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1),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2),獨立而不改(3),

周行而不殆(4),可以為天下母(5)。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6),

強為之名曰「大」(7)。

大曰逝(8),逝曰遠(9),遠曰反(10)。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11),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12),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3)。




註釋

(1) 物,指「道」。混成,即混然而成,形容道的渾樸狀態。
(2) 寂,即無聲;寥,即無形。
(3) 獨立,即唯一存在,沒有匹配。
(4) 周行,指道體運行無所不在。殆,通「怠」,止息。
(5) 母,即本,天地為道所生。
(6) 字,即命名,取名。
(7) 強,即勉強;名,名狀,即形容、描述。大,形容道廣大無限,無所不包。
(8) 曰,相當於「乃」、「則」。逝,即往、行,指變化發展。
(9) 遠,即無窮,無所不至。
(10) 反,即「復」,指返回本原,返回原狀。
(11) 域,指空間。
(12) 法,即效法、取法。
(13) 自然,即自然而然,自性。




白話語譯

    有一種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它沒有聲音,沒有形狀,唯一存在,永不改變。它運行無所不至,永無止息,可以說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有把它稱為「道」,勉強給它一個名字稱為「大」。大就是廣大無垠,往行不息。往行不息就是廣闊遼遠,無窮無盡,這無窮無盡又返回原狀,回歸本源。故道稱為大,天稱為大,地稱為大,人也稱為大。在宇宙空間中有四大,人是其中的一大。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性。




Chapter 25


There is a thing plainly formed, 
born before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So silent, without form, 
it stands alone and does not change.

It goes round and does not cease.

It can be the Mother of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I do not know its name.

I call it the “Truth”.

Unable to describe, I style it “Great”.

Being great, it is as if passing without limit.

Being without limit,
 it is as if turning back to its origin.

Hence, the Truth is Great.

The Heaven is Great. 

The Earth is Great.

The Human is also Great.

There are four Greatnesses within the realm, 
and the human is one of them.

Man models himself on the Earth, 

the Earth on the Heaven, 

the Heaven on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on the way it is naturally so.





賞析與點評



    《道德經》所說的道,無形無聲,看不見,聽不到,也觸摸不到,道就如一個大虛空,無處不在,但這道又好像是一種東西,故「道之為物」(第21章),此章更是「有物混成」,道就像一件東西,因為它實實在在能夠感應到,這感應是用心靈去感應。

    道就是原始的太一,宇宙萬物未有之先,道已經存在,而且是道孕育宇宙萬物,是「先天地生」,「可以為萬物之母」。不同文化對宇宙的創始都喜歡以母親的形象表達,《道德經》多處把道比喻為母親。印度文化也有相同之處,印度文化認為宇宙的主宰就是原人,梵文稱為Purusha,它是純粹絕對的精神,此精神生出原初物質,梵文稱為Pakriti。這原初物質就是萬物之母,以仿如母親的形象表達,這原初物質掌管萬物的創造與孕育。原人是無形相的絕對精神,以原初物質幻化各種形相來,所有物質都有生有滅,只有絕對的精神才是永恆不滅。《道德經》所說的道也包括了這絕對精神與原初物質的概念。這道從精神層面再化成物質,如母親般孕育、滋養萬物。

    這道「獨立而不改」,即獨自存在,永不改變,印度文化認為創造宇宙的主宰也是「獨存」,即不用依附什麼而獨立存在。快樂是來自獨存自身,故本身就是實在、意識與喜樂,梵文稱為Satchitananda,即不同宗教所指向的神,也是《道德經》所說的道。而印度瑜伽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要達到這「獨存」的境界,即脫離一切外物的束縛與依附,即《道德經》所說得道的聖人。此道「獨立而不改」,且「周行而不殆」,此道不斷運行運作,沒有停頓。耶穌在未被列入《新約聖經》的福音書中說天父就是以自身的光存在,「它是運動,也是靜止。」(《多馬福音》第50節)[註1],也是說明這道,即耶穌所說的天父,是靜止,也是運動,這運動就是道的「周行而不殆」。真理本為一,只是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表達。

    這道其實是不能夠表達與說明,《道德經》第1章開首已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此章說「吾不知其名」,只是把它取名為「道」,更為這道勉強加多一個形容,就是「大」。在往後其他章句中,道又可以稱為「小」:參考第32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究竟道是大還是小?也只能勉強用人的說話形容。道被稱為大,因為它實在是廣闊無邊,無所不包,不斷變化運行,無窮無盡,最後又返回本源,這就是道的「周行而不殆」,如何周行?就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道在自身存在,在天存在,在地存在,在人存在,故「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存在於宇宙萬物,人只是其中之一。人的自身有道的運行,具體表徵就是人的生命氣息,故有道的人其氣息可以像嬰兒般純潔,《道德經》第10章說:「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為何人們要修道?因為這道是人生命的本源,包括精神和身體。

    此章最後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什麼意思?人如何效法地?人就是要向大地請教,人活在大地之上,與大地最親密,以大地為老師。大地的法則是什麼?中國的《易經》解釋大地的特質就是柔順謙卑,即耶穌在福音書中形容自己「柔和謙卑」。基本上所有傳世的聖人都可以用「柔和謙卑」來形容,這就是「人法地」,《道德經》多處章句反覆說明謙卑這重要美德。

    地要效法天什麼呢?《易經》形容天的法則是剛健正直,故「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是一層一層的學習,人學習了大地的美德後,從地的美德再學習天的美德。學習了天的剛健正直後,再向道學習。

    如何向道學習,就是「道法自然」,即回歸自然、純潔、無沾染的本性。道就是每個人的自性,自然的本性,即佛教所說的佛性,禪宗六祖《壇經》更用自性來說明此佛性,實質都只是同一樣東西,勉強用不同說話形容。道就在自身,「道法自然」就是向內追求。這也是《道德經》多處章句所說修道的人要向內追求,宗教修行到最終都是向內追求,再不會是到什麼什麼地方追求與學習了。





[1]:《多馬福音》是在1945年在埃及發現最早期記錄耶穌說話的古卷,記錄者是耶穌門徒多馬。有關此經典的詳情,可參閱《耶穌的隱秘教導──多馬福音》林楚菊翻譯及注釋,隱士出版(香港),2021年;此書可在著述者的網誌瀏覽(http://lamchorkok.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