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1)。
以道莅天下(2),其鬼不神(3)。
非其鬼不神(4),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5),故德交歸焉(6)。
註釋
(2) 莅,粵音利(lei6),同蒞,臨的意思。
(3) 神,即靈驗。
(4) 非,不但的意思。
(5) 兩,指鬼神、聖人與人。
(6) 交,即共有、都有。歸焉,即歸於此;焉,即於此。
白話語譯
治理大國,就像煎小魚一樣。以「道」來治理天下,使道蒞臨天下,那麼鬼怪就不會靈驗作祟了。這並不是鬼怪沒有靈異,而是這些靈異不會傷害人。這並不只是這些靈異不會傷害人,聖賢之人也不會傷害人。正由於神鬼和聖賢都不傷害人,故他們的德性就能夠互相顯明。
Chapter 60
Ruling a large state is like cooking a small fish.
When the world is ru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uth,
the spirits lose their potencies.
Or rather, it is not that they lose their potencies,
but rather, though they have their potencies,
they do not harm people.
It is not only that they who having their potencies,
do not harm people,
the sages also do not harm people.
As neither of them does any harm,
each manifests the merit to the other.
賞析與點評
道家思想主張清靜無為,但這清靜無為不是退隱,不理世事,《道德經》談道,既談修心修身,也談如何治國用兵,甚至平天下,這全在於道。道惠及萬事萬物,萬事萬物只要能按道運作,一切就會清明。清靜無為就是提醒人們不要強行有所作為,但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要按道行事。老子在此說了一個比喻,解釋如何按道行事,甚至治國:「治大國,若烹小鮮。」以煎魚比喻統治者應如何治國,就是要有耐性慢慢來,不要有太多動作,轉變太快,一事未成,一事又興,這樣那小魚必定煎爛。老子常常提醒人們︰有道的人行事非常小心謹慎,這謹慎就是一個人處事的深度,有道的人如測不透的深海:「澹兮其若海」(第15章),就是這個深度。
跟著老子說,若道能顯明,遍在天下,鬼怪便不能作祟,人們也不會對鬼怪存有興趣,因為鬼怪的世界並非人類的世界,本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老子說鬼怪靈異並非沒有存在或虛構,只是在沒有道的情況下,這些鬼怪靈異會對人作出傷害。若道遍在天下,鬼怪不會對人作出傷害,人也不會對鬼怪作出傷害,因為道只會成就萬物,而不會傷害萬物。鬼與人一樣存在,只是他們的精神若有道,就不會傷人了。
老子說完鬼,也說聖人。聖人如何傷人?《道德經》認為道德教化本身就是沒有道之下強加別人的束縛與壓制。一個人脫離了道,即失去純潔自然的本性,外在的正當行為指引就只成為一種工具,可以達到邪惡傷人的目的,故老子說,法令愈多,盜賊就愈多,百姓就愈詭詐,見第57、58章。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第18章)這裡指出所謂仁義、智慧、孝慈、忠臣,都是人們沒有了純潔自然的本性而製造出來的名相。失去了內在的道,外在強行的道德教育,愈多禮法就愈可怕,聖人的禮法反而成為傷害別人的工具。奸詐的人用道德禮法控制愚昧的人,以達到其私欲,這私欲可以是得到別人的讚譽或利益,但實質卻沒有使人得到好處,就是人們不會因此而悟道得道,只是被禮教所奴役,為禮教而傷人。
沒有道,禮教可成為傷人的工具:「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第38章)。若道遍在天下,聖人與靈異都不用作為,這就是人們德性顯明的狀態:「德交歸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