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1),事無事(2),味無味(3)。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4)
大少多少(5),*[報怨以德。](6)
圖難於其易(7),為大於其細(8)。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9)。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10),故能成其大。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1)
夫輕諾必寡信(12),多易必多難(13)。
是以聖人猶難之(14),故終無難矣。
註釋
(2) 事無事,指以「無事」為「事」,即以無事的態度看待事情。
(3) 味無味,指以「無味」為「味」,即以無味的感覺去品味。
(4) *此五句原放在第六十四章,註家黃瑞雲認為移入本章意思更為連貫。欲不欲,即不以欲為欲。貴,即珍視、看重。難得之貨,指不容易得到的珍貴物品。學不學,第一個學指學習,第二個學指學問。復,指補救、挽救。輔,指輔助、協助。
(5) 大小多少──歷代註家有三種解釋:一,大的看著小,小的看著大,多的看著少,少的看著多;二,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三、能大者必能小,能多者必能少。
(6) 「報怨以德」,此句按註家馬敘倫、嚴靈峰和陳鼓應的意見應移入第78章。
(7) 圖,指謀劃、圖謀。圖難,指想辦法克服困難。
(8) 為大,指做大事。
(9) 作於細,即從小開始。
(10) 終,指始於、永遠。不為大,即不自以為大。
(11) *此六句原在第64章,黃瑞雲認為應移入本章此處。毫末,即細小的萌芽;累土,即低土、一堆土或一筐土。
(12) 諾,指承諾、答應。輕諾,指輕易允許,隨便答應。寡,即少;寡信,即不守信用。
(13) 多易,即太容易;多難,即很困難。
(14) 難之,即以之為難。
以無為的方式作為,以無事的態度看待事情,以無味的感覺去品味。以大看小,以小看大,以多為少,以少為多;以恩德去報答怨恨。圖謀困難的事情要從容易入手,實現遠大的事情要從細微處入手;天下的難事必然從容易開始做起,天下的大事也必然從細微處做起。所以聖人從來不自以為偉大,才能成就巨大的事業。所以說那些輕易作出承諾的人,往往沒有信用;常常自以為看起來十分容易的事情,做起來往往面對很多困難。所以聖人看待事情謹慎小心,把事情當作難事處理,最終就沒有困難了。
The General Version:
以無為的方式作為,以無事的態度看待事情,以無味的感覺去品味。所以聖人想望的就是沒有欲望,不會希罕貴重難得的物品,學習不去求取學問,補救眾人經常犯的錯誤,以此輔助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不敢刻意作為。以大看小,以小看大,以多為少,以少為多。圖謀困難的事情要從容易入手,實現遠大的事情要從細微處入手;天下的難事必然從容易開始做起,天下的大事也必然從細微處做起。所以聖人從來不自以為偉大,才能成就巨大的事業。那些張大雙手也抱不住的粗壯大樹,是從細小的嫩芽開始生長;九層高的樓台是由一筐筐泥土壘築起來;千萬里的遠行是從腳底下的一步開始。所以說那些輕易作出承諾的人,往往沒有信用;常常自以為看起來十分容易的事情,做起來往往面對很多困難。所以聖人看待事情謹慎小心,把事情當作難事處理,最終就沒有困難了。
Revised Version:
《道德經》談無為,就是順其自然而不強行有所作為,但又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道法自然」(第25章),按自然的變化而順應作為,尊重自然,故說「為無為」。這「為無為」的態度進一步推展就是「事無事」與「味無味」,即不要把事情看得太重,讓事情順應自然變化發展,但仍然要參與,而不是置身度外;飯仍然要吃,但再不會講究色香味道,因為感觀的欲望與享受只能短暫,不能長久留住,所以聖人最大的希望就是沒有欲望,這欲望就是對感觀世界的想望,聖人就是不會對此感觀世界依戀執著,存在任何想望。
「無欲」是修道的重大竅門,只有「無欲」,放棄對感觀世界的一切所求,才能悟道,所以聖人再不會追求珍貴難得的貨品,也不會對感觀世界的知識有強烈的渴求。《道德經》多處強調貴重稀有的貨物只會帶來災禍,招惹盜賊,令人喪失純潔自然的本性。同樣向外不斷求取學問,學習物質感觀世界的知識,也不是修道人的方向。修道是向內而不是向外,是回歸根源而不是開枝散葉。愈向外求索,向外學習的欲望愈強烈,就愈是偏離道,這正是眾多人所犯的過錯。就是偏離了道,偏離了自己純潔自然的本性,聖人正正要挽救之。如何挽救?就是以身作則,行「不言之教」(第43章),不是說教,而是輔助萬事萬物自然的變化而不會強行有所作為,順其自然而作事。
「大小多少」,無論事物是大是小,是多是少,都可以互相轉化,不會固定不變,應輔助自然而變化。此處《道德經》教導人們,無論作什麼事情,都要從最小最容易處入手,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容易到艱難,這樣才能有所成就,絕不要高談闊論,一開始就不可一世,眼高手低,眼闊肚窄,這樣做事情只會失敗,必然困難重重。所以做事情要從細小處一步一步做起,千萬不要急於求成。老子用了好幾個比喻解釋,就是用雙手才能環抱的大樹,也是從小小的嫩芽開始成長,九層高的樓台也是由最低一層一層建築,行萬里的路程也是從第一步開始一步一步踏上,不能一步登天。這是自然的法則,順應自然變化而成就事情,這是對人對事的重大提醒。
《道德經》強調聖人從來都不會自大,這是很重要的試金石。古往今來,歷世傳頌的聖人、偉人都有謙卑的特質,沒有一個自以為大。中國的秦始皇、希臘的亞歷山大帝,不會是合乎道的聖人。聖人不會說他是什麼什麼,或要別人知道他與別不同,這是吹噓,聖人不會做,聖人表現平凡,從來不自以為偉大,卻無時無刻與道合一同在,故能成為偉大,因為道是最大,也是最小。
《道德經》也提醒人們不要輕易向別人作出承諾,因為承諾一定要履行,而不是順口雌黃,否則就成為沒有信用的人,得不到別人的信任。這不是道,而是虛偽與小人的作為,所以《道德經》說「輕諾必寡信」。如何不輕諾?就是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事後才知道困難,應該一開始時小心謹慎對待,然後才向別人作出承諾,以小心翼翼的態度處理,困難從細微處逐步逐步解決,這樣困難就可以迎刃而解。這是與道同在的聖人處事的手法,小心謹慎,順應自然,一步一步做起。
(7) 圖,指謀劃、圖謀。圖難,指想辦法克服困難。
(8) 為大,指做大事。
(9) 作於細,即從小開始。
(10) 終,指始於、永遠。不為大,即不自以為大。
(11) *此六句原在第64章,黃瑞雲認為應移入本章此處。毫末,即細小的萌芽;累土,即低土、一堆土或一筐土。
(12) 諾,指承諾、答應。輕諾,指輕易允許,隨便答應。寡,即少;寡信,即不守信用。
(13) 多易,即太容易;多難,即很困難。
(14) 難之,即以之為難。
通行版原文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少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白話語譯
以無為的方式作為,以無事的態度看待事情,以無味的感覺去品味。以大看小,以小看大,以多為少,以少為多;以恩德去報答怨恨。圖謀困難的事情要從容易入手,實現遠大的事情要從細微處入手;天下的難事必然從容易開始做起,天下的大事也必然從細微處做起。所以聖人從來不自以為偉大,才能成就巨大的事業。所以說那些輕易作出承諾的人,往往沒有信用;常常自以為看起來十分容易的事情,做起來往往面對很多困難。所以聖人看待事情謹慎小心,把事情當作難事處理,最終就沒有困難了。
The General Version:
Chapter 63
Act without action.
Manage without meddling.
Taste without tasting.
Make the small big and the few many, and vice versa.
Respond to hatred with virtue.
Lay plans for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difficult before it becomes difficult.
Make something big by starting with it when small.
The difficult tasks of the world must be handled through the simple tasks.
The large tasks of the world must be handled through the small tasks.
Therefore, as the sage never attempts to be great,
he succeeds in becoming great.
One who makes promises rashly rarely keeps integrity.
One who is in the habit of considering things easy meets
with frequent difficulties.
Therefore, even the sage treats things as difficult.
That is why in the end no difficulties can get the better of him.
經註評家修訂後的版本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大少多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白話語譯
以無為的方式作為,以無事的態度看待事情,以無味的感覺去品味。所以聖人想望的就是沒有欲望,不會希罕貴重難得的物品,學習不去求取學問,補救眾人經常犯的錯誤,以此輔助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不敢刻意作為。以大看小,以小看大,以多為少,以少為多。圖謀困難的事情要從容易入手,實現遠大的事情要從細微處入手;天下的難事必然從容易開始做起,天下的大事也必然從細微處做起。所以聖人從來不自以為偉大,才能成就巨大的事業。那些張大雙手也抱不住的粗壯大樹,是從細小的嫩芽開始生長;九層高的樓台是由一筐筐泥土壘築起來;千萬里的遠行是從腳底下的一步開始。所以說那些輕易作出承諾的人,往往沒有信用;常常自以為看起來十分容易的事情,做起來往往面對很多困難。所以聖人看待事情謹慎小心,把事情當作難事處理,最終就沒有困難了。
Revised Version:
Chapter 63
Act without action.
Manage without meddling.
Taste without tasting.
Therefore, the sages desire not to desire,
do not value goods that are hard to come by
and make good the mistakes of the multitude
in order to help all creatures to be natural and
to refrain from daring to act.
Make the small big and the few many, and vice versa.
Lay plans for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difficult
before it becomes difficult.
Make something big by starting with it when small.
The difficult tasks of the world must be handled through the simple tasks.
The large tasks of the world must be handled through the small tasks.
Therefore, as the sage never attempts to be great,
he succeeds in becoming great.
A tree that can fill the span of a man’s arms grows from a downy tip.
A terrace nine storeys high rises from a heap of earth.
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starts from beneath one’s feet.
One who makes promises rashly rarely keeps integrity.
One who is in the habit of considering things easy meets
with frequent difficulties.
Therefore, even the sage treats things as difficult.
That is why in the end no difficulties can get the better of him.
賞析與點評
《道德經》談無為,就是順其自然而不強行有所作為,但又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道法自然」(第25章),按自然的變化而順應作為,尊重自然,故說「為無為」。這「為無為」的態度進一步推展就是「事無事」與「味無味」,即不要把事情看得太重,讓事情順應自然變化發展,但仍然要參與,而不是置身度外;飯仍然要吃,但再不會講究色香味道,因為感觀的欲望與享受只能短暫,不能長久留住,所以聖人最大的希望就是沒有欲望,這欲望就是對感觀世界的想望,聖人就是不會對此感觀世界依戀執著,存在任何想望。
「無欲」是修道的重大竅門,只有「無欲」,放棄對感觀世界的一切所求,才能悟道,所以聖人再不會追求珍貴難得的貨品,也不會對感觀世界的知識有強烈的渴求。《道德經》多處強調貴重稀有的貨物只會帶來災禍,招惹盜賊,令人喪失純潔自然的本性。同樣向外不斷求取學問,學習物質感觀世界的知識,也不是修道人的方向。修道是向內而不是向外,是回歸根源而不是開枝散葉。愈向外求索,向外學習的欲望愈強烈,就愈是偏離道,這正是眾多人所犯的過錯。就是偏離了道,偏離了自己純潔自然的本性,聖人正正要挽救之。如何挽救?就是以身作則,行「不言之教」(第43章),不是說教,而是輔助萬事萬物自然的變化而不會強行有所作為,順其自然而作事。
「大小多少」,無論事物是大是小,是多是少,都可以互相轉化,不會固定不變,應輔助自然而變化。此處《道德經》教導人們,無論作什麼事情,都要從最小最容易處入手,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容易到艱難,這樣才能有所成就,絕不要高談闊論,一開始就不可一世,眼高手低,眼闊肚窄,這樣做事情只會失敗,必然困難重重。所以做事情要從細小處一步一步做起,千萬不要急於求成。老子用了好幾個比喻解釋,就是用雙手才能環抱的大樹,也是從小小的嫩芽開始成長,九層高的樓台也是由最低一層一層建築,行萬里的路程也是從第一步開始一步一步踏上,不能一步登天。這是自然的法則,順應自然變化而成就事情,這是對人對事的重大提醒。
《道德經》強調聖人從來都不會自大,這是很重要的試金石。古往今來,歷世傳頌的聖人、偉人都有謙卑的特質,沒有一個自以為大。中國的秦始皇、希臘的亞歷山大帝,不會是合乎道的聖人。聖人不會說他是什麼什麼,或要別人知道他與別不同,這是吹噓,聖人不會做,聖人表現平凡,從來不自以為偉大,卻無時無刻與道合一同在,故能成為偉大,因為道是最大,也是最小。
《道德經》也提醒人們不要輕易向別人作出承諾,因為承諾一定要履行,而不是順口雌黃,否則就成為沒有信用的人,得不到別人的信任。這不是道,而是虛偽與小人的作為,所以《道德經》說「輕諾必寡信」。如何不輕諾?就是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事後才知道困難,應該一開始時小心謹慎對待,然後才向別人作出承諾,以小心翼翼的態度處理,困難從細微處逐步逐步解決,這樣困難就可以迎刃而解。這是與道同在的聖人處事的手法,小心謹慎,順應自然,一步一步做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