麗與醜陋,相差在哪裡?別人所害怕的,不可以不畏懼。

    這真理是廣闊得沒有邊際啊!眾人興高采烈,好像參加盛大宴會,享用盛筵美饌,又好像在春天登上樓台眺望賞玩。只有我獨自一人淡泊悠然,無情無欲,沒有絲毫外露。渾渾沌沌啊!就好像尚不能笑的嬰孩。疲憊閒散啊!心無所宅,毫無目的,好像無家可歸。

    眾人充滿慾念,自高自滿。唯獨我好像不足,謙下退藏。我真的是愚人的心腸啊!眾人都顯得光明,而我卻顯得昏暗。眾人看起來都很精明,我卻是含蓄純樸。

    眾人都好像能幹且自信,而我卻愚笨且鄙陋。只有我與別人不同,因為我以守道為貴。





Revised Version:
Chapter 20


Between respectful response and scornful response, 
how much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auty and ugliness, 
how much is the difference? 
What people fear, one cannot be unafraid.

So desolate! How limitless is the Truth!
The multitude are joyous, 
as if enjoying a great feast, 
as if going up to a terrace in spring. 
I alone am quiet and reveal no signs, 
as innocent as an infant not yet smiling, 
so idle, as if without motives. 
The multitude all have more than enough, 
while I alone seem lacking.

My heart is that of a fool!
 Ordinary people are bright. 
I alone am drowsy. 
Ordinary people are alert. 
I alone am muddled. 

The multitude all have goals with confidence. 
I alone am foolish and uncouth.
 I alone am different from others, 
and value being fed by the Mother.




賞析與點評



    《道德經》此章說出修道之人與世俗沒有修道之人的分別。一般人對別人的恭維與怠慢,甚至呵斥都看到很大的分別,如何應對就靠不同人的智慧與修養。一般人對美麗與醜陋也看出很大的分別,人們喜歡美麗,不喜歡醜陋。修道之人不是這樣,他們並不將恭維與怠慢、呵斥看作有什麼大分別,也不會把美麗與醜陋看作有什麼大分別,正如《道德經》第二章所指出,修道之人不會將美醜、善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看得太重,這種二元相對的現象正是修道之人要超越,他們不會因為這種對立現象而隨之快樂,隨之傷心。道是一,沒有二,更沒有二元相對的關係,修道的人看的是道,故以平靜的心面對二元相對的世界,他們會說:「相去幾何?」「相去若何?」只是人人都畏懼的事情,他們不會對著幹,他們行事不會與別人相反,但內心卻不看重這高低、美醜的關係。

    此章看出修道之人面對此世界的茫茫然,他們求道、修道,不是求功名利祿。道隱藏而無名,而這物質世界正是鼓勵人們追求功名利祿。眾人覺得快樂的事情就是享用盛筵美饌、登台賞玩,這正正不是修道人所追求的物質歡愉,故他們與眾人在一起的時候卻顯得孤單,混合不來。他們好像還未懂得討人歡心的嬰孩般單純,渾渾沌沌,沒有露出悲與喜的跡象。這個世界不是他們的歸宿,只有道才是他們的歸宿,面對此世界,他們只有「儽儽兮若無所歸」。

    對他們來說,這個世界不值得他們追求。此修道之士,正是歷世以來不同宗教與文化的聖賢,例如佛陀、耶穌、穆罕默德等等,他們都以自己的生命去實踐真理,沒有追求世間的功名利祿。功名利祿,人家聰明伶俐的都會去追求,他們都會有所成就,好像有餘,修道之人就好像什麼也沒有,人們看他們就像愚笨的人。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看起來十分精明、閃爍、滿有自信,因為這正是他們所追求,而修道的人不是求外表的華麗與成就,故比下來就顯得昏昏、悶悶。老子說「頑且鄙」,即所謂卑微。沒有人喜歡卑微,人人都想「昭昭」、「察察」、「有餘」、「有以」。但外表「昭昭」、「察察」、「有餘」、「有以」又如何?修道人是向內追求,而不是向外,他們的外表不求耀目,但內裡卻如深海般寧靜,其生命力如清風般無休止地飄動。

    老子說「我獨異於人」,老子如何與眾人有分別?答案就在最後一句:「貴食母」。母就是道,老子是依賴道而生存,道就像養育他的母親。這道孕育萬物,持護萬物,只是人們不知道。他們追求外在的成就與歡愉,變化無常,有得有失;老子所追求的卻是內在恆常的道,無得無失,只有一,而這一正是萬物的根源。回到自己的根源,還有什麼比這更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