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1),必固張之(2);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3);
將欲奪之(4),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5),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6),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7)。
註釋
(1) 歙,粵音吸(kap1),指收歛。
(2) 固,指暫且、姑且,或解作「故意」之「故」。張,即擴張。
(3) 舉之,即興之。
(4) 奪之,即取之。
(5) 是,即這的意思;微明,即微而顯,指事物盈虛盛衰,雖幽深難測,但其理甚明,就是「柔弱勝剛強」。
(6) 脫,即離開;淵,即水潭。
(7) 利器,指權力、賞罰。示,指炫耀。
白話語譯
想要收歛一個東西,必須暫且讓它擴張。想要削弱一個東西,必須暫且讓它強大。想要廢除一個東西,必須暫且讓它興起。想要奪取一個東西,必須暫且讓它得到。事物盈虛盛衰,雖幽深難測,但其理甚明,就是「柔弱勝剛強」。
魚不能離開水潭,國家賞罰的權力不可以炫耀於人前。
Chapter 36
If you would have a thing shrunk,
You must first expand it.
If you would have a thing weakened,
You must first strengthen it.
If you would have a thing abolished,
You must first set it up.
If you would have a thing taken away,
You must first give it.
This is called subtle discernment.
The soft and weak will overcome the hard and strong.
The fish cannot leave the deep.
The sharp instrument of the state cannot be shown to anyone.
賞析與點評
整部《道德經》都稱頌謙虛是修道之士的美德,道如水流常常處下,雖是最大,但又是最微小,這微小就是指修道的人常處下謙卑,不會賣弄、炫耀自己的能力,因為修道的人不需要求取別人的認同與讚揚,也不會以強者的姿態對抗或對待任何人事物。《道德經》多次說明為什麼修道的人要謙虛: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即不如適時停止);揣而銳之(即鋒芒畢露),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9章)
「保此道者不欲盈(即不自滿)。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即除舊更新)。」(第15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指破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指道)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第22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24章)
「知其雄(喻剛強),守其雌(喻柔順),為天下谿(喻處於卑微)。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28章)
「是以聖人去甚(指過份、極端),去奢(指爭勝),去泰(指驕縱)。」(第29章)
此章更說:「柔弱勝剛強」,這是微明,即細微而明顯的道理。此章解釋為何「柔弱勝剛強」,因為剛強就代表末路的即將來臨。《道德經》不是叫人做懦夫、弱者,而是叫人內心剛強,但外表要柔順,千萬不要外表裝作剛強,因為道從不脅迫別人,也不用取悅別人,道無需要向人們示強,一個柔順如嬰兒的人會不會向人們示強?示強的人肯定是靈性未夠深厚的人,還喜歡驕縱,看不到驕縱的壞處。驕縱容易令人頭腦發昏,看不見當前人事物的真正形勢,就是把自己估計太高,把別人估計太低,或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別人。這些人最容易犯下各方面的錯誤,弄到神憎鬼厭,自招滅亡。故要把一個人徹底毀滅,就是要讓他驕傲,以為自己好了不起,為所欲為。道與謙虛柔順的人同在,不會與驕橫的人同在,沒有道,就會步向滅亡。故本章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真正最強的人就是內在堅強,外表柔順:「柔弱勝剛強」。不要將自己的剛強與威武顯露出來,此威武只能在非常時候才能行使,而且也要適時而止,不要成為慣常的姿態,否則就會招致滅亡,因為:「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要活在深水中才最安全,國家的寶物、利器要好好收藏、運用,不要讓全世界都知道。魚常常浮在水面,就會引人來捕捉,國家的法寶人人都知道,就會有人想奪取。這就是《道德經》的智慧:千萬不要炫耀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