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1)。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2),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3),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4),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5)。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6),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7)。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註釋
(2) 什伯之器,指各式各樣的器具。
(3) 重死,即畏死,指珍惜生命,不冒生命之險。
(4) 舟,即船;輿,即車。無所乘之,指在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中,即使有船和車,也沒有必要去乘坐。
(5) 陳,即陳列,指擺開陣勢,準備作戰。
(6) 結繩,指文字產生以前,人類以結繩記事。《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7) 全句意思:使人們吃得香甜,穿著漂亮,居住安逸,過得習慣。
國家幅員小,百姓數目少,這樣即使擁有各式各樣的器具也不需要使用;百姓皆珍惜生命而不願意冒險遷徙遠方;即使有船和車,也沒有必要去乘坐;雖然有盔甲兵器,卻不需要拿出來準備作戰。讓百姓返回純樸的社會,以結繩記事,使人們吃得香甜,穿著漂亮,居住安逸,過得習慣。鄰國之間可以在遠處互相看見,各自的雞鳴狗吠聲互相聽見,而百姓直到老死也不會互相往來。
本章《道德經》說出最理想的社會型態,不是揚揚大國,而是小國寡民。老子認為人們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返回道,返回自身純樸自然的本性。最純樸自然的社會就是人們能夠純樸自然地生活,人們沒有太多層出不窮的欲望與念頭,不需要太多新穎花巧的器物;而且也不用四處周遊觀光,也不用為生計之苦而遠行謀生;即使國家擁有舟車與兵器,也沒有需要使用了。老子理想的社會型態正貫穿整部《道德經》,而在本章即集中陳述這理想的型態。
老子重視簡單純樸,但從來不是主張人們苦行,過著清貧的生活,只是不要欲望橫生,過著聲色犬馬的生活,溫飽充裕的生活還是每個人必需。有道的統治者也要致力讓百姓得到,所以老子說人們應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即老子在第3章中所說:「實其腹」、「強其骨」,但卻要「虛其心」、「弱其志」、「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所以在本章中老子說:「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甚至進一步徹底地道出這簡單的理想型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正是這樣的社會再不需要舟車、兵器與花巧的設備,整部《道德經》的思想非常連貫一致,沒有一處是互相矛盾。反觀今日現代科技文明進步的社會,人們普遍生活富裕,物質欲望可以層出不窮,吃得太多太好,衣服太多太好,富裕人家居住在皇宮豪宅,有豪華房車與遊艇,出外遊埠成為生活必要的調劑,即老子所說的「金玉滿堂」(第9章)。社會教導人們要對此生活趨之若鶩,人們一生的努力以為就是要達到「金玉滿堂」、「富貴而驕」(第9章)的生活,卻把「道」忘卻了!
人們不知道生命最需要的是道,簡單溫飽的生活已經足夠,剩餘的生活空間就是要修道悟道,而不是不斷損耗物資以滿足外在聲色犬馬、多采多姿的生活。這樣物質豐厚的生活,人們活得不是最快樂,最富裕的歐洲國家瑞士,其自殺率相當高,而且現代社會慢性疾病頻生,正是因為吃得太多太好。幸福快樂指數最高的不丹,正近於老子所說的理想社會型態,簡單、純樸、自然就是最好!
(3) 重死,即畏死,指珍惜生命,不冒生命之險。
(4) 舟,即船;輿,即車。無所乘之,指在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中,即使有船和車,也沒有必要去乘坐。
(5) 陳,即陳列,指擺開陣勢,準備作戰。
(6) 結繩,指文字產生以前,人類以結繩記事。《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7) 全句意思:使人們吃得香甜,穿著漂亮,居住安逸,過得習慣。
白話語譯
國家幅員小,百姓數目少,這樣即使擁有各式各樣的器具也不需要使用;百姓皆珍惜生命而不願意冒險遷徙遠方;即使有船和車,也沒有必要去乘坐;雖然有盔甲兵器,卻不需要拿出來準備作戰。讓百姓返回純樸的社會,以結繩記事,使人們吃得香甜,穿著漂亮,居住安逸,過得習慣。鄰國之間可以在遠處互相看見,各自的雞鳴狗吠聲互相聽見,而百姓直到老死也不會互相往來。
Chapter 80
Reduce the size and population of the state.
Ensure that even though people have different kinds of tools,
they will not use them.
Ensure also that people will not move to distant places
because they look on death seriously.
Even though they have ships and carts,
they will have no use for them.
Even though they have armour and weapons,
they will not make a show of them.
Let people return to the use of the knotted rope.
Let them find relish in their food and beauty in their clothes.
Let them be contented in their abode and
be happy in the way they live.
be happy in the way they live.
Though adjoining states are within sight of one another,
and the sounds of dogs barking and
cocks crowing in one state
can be heard in another,
cocks crowing in one state
can be heard in another,
yet people of one state will grow old and die
without having had any dealings with
people of another state.
賞析與點評
本章《道德經》說出最理想的社會型態,不是揚揚大國,而是小國寡民。老子認為人們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返回道,返回自身純樸自然的本性。最純樸自然的社會就是人們能夠純樸自然地生活,人們沒有太多層出不窮的欲望與念頭,不需要太多新穎花巧的器物;而且也不用四處周遊觀光,也不用為生計之苦而遠行謀生;即使國家擁有舟車與兵器,也沒有需要使用了。老子理想的社會型態正貫穿整部《道德經》,而在本章即集中陳述這理想的型態。
老子重視簡單純樸,但從來不是主張人們苦行,過著清貧的生活,只是不要欲望橫生,過著聲色犬馬的生活,溫飽充裕的生活還是每個人必需。有道的統治者也要致力讓百姓得到,所以老子說人們應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即老子在第3章中所說:「實其腹」、「強其骨」,但卻要「虛其心」、「弱其志」、「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所以在本章中老子說:「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甚至進一步徹底地道出這簡單的理想型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正是這樣的社會再不需要舟車、兵器與花巧的設備,整部《道德經》的思想非常連貫一致,沒有一處是互相矛盾。反觀今日現代科技文明進步的社會,人們普遍生活富裕,物質欲望可以層出不窮,吃得太多太好,衣服太多太好,富裕人家居住在皇宮豪宅,有豪華房車與遊艇,出外遊埠成為生活必要的調劑,即老子所說的「金玉滿堂」(第9章)。社會教導人們要對此生活趨之若鶩,人們一生的努力以為就是要達到「金玉滿堂」、「富貴而驕」(第9章)的生活,卻把「道」忘卻了!
人們不知道生命最需要的是道,簡單溫飽的生活已經足夠,剩餘的生活空間就是要修道悟道,而不是不斷損耗物資以滿足外在聲色犬馬、多采多姿的生活。這樣物質豐厚的生活,人們活得不是最快樂,最富裕的歐洲國家瑞士,其自殺率相當高,而且現代社會慢性疾病頻生,正是因為吃得太多太好。幸福快樂指數最高的不丹,正近於老子所說的理想社會型態,簡單、純樸、自然就是最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