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1),守其雌(2),為天下谿(3)。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4),復歸於嬰兒(5)。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6)。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7),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8),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9)。

樸散則為器(10),聖人用之(11),則為官長(12),故大制不割(13)。





註釋

(1) 雄,喻剛強。
(2) 雌,喻柔順。
(3) 谿,同溪,即山澗。
(4) 常德,即恆久的德,亦即常道。
(5) 嬰兒,即如嬰兒般純樸自然。
(6) 式,即栻,古代占卜器具,這裡作工具解。
(7) 忒,粵音惕(tik1),即差錯、變更。
(8) 辱,即屈辱,或引申為污損暗淡。
(9) 樸,指未經雕琢的木,引申為純真、質樸的意思。
(10) 器,即有形之具,指天下萬物。
(11) 之,指樸,那未經雕琢的木,即真樸之道。
(12) 長官,指百官之長,即指君主。
(13) 大制,指保持原質而不損傷或改變的製作,即自然天成、絕無人為雕琢之意。




白話語譯

    知道什麼是剛強,卻能守住柔順的本質,處於天下如山澗般最卑微的位置。如山澗般處下,恆久的德就不會離開,這樣就能夠回復如嬰兒般純樸自然的狀態。知道什麼是清白,卻能忍耐暗淡的處境,作為治理天下的工具。甘願作為治理天下的工具,恆久的德性便不會有差錯,這樣就能回復無窮無盡的源頭。知道什麼是榮耀,卻能安處於晦暗,成為天下如溪谷般處於卑微的位置。甘願成為天下溪谷般卑微,恆久的德行便十分充足。恆久德行十分充足,這樣便能夠回復到如未經雕琢的木頭般純真、質樸的道。道如質樸的木頭分散了成為天下各種器具。有道的人沿用的是真樸,便可以成為百官之長。故治理天下最理想是自然天成而不用人為雕琢。



Chapter 28


Know the masculine, 
but keep to the feminine, 
be a creek to the world.

Being the creek to the world, 
the constant virtue does not depart.

Return to be pure and innocent as an infant.

Know the white,
 but keep to the black, 
be a model to the world.

Being the model to the world, 
the constant virtue does not deviate.

Return to the infinite.

Know the honour, 
but keep to the disgraced, 
be a valley to the world.

Being the valley to the world, 
the constant virtue will be sufficient.

Return to plainness.

When the plainness shatters, 
it becomes vessels.

The sage makes use of the plainness, 
and becomes the lord over the officials.

Thus the greatest ideal for ruling the world is 
to maintain its plainness as its own nature.





賞析與點評



    《道德經》多處說謙虛處下是有道之人的美德,見第8章、第15章、第22章、第24章。本章也是指出有道者常謙卑處下,此謙卑處下是有其內涵──他是「知其雄,守其雌」,即知道什麼是剛強,他的內裡不是軟弱無能,相反是堅毅剛強,但卻能守住柔順的特質。這是指有道者能剛強,也能柔順,這就不會處於太強太弱兩個極端,應剛則剛,應柔則柔。剛柔並濟下,有道者成為天下的溪澗。溪澗即處於下流,即謙卑也。

    正因為謙卑,有道者就不會失去他們的美德。一個人若自我膨脹,就容不下道,心中不可能有道。正如第7章說,聖人「後其身」、「外其身」,身就是自我,聖人沒有自我,只有道。沒有自我的人,就會謙虛,因為道本身就是虛空。道得到實踐就是恆常的美德,這美德是穩定,不會隨意變化,這就是有道的表徵。有道者就會像嬰兒般純真樸實,故「復歸於嬰兒」。嬰兒剛出生,最接近生命的源頭,最接近道。嬰兒不懂得詭詐,不懂得討好或憎恨別人,只有純真、純潔、未受染污的本性,這就是道。《道德經》第10章就是說有道的人要像嬰兒一般:「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有道者的內涵不單能剛柔並濟,並且能夠堅忍。知道白,也能守黑;知道榮,也能守辱。白就是光明清白,黑就是被人抹黑。榮就是榮譽,辱就是被人屈辱。有道者即使被人抹黑,被人侮辱,不能即時申訴,或遭別人拒絕,他們也能忍得住,守得住。能忍辱就不會偏離正道,即「常德不忒」、「常德乃足」。沒有差錯,沒有改變其美德,他們能成為別人的典範,即「天下式」。這典範就是謙卑,即「天下谷」。這樣就能「復歸於無極」,無極就是道,道是無限。道除了無極外,也是樸,即質樸純真。

    無論中外,古往今來,聖人都是「天下式」、「天下谿」、「天下谷」。沒有一個聖人未嘗過屈辱之苦,但他們卻能守得住,沒有改變自己的德性。佛陀曾被人侮辱,耶穌曾被人侮辱,穆罕默德也曾被人侮辱,還有很多很多聖人是這樣。他們如何面對屈辱,正是修道人的典範,當然不是世俗人的典範。這對世俗人來說,實在要求太高。修道的人卻要這樣,聖人就是活生生的模範,從他們身上體驗道的實在。

        本章最後把道放在政治實踐上,老子十分關心道在政治上的實踐,老子並不隱世、避世,《道德經》多處談到道如何統治天下,道是最理想的統治模式。此章說明道就如質樸的木材,不用雕琢。只需要把這木材分散,成為不同的器具,即「樸散則為器」。一經雕琢,就沒有了質樸。聖人運用的是道去統治天下,成為百官之長,讓人人都守著這質樸。本章最後一句:「故大製不割」,即是說,道就是那質樸的木材,不用雕琢,雕琢就是人為做作,違反自然,失去道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