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1),以其善下之(2),

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3);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4)。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5),處前而民不害(6)。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7)。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註釋


(2) 百谷,即百川。王,即歸往,指天下所歸往也。
(2) 下之,即河流的下方。
(3) 以言下之,即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卑。
(4) 先民,即站在百姓的前方,意思是領導人民。以身後之,即處身於人民之後。
(5) 重,即負擔、負累。
(6) 害,指妨礙。
(7) 推,即推崇、尊重。厭,指厭棄、厭惡。



白話語譯

    江海可以成為一切河流歸往的所在,正是因為它總是處於下游,所以可以成為一切河流的匯聚之處。聖人想要站在百姓之上統治百姓,必須在言語上對百姓謙恭卑下;聖人想站在百姓的前方成為領導者,必須把個人的利益放在百姓之後。這樣的聖人處在百姓之上統治百姓,百姓不會感到有負擔;聖人站在前頭領導百姓,也不會妨礙百姓的利益。這樣天下人都樂於推崇他的領導而不會感到厭棄,正因為這樣的聖人從不會與人相爭,所以普天下沒有人能爭得過他。








Chapter 66



The reason why the Sea is able to be the King of hundred valleys is that
 it excels in taking the lower position,
hence it is able to be the King of hundred valleys.

Therefore, the sage who wants to rule over people, 
must in his words humble himself before them.

When desiring to lead people, 
he must put his personal interest behind them.

Therefore, the sage takes his place over people,
 yet people do not feel burdened.

He takes his place ahead of people, 
yet people do not feel harmed.

Hence the world supports him joyfully and is never tired of doing so.

As he does not contend, 
no one in the world is in a position to contend with him.





賞析與點評



   老子經常指出有道之人統治天下,是天下之福。有道的人不是獨善其身,只要自己逍遙自在。不是!有道的人把自己看成是整個天下,以道統治天下,再沒有個人的利害與得失。這不是什麼善男信女或儒者可以做到,單是一味做好心,甘願自我犧牲與奉獻也不能做到,而是必須要與道合一的人,他就是道,道就是他。這樣的人我們普遍認識的就是穆罕默德、耶穌或佛陀這些留芳百世的大聖人,但耶穌和佛陀沒有統治天下或一方,真正把道實踐在統治上的,就是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完全符合《道德經》所描述聖人統治天下的模樣。他有如江海,在重重困難、迫害與險惡下,他使愈來愈多阿拉伯人歸信伊斯蘭教。他只有慈悲與寬恕,和理智謹慎的部署,他沒有任何個人利益,只有穆斯林與公眾的福祉。穆罕默德待人謙厚友善,雖然他是眾人的領袖,對人卻純真如赤子,從來沒有身分、地位、階級、年齡、出身、貧富與種族之歧視。他身邊的奴僕,寧願一生跟隨他,也不願意返回親生父母的身邊,因為他感到親生父母不會比穆罕默德待他更好。那時穆罕默德還未得到安拉的啟示成為先知,穆罕默德已得到「阿敏」(Ahmed──最值得信賴的人的稱譽。他身邊的奴僕小時候已跟隨他,日後成為伊斯蘭教穌菲派修行的先驅。跟隨穆罕默德的人,即他身邊的聖門弟子都學習穆聖的榜模,生活儉樸,謙恭友善,關愛眾生,他們都散盡家財為興起伊斯蘭信仰而努力。整個阿拉伯民族能團結一致,並且在社會、經濟、文化、醫學和各科學領域有巨大的躍進,都是由穆罕默德的巨大使命開始。阿拉伯人在天文曆法、航海、數學、醫學及科學上都對全世界作出貢獻。

 

穆罕默德只是用了23年時間完成他的使命而怱怱離世,他的一生對阿拉伯民族與伊斯蘭信仰的貢獻,絕對是《道德經》所形容聖人如何以道統治天下。他之所以成為百谷王,正是因為他常常謙卑處下,常常先照顧別人的福祉。即使非穆斯林的生活、性命與財產也受到保護,自己卻沒有些微好處利益,穆斯林都擁護他,沒有人感到有負累,只會被他感化,真的是「天下樂推而不厭」。

 

穆罕默德從來沒有與任何人競爭,只是以最少的戰爭、最少的殺戮,最大的慈悲與寬恕,面對反對歸信安拉的人的長期且巨大的迫害,結果他成功了,從前殘殺、虐待穆斯林的人都跪下來求饒,穆罕默德都一一寬恕,避免了任何殺戮與仇恨。

 

伊斯蘭教歷史這樣稱頌穆罕默德:

 

「對於那些曾經折磨、迫害,並把他和他的追隨者趕出家園,還屠殺過他的追隨者的敵人的寬恕,穆聖不愧為人性美德的最高典範。」

 

西方文豪蕭伯特(Bernard Shaw 1856-1950)在其著作《真正的伊斯蘭》第一卷中說:

 

「我時常把穆罕默德的宗教置於最崇高的地位,因為它充滿了活力,在千變萬化的社會裡,我總覺得伊斯蘭是唯一具有同化力的宗教……我曾仔細地研究過穆罕默德的生平,他確實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以我個人的見解,他並不是耶穌的敵人,而是他的朋友,他實在應被稱為人類的救星,我相信如果能有一個像他那樣的人,在當今世界執掌政權的話,他會成功地解決世間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為人類帶來人們急需的和平與快樂。我曾預言穆罕默德的宗教信仰,將會被歐洲人所接受。事實上,今日的歐洲已逐漸地開始接受了這個宗教。」

 

《道德經》所形容的聖人統治天下,在伊斯蘭教的歷史中可以找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