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4日 星期四

《漫談世界各宗教》第三章(10)︰師尊拿納克(Guru Nanak)與息克教(Sikhi)

 

師尊拿納克(Guru Nanak)(Sikhi)

 

息克教(Sikhi)15世紀產生於印度的一神信仰宗派,其開啟者是印度公認的聖人──師尊拿納克(Guru Nanak, 1469-1539)。他於1469年出生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Punjab)的一個村落(Village Talwandi),即現今巴基斯坦的領土內。他的父母均屬於巴羅門種姓(Brahmana)虔誠的印度教徒,父親是管理鄉村倉庫的會計。他有一個比他年長四歲的姊姊(Babe Nanaki),她自小珍愛弟弟拿納克,且了解他靈性超常的品賦。拿那克自成長以來,對宗教靈性經典和知識有濃厚興趣,到16歲時已學曉不同經典的語文,包括梵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等,熟讀《煒達》和其他宗教經典,並且撰寫文章反對印度的種姓制度、偶像製作和對諸多精靈崇拜的儀式。

 

拿納克在12歲時父母按印度教信仰,請來巴羅門祭司為拿納克履行穿戴聖線儀式,代表「再生族」,即可以學習《煒達》和得到生命的解脫,但拿納克拒絕穿戴,巴羅門祭司再一強行,那時拿納克出神凝定,並高唱即時創作的詩歌︰

 

「讓慈悲是棉花,滿足是繩線,貞潔是繩結,真理是套索。祭司啊!若你有這樣的聖線,就給我穿上吧!它不會陳舊,不會破爛,不會被火燒,也不會丟失。拿納克說,蒙福者是那些穿戴這聖線出行的人。」

 

 

這穿戴聖線的儀式是印度社會高級種姓的榮耀,傳統印度教徒珍而重之,小小年紀的拿納克已自發拒絕,其屬天的品賦常常顯露出來。拿納克自小喜歡獨自冥想,並高唱自己創作的詩歌,頌揚宇宙獨一的神。拿納克於18(1487)成婚,婚後育有兩名兒子,他成家後與妻室及童年時認識的穆斯林至友馬丹那(Bhai Mardana)搬到市鎮(Sultanpur Lodhi)居住,當鎮政府會計。除了工作外,常常在大清早和晚上與拉著弦樂的好友馬丹那在河畔沉思冥想和唱頌詩歌。就在拿納克28歲一天的大清晨,他在河水中沐浴的時候,聽到神的呼召,命他一生奉獻給人類福祉。自這天大清早他神秘地消失了三天,他再重現的時候,好像變成另一個人,他沉默不語,辭去鎮政府會計的工作,把財產捐助窮人。他聽到神的號召之後,第一句說出的話︰

 

「沒有印度教徒,也沒有穆斯林。」

 

他宣稱被神帶到聖殿內,給予他神聖的使命。在此往後的24[12],拿納克與好友馬丹那為伴,開展5次靈性遠途(Udasi),遊歷四方各地,足跡包括今日的印度全境、南亞(斯里蘭卡)、克札米爾、喜瑪拉雅山區、西藏、不丹、中國西北部、中東地區至阿拉伯半島、北非至東歐(包括希臘、土耳其),達30000公里的旅途,曾到聖城麥加朝覲。在此5次遠途中到處宣揚他所悟到的一神思想︰

 

「獨一(Ik)、至上、全能、真誠、無形相(Nirankar)、無畏懼(Nirbhau)、無憎恨(Nirvair)、無死亡(Akaal-moorat)、無出生(Ajuni)、自照自存(Saibhang)、奇妙莫測、永存的造物主(Karta Purakh)、永恆絕對的尊名(Satnam)。」

 

12︰師尊拿納克的5次旅途(Udasi)(1) 1500-1506(2) 1506-1513(3) 1514-1518

(4) 1519-1521(5) 1523-1524

 

拿納克向四處各方的人們宣講︰獨一的神在祂所創造的每個生物之內,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與神溝通而不用任何中介、祭司或儀式;他主張人們應該致力建立公義、關愛的社會,不應為修行而放棄個人、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他到處與不同地方的宗教信徒辯解,包括印度教、耆那教、佛教、古波斯祆教、伊斯蘭教等等,拿納克都能以真理和神蹟令他們順服,改邪歸正。

 

完成5次靈性遠途後,他最後在印度西北旁遮普的一個市鎮──Kartarpur──意即「造物主的市鎮」安頓下來,他在市鎮內穿上農民的衣服,靠誠實與汗水開墾耕種,追隨者從四面八方而來,要學習師尊的教導。拿納克在該市鎮建立免費的「公眾廚房」(Langar),任何人士,不論財富、階級與地位,都一律在公眾廚房內得到同一的膳食,並且無分彼此地坐在一起進食。

 

 

追隨拿納克的人愈來愈多,他們來自不同宗教的信眾,願意放棄偶像與多神崇拜,成為造物主的學生(Sikh),學習造物主的教導。獨一的造物主就是至上的師尊,拿納克稱為「奇妙的師尊」──「妙哉!驅除黑暗者!」(Wahe Guru)。在1539年,師尊拿納克知道自己快將離世,他在多年來考察自己的兩個兒子和眾弟子,最後決定把師尊的責任傳位給其中一個弟子(Bhai Lehna),給他改名為AngadAngad意即「部分或肢體」,即師尊拿納克的「部分」。弟子(Bhai Lehna)改名成為第二代師尊恩戈(Guru Angad Dev Ji, 1504-1552),幾天過後師尊拿納克離世。

 

師尊拿納克離世前,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爭論如何安葬師尊拿納克,印度教徒主張火葬,這是印度傳統的做法,穆斯林主張土葬,這是伊斯蘭教的做法。師尊拿納克吩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他離世後各放上一束鮮花在他身體的兩旁,印度教徒放在右邊,穆斯林放在左邊,然後把布蓋上,待第二天那邊的花朵仍舊新鮮,就按那一個傳統的方法安葬他。15399 22(星期一),師尊拿納克離世,弟子們按照師尊的吩咐放上鮮花,然後蓋上布遮蓋身體。第二天清早,眾弟子在場揭開布匹,發現師尊拿納克的身體不見了,左右兩邊的鮮花同樣新鮮,於是印度教徒拿回右邊的鮮花火葬,穆斯林拿回左邊的鮮花土葬。另一說法是師尊拿納克沒有作出任何安葬的指示,他離世後,信徒爭論如何安葬師尊拿納克,印度教徒主張傳統火葬,穆斯林主張土葬。當他們進入師尊拿納克的卧室瞻仰遺體,揭開布匹時,卻發現師尊拿納克的身體不見了,只留下大堆鮮花,師尊拿納克沒有留下身體受葬是肯定的事實。

 

〈《師尊詩歌聖言集》(Siri Guru Granth Sahib)

 

息克教的意思來自Sikh,讀音為「息」,旁遮普語(Punjabi)為「學生」的意思。至上的師尊就是至上獨一的主宰,祂沒有配偶,也沒有子嗣兒女,眾生包括所有降世宣揚真理的使者皆是神的僕人。師尊拿納克在他一生所創作的974首詩歌中,全都稱自己是神的僕人,最忠誠順服的僕人,對真主(Lord)只有呼求,懇切的祈求,只有親近真主,呼喚真主的尊名,才是全人類眾生唯一得到救贖的方法,不再輪轉生命,經歷世世代代的生生死死,而始終遠離真主。師尊拿納克是息克教的第一任師尊,他所創作的詩歌都收錄在息克教的聖典──《師尊詩歌聖言集》(Siri Guru Granth Sahib)。息克教共有10位師尊,均是上任師尊離世前親自傳位給下任師尊。

 

第二任師尊恩戈(Guru Angad Dev Ji, 1504-1552),他在1539年至1552年在位,期間開始改革旁遮普語,創出新的簡化語言,稱為Gurmukhi,以這語言收錄師尊拿納克和以後各師尊的創作詩歌,使大量息克弟子不用學習梵文以及繁瑣的旁遮普語和各地方言,只用學習簡易的Gurmukhi就能夠學習息克聖訓。此《師尊詩歌聖言集》(Siri Guru Granth Sahib)在第五任師尊阿周那(Guru Arjan Dev Ji, 1563-1606)在位期間(1581-1606)大大地充實擴大,他本人創作了共2218首詩歌,並且收錄了印度伊斯蘭教蘇非派聖人和印度虔愛派聖人的詩歌。他們均只虔愛宇宙獨一的主宰,反對偶像崇拜、多神崇拜和諸多宗教儀式,因為種種形式主義使人變得驕傲自滿,不是虛其心,以純潔的心親近真主,以慈悲的心對待眾生。在這些收錄的諸聖人的詩歌中,最聞名的就是開創虔愛派運動的聖人伽比爾(Kabir, 1398-1518),聖人伽比爾創作了大量可唱頌的詩歌,其中有一些收錄在《師尊詩歌聖言集》裡,據說師尊拿納克曾與聖人伽比爾會面。此《師尊詩歌聖言集》(Siri Guru Granth Sahib)共有1430頁的詩歌,息克教徒每天都會頌讀和頌唱一些,所有詩歌都配有韻律,可以演奏和唱頌,息克教的師尊大多均是音樂天才。

 

息克教的最後一任師尊,即第十任師尊戈賓.星格(Guru Gobind Singh Sahib,1666-1708),他於1675年至1708年在位,他離世前並沒有傳位給另一人,而是把師尊的地位傳給《師尊詩歌聖言集》(Siri Guru Granth Sahib),以後的息克教信眾就以《師尊詩歌聖言集》(Siri Guru Granth Sahib)為師尊,內裡的詩歌就是至上師尊的教導。息克教雖然有10位師尊和《師尊詩歌聖言集》,但這10位師尊其實都只是一人而已,就是師尊拿納克(Guru Nanak Dev Ji, 1467-1539),所有師尊創作的詩歌都自稱是拿納克(Nanak),他們的道統均來自師尊拿納克。

 

據筆者了解,拿納克(Nanak)即一體的靈魂,在眾多詩歌中,他可以是罪人,呼叫求救沉淪的人,也可以是聖者,至上師尊──獨一主宰──最尊貴、忠心的僕人。拿納克(Nanak)這名字就像《古蘭經》所指的阿丹(Adam),真主所創造的第一個人,是一體靈魂的首先者,是人類的始祖及原型。基督教以爾薩(耶穌)為「新亞當」而開展新人類的信仰,即崇拜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就是新造的人,這在古代諸文化地域中,把活人當作祭品是邪教邪魔的做法,這在古波斯、印度和中國也是如此認為,所以才有強調道德修養的宗教信仰產生。基督教在這錯誤的信仰下可以歸類為邪教,當然在歷史上只有筆者一人這樣說出來,在伊斯蘭教信仰下先知穆罕默德也指出十字架是邪惡的象徵,當然在歷史上也只是先知穆罕默德這樣說出來。

 

先知穆罕默德曾預言爾薩(耶穌)會在末世再來,糾正人們錯誤的信仰和敗壞的生活方式,正如筆者在先前章節〈先知封印〉所說,爾薩(耶穌)再來是要︰「拆毀十字架,殺死豬隻」「十字架」就是錯誤的信仰,「豬隻」就是敗壞的生活方式,這正是師尊拿納克所宣揚的訊息,向諸宗教宣告崇拜獨一的主宰,叫世人遠離污穢的生活,過公義,合乎道德的人生。師尊拿納克的教導正是針對此兩大方向。先知穆罕默德說救主默西亞會再來,所指的就是師尊拿納克,當然在全世界至現在此刻,只有筆者是這樣理解,師尊拿納克也從來沒有自稱是默西亞。息克教不是一個創新的宗教,而是更深入指出一神信仰的知識和實踐。息克教可以說是在伊斯蘭教信仰之下,揉合印度虔愛派與修行派的實踐之道。

 

 

 

 

導〉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透過經驗與實踐而給與人們修行、學習的地方,只有得到師尊的教導,人們才能夠脫離黑暗污穢的人格與生活,最後得到生命的解脫,達到至上的人生目的。師尊拿納克所開展的學生信仰,可以概括為以下九項︰

 

()不要忘記貧窮的人── 息克教是一個關心大眾福祉的信仰,救助與賑濟貧苦的人是息克教信仰的大前題。他們不是關上門,在家獨自修行,而是要幫助社會有需要的人脫離貧困的生活,息克教至今是一個致力服務社群的宗教。這在印度和全世界都十分需要的教導,印度社會和很多社會一樣至今都充滿貧困的人士,但人們並不在意,只是對他們歧視、隔離。

 

師尊的教導也是《古蘭經》的教導,富裕的人是有責任幫助貧窮的人,而且不是歧視他們。《古蘭經》中真主教導人們施捨時要以尊重的心去幫助受施捨的人,不要喝斥他們或給他們爛貨作施捨,真主十分清楚知道人性的醜惡而教導人們應如何施捨。沒有仔細看《古蘭經》或得到師尊的教導,人們可以一生犯錯而不會知道︰

 

「為主道而施捨財產,施後不責備受施的人,也不損害他,這等人,在他們的主那裡,要享受他們的報酬,他們將來沒有恐懼,也不憂愁。與其在施捨之後,損害受施的人,不如以婉言謝絕他,並赦宥他的煩擾。真主是自足的,是至容的。信道的人們啊!你們不要責備受施的人和損害他,而使你們的施捨變為無效,猶如為沽名釣譽而施捨財產,並不信真主和後世的人一樣。他譬如一個光滑的石頭,上面鋪著一層浮土,一陣大雨,使他變得又硬又滑。他們不能獲得他們所施捨的任何報酬。真主是不引導不信道的民眾的。」(2262-264)

 

「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分捨自己所獲得的美品,和我為你們從地下出產的物品;不要擇取那除非閉著眼睛,連你們自己也不願收受的劣質物品,用以施捨。你們當知道真主是自足的,是可頌的。」(2267)

 

()天地宇宙只有一神── 一神信仰不是猶太人的專利,伊斯蘭教強調這一神信仰並不是某一個民族的一神,與其他民族沒有關係。歷世以來真主差遣眾多使者在不同民族以他們的語言宣揚一神的信仰,所有諸多神明和眾生都是在一神的主宰下存在。印度聖典《奧義書》歷世以來只給予最純潔、優秀的人閱讀,此經典正揭示一神主宰萬事萬物的奧秘,其他人只是諸多神明的畜牲,不能明白真理。一神信仰是真理,卻被不同文化地域的人所否定。在印度很多人都選擇偶像崇拜和多神信仰,和今日中國的道教發展一樣,但印度經典比中國經典更清楚明確指出一神是人類莫大的祝福,此福份只能給最好的人知道,而真主卻要全世界的人都有機會知道和作出選擇。

 

息克教對一神信仰的解釋,全是伊斯蘭教《古蘭經》的觀點,而不是基督教的觀點。所有人,包括師尊拿納克都是神的僕人,而不是兒女。神沒有獨生子,也沒有兒女。神是高深莫測,人們無法完全瞭解,只有師尊的教導下,人們才可以接近神。弟子可以稱師尊為父親,宗教信仰所指的父子關係就是指師尊與弟子的關係,他們同樣都是神的忠信僕人。《古蘭經》說人們妄稱神有兒子,他們對這話毫無認識︰

 

「且警告妄言『真主收養兒子』的人。他們和他們的祖先,對於這句話毫無知識,只是信口開河地說出這句荒謬絕倫的話。」(184-5)

 

「他們說︰『至仁主收養兒子。』你們確已犯了一件重大罪行。為了那件罪行,天幾乎要破,地幾乎要裂,山幾乎要崩。這是他們妄稱人為至仁主的兒子。至仁主不會收養兒子,凡在天地間的,將來沒有一個不像奴僕一樣歸依至仁主的。祂確已統計過他們,檢點過他們。復活日他們都要單身來見祂。」(1988-95)

 

()男女完全平等── 綜觀全世界,自古以來,女性比男性地位低,甚至古代很多宗教經典對女性均有歧視,她們被描述為邪惡、無知、沒有靈魂的動物,這是猶太教和基督教傳統的經典所述,卻沒有人直指其非。在《古蘭經》中沒有對女性有任何邪惡的描述,相反還表揚信仰真主且純潔的婦女,這包括埃及法老王的妻子和爾薩(耶穌)的母親麥爾彥(瑪利亞);而且《古蘭經》是在1400多年前打破全球文化,列明婦女可以繼承遺產和提出離婚的選擇,《古蘭經》也指出男性在社會的權力比婦女大的原因是男性在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比女性大,他們有責任保護和照顧婦女,所以他們在財產繼承和其他事務上得到較大的權力,這是合理的解釋。

 

盡管伊斯蘭教對婦女有較公平的對待,但在實際發展下,女性的地位仍然低微,例如伊斯蘭教的婦女不可以成為宗教信仰的領袖或導師,但她們可以發展世俗事業,這正是印度古代婦女可以學習俗世知識謀生,但不可以學習《奧義書》有關「梵」的知識一樣,而且伊斯蘭教的婦女要常常退在男性之後,如僕人一般,這是時至今日筆者在香港和國際媒體所看到的情形,與時代的進步並不銜接。

 

伊斯蘭教的婦女地位在1400多年前,由比同時代躍進,到現在比同時代落後。在500多年前息克教師尊拿納克對婦女的尊重和提升,到今日講求人道、文明進步的社會,仍然可說是驚世駭俗!伊斯蘭信仰對婦女地位的改革與提升還未徹底,婦女仍然可以受男性歧視,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女性的天賦與道德涵養仍然被人為地壓在男性之下。婦女在不同宗教文化下,仍然被看作是次等人,必須依附男性才能有尊嚴地生存,這在印度和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印度對寡婦的殘待看成是合乎道德正法。師尊拿納克卻說︰

 

「從女性中,男人生出。在女性中,男性的胎在孕育。在婚姻中,男性娶妻。婦女是男性的朋友,透過婦女,下一代才可出生。當妻子離世,男性找另一婦女為妻,男性總與婦女連繫。為何說婦女敗壞?從婦女中,誕生眾多帝王。從婦女中,誕生婦女。沒有婦女,世上再沒有任何人。拿納克啊!只有真主不需要婦女。

(《師尊詩歌聖言集》第473)

 

息克教視男女完全平等,息克教的宗教領袖和導師的選拔,在乎靈性素質,男女均等,這直至今日在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佛教和印度教均未能做到。息克教婦女若具靈性涵義,可以站出來教導男生與女生。女性不用退在男性的後面,她們甚至可以行軍參與戰事,當中有不少息克教的女英雄。

 

息克教師尊禁止印度教傳統的寡婦殉葬,並且鼓勵寡婦再婚,重新過住家生活。當時穆斯林婦女均須矇面,有些皇族的穆斯林婦女想會見息克教師尊,聽取教導,息克師尊均要求穆斯林婦女不可矇面見他。人的心如果是純潔、正直,就用不上這樣遮掩,穆斯林婦女的遮掩行為只是用來防範邪惡、歪斜的人。事實上,在先知穆罕默德的《聖訓集》中,他的原意是保護婦女防範歪斜的人,不是所有穆斯林婦女都需要矇面。先知穆罕默德性情隨和,婦女們喜歡找他,聽取教導,她們也不需要包裹全身和矇面。先知穆罕默德能使人親近、隨和的個性,在阿拉伯各部族實屬罕見。

 

()隱居森林不能使人靈性開悟── 息克教主張人們在靈性修行當中,仍然過正常的住家生活,以履行家庭與社會的責任,建立良好家庭,美好社會。所有息克師尊,除了第八任師尊(Guru Har Krishan Sahib, 1656-1664),他5歲在位,8歲離世,其餘9位師尊均有結婚生育,這不會因此而使他們的靈性涵養低於獨身隱居的人。息克教鼓勵人們過住家生活,不是獨身退隱修行。獨身退隱只適合少數人士,並不是廣大群眾所需。人們在住家生活中,學習師尊的教導,並且加以實行。

 

()五種人性邪惡必須克制── 師尊拿納克指出每個人生下來由27種元素所組成,這27種元素包括︰

 

l  五大元素(地、水、火、風、空)

l  五個感應器官(眼、耳、鼻、口、皮膚)

l  五個行動器官(手、足、口、繁殖、排泄)

l  五種氣息(元氣、上氣、行氣、平氣、下氣)[13]

l  五種邪惡︰(1)傲慢,認為自己比別人尊貴,看不見其他人和事物;

(2)憤怒;(3)貪婪;(4)非理性的依戀、依賴別人,而不是真主及真理,以及(5)淫慾;

l  最後兩樣是思維(mind/mana)和高一層的智慧(intellect/Buddhi)

 

全部合共27(=5+5+5+5+5+2)。其中人類生下來的五種邪惡必須克制,否則敗壞人的生命。

 

 

13︰這五種氣息是在人體運行的五種氣流︰元氣(prana)主要負責呼吸;上氣(udana)主要負責吐出;行氣(Vyana)主要負責上下移動;平氣(Samana)負責散佈全身;下氣(Apana)向下移動負責排泄。除了五大邪惡外,其餘22種人體的組成與印度正統哲學(astika)相同,有關印度正統哲學可參考第二冊印度教相關部分。

 

()找尋真正的師尊── 印度自古以來都有敬拜師尊的傳統,任何眾生,不論高貴與卑賤,善良與邪惡,都有母親,但不是所有眾生均有師尊。師尊的梵文,稱為Guru,意即驅逐黑暗︰Gu 意指黑暗,ru意指驅除。師尊的教導能使人驅除黑暗,得到光明。息克教所指的師尊不是包括所有的靈性導師,息克教認為此世界有正與邪、真與假的導師,人們應該找尋真正的師尊,才能得到光明,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在《師尊詩歌聖言集》中,常常強調只有真正的師尊(Sat Guru)才能使人得到真主的恩典,美好的人生。

 

()破除迷信── 伊斯蘭信仰也是教導世人只敬拜、依靠真主,破除一切形式的迷信。穆斯林不可占卜算命,他們應只信靠真主的護蔭和指引。先知穆罕默德教導穆斯林不要被凶兆唬嚇,要以真主賜予人的理性與良知去生活,敬拜真主與科學求真、求證是沒有衝突。息克教的信仰與伊斯蘭教的核心信仰一致,息克教不重視印度教多方面的儀式崇拜,祈求諸神明庇佑和占卜問前途吉凶。人要運用天賦的良知與理性思考行事,不應受迷信所支配。

 

()簡樸就是美麗── 息克教師尊的教導並不複雜,非常簡單。息克教的信仰只有三大支柱︰

 

(1)與他人分享(Vand Chako)

(2)過正當、誠實的生活(Kirat Karo) ,不要有欺騙、歪曲的行為;

(3)常常唸記神的尊名(Naam Japa),在日出前至大清晨,冥想真主的尊名,頌讀《師尊詩歌聖言集》的一些詩歌及禱文。

 

()在大地上旅遊觀察── 師尊拿納克用了24年時間與穆斯林至友馬丹那(Madana)遊歷印度、南亞、喜瑪拉雅山區、克札米爾、中東、中亞、北非、東歐、西藏、不丹至中國西北部多處地方,留下足跡與神蹟奇事。在《古蘭經》中,真主多次告訴世人要在大地上行走,觀察前人所遺留下來的跡象,思考天地萬物的造化,察看辜負真主恩惠的前人的結局,反省生命的意義︰

 

「你說︰『你們當在大地上旅行,然後觀察否認使者的結局是怎樣的。』」(611)

 

「難道他們沒有在大地上旅行,因而觀察前人的結局是怎樣的嗎?前人比他們勢力更大。真主是天地間任何物不能使祂無奈的,祂確是全知的,確是全能的。」(3544)

 

〈息克四寶〉

 

息克教的信仰實踐除了可以用「三大支柱」表達外,也有四大支柱或四寶之說(Four Treasures)。所謂「寶」即不是戒律,不是嚴格規定,若不履行便會受到懲罰或遭殃。所謂「寶」就是做到了,對自己好,不去做,就走寶了,失去靈性的寶藏。這四寶正是︰

 

()包裹頭部(Bana) ── 師尊拿納克會用布包裹頭部,這是仿傚伊斯蘭領袖的服飾。印度自古以來聖賢、師尊均有用布蓋頭的做法,但不會包裹頭部。人的整個身體中,頭部是最神聖,需加以尊重和保護。在印度傳統,剃頭是因為疾病原因或家中有長者逝世,以表哀悼及讓公眾知道此人家中有喪事要守喪。這與佛教的規定不同,印度傳統清修、苦修的人都不會經常保持光頭的狀態,可以選擇剃頭與不剃頭,穆斯林也是相同。在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導下,穆斯林也會因疾病原因或在朝覲期間剃頭、剃鬍鬚以刻苦其身,但在一般情況下,均會留長髮和鬍鬚。先知穆罕默德留有長髮至耳下,會修剪鬍鬚,但不會剃光。

 

息克教師尊認為,人身體上的毛髮是對身體和靈性有保護的作用,所以息克弟子應留有頭髮及鬍鬚,他們甚至一生都不會剪掉頭髮和鬍鬚。在當時印度,在伊斯蘭王朝的統治下,包裹頭部是穆斯林統治者的象徵。這是阿拉伯各部族的做法,先知穆罕默德成為阿拉伯各部族的領袖時也有包裹頭部,如今日所見的息克教徒一般。很多人都不知道先知穆罕默德也包頭,筆者在研習《聖訓集》(Hadith)中才知道

 

息克教徒包裹頭部是要仿傚師尊拿納克,好使他們常常記起師尊,他們和師尊一樣也是包頭,包頭就是信仰的標記。此外息克教徒也像穆斯林統治者,他們也是真主在地上的統治者。旁遮普語Bana意指「標誌」,這標誌就是神的意志,即中國墨子所說的「天志」,包頭即表示順從神的意志。在息克教,包裹頭部不是男性的專利,息克教婦女也可以包裹頭部,而且所包裹的模樣完全一樣,因為息克教婦女和息克教男性一樣,也是統治者,也是皇(King),不是后(Queen)。在靈性意義上,所有具靈性涵養者均是男,不是女,即中國文化所指屬陽,不是屬陰;陽代表精神,陰代表物質;息克師尊就是純陽,就是光明。

 

()師尊聖詩(Bani) ── 息克教第二寶就是師尊所遺留下來所創作的詩歌,這些詩歌包含人生哲理、生命探索、安慰、保護和指引,是息克教徒與師尊聯繫的渠道。這些詩歌均收集在《師尊詩歌聖言集》,師尊聖詩還包括伊斯蘭教蘇非派和印度虔愛派多位聖賢、宗師所寫下的詩歌。之前曾提到息克教傳至第十代師尊就再沒有繼續承傳,而是把師尊的地位傳給《師尊詩歌聖言集》(Siri Guru Granth Sahib),《師尊詩歌聖言集》的說話就是師尊的說話。第十代師尊戈賓.星格(Guru Gobind Singh Sahib)還給「師尊」下了定義,師尊具有三個含義︰

 

(1)無屬性(Nirguna),即中華文化下《道德經》所指的「道」()

(2)美德(Saguna) ,即《道德經》所指的「德」()

(3)師尊的說話(Gurbani),也即是記載師尊說話的經典,即《道德經》所指的「經」。

 

師尊戈賓.星格(Guru Gobind Singh Sahib)對師尊所作的定義正是中國《道德經》三個字所概括。筆者在多年來閱讀《師尊詩歌聖言集》,發覺與《道德經》的教導十分一致,並且可以找出兩者相關的經文,仿如對答一般,雖然《師尊詩歌聖言集》強調世人要敬拜真主,《道德經》卻沒有這強調,但兩者的教導是一致。

 

()記憶真主(Simran) ── 記憶真主是指息克教徒的意識狀態常常記憶真主,默念真主的尊名,鍚克教所指真主的尊名是真主永恆獨一的名稱,這名稱就是真理,故稱為Sat-namSat 就是真實,Nam就是名稱。師尊拿納克曾說這真實的名稱就是「無名」,沒有任何文字可以表達出來,也即是《道德經》第1章所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真主只能以「一」作表達,即息克教常念記的名稱︰Ek OmkarEk 就是「一」的意思,Omkar就是指以Om這聲音表達出來,即印度《煒達》所指宇宙最原始的聲音(有關Om的含義可翻閱第二冊印度教相關部分)。在印度《煒達》指出,人類在黑暗時代(Kali Yuga),再沒有任何方法使人脫離黑暗,得到拯救,只有呼喚真主的尊名。人若不是透過內心虔敬真主,任何的功德、修行、祭祀與知識,都不能令人脫離黑暗。

 

()服務人群(Seva) ── 息克教徒以服務人群以表達對真主的虔愛,天地萬物都屬於真主,對真主所創造的萬物加以愛護,就是對真主的愛。息克教所指的服務不是一種上、下的關係,而是所有眾生彼此服務大家,所有眾生都是施予者和受惠者。人們是真主的代理人,真正施予者就只有真主,眾生只是受惠者。

 

全世界就只有息克教在印度旁遮普(City of Amritsar)的金殿(Golden Temple- Harmandir Sahib)內每日免費提供素食給任何到來的人士,至現在每天供膳給超過15萬人。這金殿又稱為「師尊的門戶」(Gurudwara),是由第四代師尊拉羅達斯(Guru Ram Das, 1534-1581)開始興建,至第五代師尊阿周那(Guru Arjan Dev Ji, 1563-1606)在位時完成建築。這是息克教永久的聖所,開放給所有不同宗教信仰、種族和階層的人士來參拜。息克教在世界各地的會址均稱為「師尊的門戶」(Gurudwara),同樣開放給所有人士,不分種族、階級和信仰。

 

免費提供公眾膳食是師尊拿納克所開始實行,稱為Guru Ka Lagar,這是指師尊所提供的膳食,一視同仁,到第二代師尊(Guru Angad Dev)加以擴充,直到今日從沒有間斷。當時穆斯林皇帝阿克巴(Mughal Emperor Akbar, 1542-1605)想會見第二代和第三代師尊,他們均要求此皇帝先與平民一起坐著用膳,然後才可以見師尊。阿克巴是賢明的君主,他願意和平民坐在一起吃樸素的膳食,然後會見師尊。

 

〈息克軍團──純潔集體(Khalsa)

 

息克教主張和平、友愛,視各種姓、階層和男女一律平等。息克教的一神信仰與伊斯蘭教的信仰完全一致,且是對印度教傳統的多神崇拜傾向提出修正,並深入解釋印度一神信仰的真正傳統。從歷史事實可知,第一代師尊拿納克對伊斯蘭信仰和穆斯林予以肯定,而早期的息克教師尊與穆斯林王朝關係良好,與蘇非聖賢關係親密。在十代師尊的帶領下,息克教從來沒有政治野心,從來沒有意圖以及任何行動去推翻穆斯林王朝,那麼為何息克教會組織軍隊,曾儼如在印度獨立的王國呢?

 

          在這十代師尊期間,與莫卧兒王朝(Mughal Empire)的關係,時敵時友,這視乎莫卧兒皇帝是開明,還是暴戾。莫卧兒王朝的皇室繼位也曾發生鬥爭,通常賢明的王儲會向息克師尊求助,因而得罪成功繼位的暴君。在這十代師尊中,只有兩位師尊被殺害,就是第五代師尊阿周那(Guru Arjan Dev Ji)和第九代師尊得格.巴哈都爾(Guru Tegh Bahadur Sahib, 1621-1675)

 

第五代師尊被酷刑殘害至死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息克教有叛變的行動。第五代師尊阿周那(Guru Arjan Dev Ji)18歲時繼位,他是第四代師尊年幼的兒子,但卻是最勤奮、熱心於息克教的傳播和發展。他在位期間除了完成興建息克教金殿(Golden Temple-Harmandar Sahib)和開拓息克教市鎮(Tarn Taran Sahib)外,更創作詩歌共2218首,且大力傳揚息克教信仰,並擴充《師尊詩歌聖言集》,他所寫的詩歌佔了《師尊詩歌聖言集》絕大部分。筆者從此師尊悟到做事太多,並不是好事。當時莫卧兒王朝的皇帝是賈漢吉爾(Emperor Jahangir,1569-1627),他對息克教信仰並不如先皇阿克巴(Mugal Emperor Akbar)般尊崇,眼見第五代師尊大力拓展息克教,加入成為息克教徒的人愈來愈多,也曾庇護先皇阿巴克所屬意傳位的王儲,再加上謠言毀謗第五代師尊生活、衣著華麗,並不像清苦的蘇非聖賢,他就以師尊所寫的詩歌有敗壞伊斯蘭教的說話,以莫卧兒王朝的法例,要求巨大金額的罰款和修改某些詩歌,否則第五代師尊要被監禁並受酷刑,當時息克弟子都願意付出巨大金額以挽救師尊脫險,但第五代師尊寧願接受酷刑也拒絕罰款和修改詩歌。在他被收押之前,已將師尊之位傳給兒子夏.戈賓(Guru Har Gobind Sahib,1595-1644),並囑咐他要組織軍隊,保衛息克教信仰。

 

息克教自第六代師尊夏戈賓(Guru Har Gobind Sahib)開始組織軍隊,他是息克教首位師尊配備武器於身,他致力訓練和組織息克軍團,被稱為軍中聖人。在第六代師尊開始,息克教領土已仿如獨立省份,莫卧兒軍隊敵不過他。令筆者感到出奇的是莫卧兒王朝的皇帝賈漢吉爾(Emperor Jahangir)再不想殺第六代師尊夏.戈賓(Guru Har Gobind Sahib),還跟他成為朋友,與他出行狩獵,一次曾被野獸襲擊,師尊夏.戈賓可以輕易把他殺死,以報父仇,但師尊夏.戈賓不但沒有殺他,還把他救出。師尊夏.戈賓也曾以親近賈漢吉爾王的機遇而拯救了52位被關押在牢獄中的印度各部族的王室。師尊夏.戈賓從來沒有推翻莫卧兒王朝,並且給予賈漢吉爾王四個問題的答案︰

 

(1)    女人是男人的榮譽;

(2)    兒子是男人的標記;

(3)    錢財會消逝

(4)    聖人並非印度教徒,也不是穆斯林。

 

賈漢吉爾王對此答覆非常尊敬,息克師尊真的能做到沒有恐懼(Nir Bhau),沒有仇恨(Nir Vair)。第九代師尊得格.巴哈都爾(Guru Tegh Bahadur Sahib)被莫卧兒皇帝奧朗則布(Aurangazeb, 1618-1707)斬首的原因是當時在克札米爾(Kashmir)500位印度教經師(Pandits)向息克師尊求助,奧朗則布王要強迫他們改信伊斯蘭教,於是師尊得格.巴哈都爾帶著三個弟子一同前去見奧朗則布王,希望說服他放棄此強迫的行動。在他離開金殿時也作了視死如歸的準備,把師尊傳位給年僅9歲的兒子戈賓.星格(Guru Gobind Singh Sahib, 1666-1708)。奧朗則布王要求師尊得格.巴哈都爾也改信伊斯蘭教,否則就要處死他和同行的弟子,結果師尊與他的弟子就義被斬首,在克札米爾的印度教經師知道師尊殉道的消息,十分難過,他們很多決定歸信息克教。

 

息克教傳到第十代師尊戈賓星格(Guru Gobind Singh Sahib),得到更大的發展,他著重息克弟子的武術培訓,並興建兵器製造工場,強調息克弟子不能屈服於暴戾壓迫的管治,息克弟子要伸張正義,保護受無理壓迫的平民百姓。加入息克教的平民也愈來愈多,因而引起周邊地方行政總督的嫉妒和憤恨,常發兵侵犯,第十代師尊戈賓.星格均能一一擊退。在16993 30日,他對息克教弟子的組成作出了重大的革新,在阿蘭普城(City of Anandpur)正式宣布息克軍隊的成立,稱為「純潔集體」(Khalsa)Khalsa 來自波斯語Khalis,意思是在思想各方面的純潔。這純潔的集體就是息克教的男女弟子,他們均獻身於師尊的教導,是簡樸而純潔的靈魂,得到生命永恆至上的福樂。這純潔的軍團必須在外表上實行五項守則,這五項守則都是以旁遮普語K字為首表示︰

 

l  Kesh︰即不會剃髮,留有頭髮和鬍鬚是聖人最自然的模樣,這是息克教信仰最首要的象徵,息克教認為身體的毛髮是對身體和靈性的保護。

 

l  Kanga︰即束髮時配備一把梳子在頭上,以便梳理。息克教的男女都留有長髮,他們需要把頭髮束起扎髻在頭頂上,然後把梳子插在髻旁,跟著包好頭髮。頭頂的穴位會得到專注,對靈性有裨益。息克教徒對留有長髮和包裹頭部十分重視和珍惜,他們的頭髮只會在晚上睡覺時才會放下。時至今日,人們普遍已失去古人衣冠的文化,但息克教仍然重視和堅持。

 

l  Kachha︰息克教徒必須穿著內衣,以表示他們擁有美德,內衣就是美德的象徵。筆者發覺,印度自古傳統,男女只以布匹包裹身體,沒有穿著內衣的習慣。其弊端是容易因不小心的舉止而暴露身體卻不自知,無疑穿著內衣會令男女舉止更端正,也不用擔心身體私處被窺視。

 

l  Kara︰息克教徒的手腕上須戴上鐵製的手鐲,即時至今日的不鑄鋼,即不是貴重的手鐲。在伊斯蘭教信仰中,先知穆罕默德指示穆斯林只能配戴鐵製的戒指,不可穿金戴銀,因為穆斯林要過簡樸的生活,不可有半點奢華。先知穆罕默德甚至禁止穆斯林穿著絲綢和衣服拖長至地上,這是驕奢的象徵,是今世享盡豪華生活的人來世會在地獄中受苦的先兆。息克教雖然沒有禁止息克弟子穿著絲綢,但明顯配戴手鐲以紀念師尊也是以最低廉的金屬所製造的手鐲。當然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導過了第三代的穆斯林已被遺忘,而息克教鮮明的衣著外表,息克弟子卻不能忘記,因為這是代表他們信仰的制服,是真主的學生出外時所穿著的學校制服,這個地球就是真主的學校。

 

l  Kirpan︰息克弟子出行須佩劍,男的息克弟子把長劍掛在身上,女的息克弟子把短劍藏在衣內,這佩劍代表尊嚴、力量和不屈服的精神。時至今日,息克教弟子仍然恪守,也是在媒體上這樣介紹自己的信仰,而沒有因時代變遷而修改。

 

除了以上五項守則(5Ks)外,師尊戈賓.星格(Guru Gobind Singh Sahib)也指示四項戒律︰

 

(1)    不可剃掉身體上的毛髮;

 

(2)    不可飲酒和吸煙,在15世紀的印度開始有煙草吸食,息克教是全球最後興起的正道,此正道因應社會的變遷,第十代師尊定下不可以吸煙的禁令。飲酒是印度經典、佛教和伊斯蘭教所禁止,飲酒不但殘害身體,更使人意識下墮,成為低劣的動物,難以修道。雖然飲酒是講求精神修養的宗教信仰所禁止,但卻沒有禁煙,因為煙草是後來興起的產品。中國人吸食鴉片禍害無窮,鴉片被列為毒品後,人們卻可以大量吸煙。時至今日,雖然科學已證明吸煙會對自己和別人造成身體傷害,但全球禁不絕。更甚者,今日的科學已證明飲酒的禍害比吸煙更大,為了全球經濟利益,也沒有大力禁止。不過,印度的宗教文化卻使印度這個窮苦落後的地方,吸煙和飲酒並不普遍,人們大部分都不會吸煙和飲酒。

 

(3)    不可吃肉,無論是潔淨、合法(Halal)與不潔淨、不合法(Haram)的肉都不可以吃,息克弟子必須素食。

 

(4)    不可姦淫,息克弟子只能遵守婚姻以內的夫妻生活,不可以在思想與行為上對婚姻以外的關係有姦淫的行為,違者會受懲罰,再犯就要離開軍團。

息克弟子要在日出前沐浴、冥想,並在早上、黃昏和晚上唸誦息克師尊分別寫下的禱文與詩歌。他們不能崇拜偶像,也不能到任何墓地作崇拜(先知穆罕默德也是這樣教導),只能敬拜獨一無形相的主宰。他們身上配備的武器是要保護弱勢社群,遇到敵軍不能臨陣退縮。

 

息克弟子再沒有種姓之分(有關印度自古以來的種姓制度可參閱第二冊印度教部分)他們均只屬於一個大家庭,即純潔軍團(Khalsa)。所有息克弟子,男的姓氏是Singh,意思是「獅子」,即皇者;女的姓氏是 Kaur,即公主的意思,她們全都是皇帝的女兒。男女息克弟子在他們姓名的最後都加上此姓氏,第十代師尊在此宣誓儀式中正式把自己出生的名字,由原本的Gobind Rai 改為Gobind Singh。息克教是一個形象十分鮮明的宗教,從衣著、生活方式,以至名字,都要讓人知道自己是一個息克教徒,而息克教徒就是《古蘭經》所說最優秀的民族,只崇拜獨一的神,並且遵循祂的教導。

 

宣誓當日,聚集的息克弟子有8萬人,他們全都欣然加入成為息克教大家庭,之後四方八面也有弟子前來加入,進行神聖的加入儀式。周邊的地方總督開始發兵圍攻他們,息克弟子在長期苦守下開始缺糧,敵軍也甚覺疲憊。那時敵軍想出一個詭計欺騙息克軍團,說根據《古蘭經》真主的承諾,如果他們願意解除武裝投降,就會讓他們設立安全通道,和平地離開阿蘭普城。這是先知穆罕默德時期作戰的規則,也是真主在《古蘭經》的教導,目的是迫使敵方和平投降,而不是迫害與殺戮,但此刻的官方軍隊並不是穆斯林,他們背信棄義。

 

當息克軍團沒有配備武器從和平通道出來的時候,地方軍隊帶著武器猛烈圍攻,息克弟子只有逃亡,死傷慘重,息克教的聖典《師尊詩歌聖言集》也被毀壞。師尊與他兩個年長的兒子及一些息克弟子倉卒逃離,而他兩個年幼的兒子與祖母分道逃亡。最後師尊兩名年長的兒子在敵軍的追擊中陣亡,40名息克女弟子也在阻擋敵軍追捕師尊而陣亡。至於他兩名年幼的兒子,年僅9歲和6歲,在與祖母逃亡至僕人的家中時,那僕人出賣他們,通知地方軍捉拿他們以獲利。兩名兒子與祖母被關押在露天的樓頂上,飽受嚴寒和饑渴。那地方總督要求兩名兒子改信伊斯蘭教,順則榮華富貴,逆則處死。那兩名兒子在幾天遊說下堅決拒絕,他們兩人最後被活埋,祖母知道消息後在當日身亡。他們身亡的地方在今日興建成師尊的門戶(Gurdwara),成為息克教徒的聖地。

 

最後在17061 月師尊在Talvandi Sabo這地方安頓下來,他在這裡共逗留了9 個月,期間與幾名資深的鍚克弟子重寫並編定已遭毀壞的《師尊詩歌聖言集》,他還寫信給當時莫卧兒皇帝奧朗則布(Emperor Aurangazeb),指證穆斯林地方軍隊背信棄義的惡行,由兩名息克弟子冒險送上。奧朗則布看了信後甚為感動,希望會見師尊,並且要求和解。不久奧朗則布逝世,由兒子巴哈都沙(Emperor Bahadur Shah)繼位,他同時面對宗室叛變,故議定在1707723日在南巡時會見師尊,師尊與他會面,向他宣揚師尊拿納克的教導,深得器重。

地方總督(Newab Wazir Khan) 知道師尊與巴哈都沙王關係密切,心生嫉妒而派兩人行刺師尊,他們混入息克教作為侍從。一天,師尊在下午躺臥休息的時候,那侍從把刀插在師尊心臟下方,正想插入第二刀,師尊隨即動身擊敗刺客。眾人聽到響聲入營救助師尊,師尊傷口不斷出血,巴哈都沙王找來歐洲的外科醫生替師尊縫補傷口。師尊的傷口癒合得快,過了幾天,師尊一次拉弓的時候,傷口隨即破裂,不斷流血。師尊知道這次無法挽救,他快將離世了。他離世前把師尊的地位傳給《師尊詩歌聖言集》(Siri Guru Granth Sahib),就如師尊一般向聖典叩頭,環繞聖典行走,並宣告在聖典中會找到師尊,之後唱出他所創作的詩歌,最後安祥離世。息克弟子跟隨師尊的指示舉行葬禮,派發食物給眾人。葬禮結束後,一名息克弟子說清晨時分曾遇見師尊騎著馬,他向師尊叩頭後問師尊要去什麼地方,他微笑說正要進入森林。息克弟子堅信這是師尊戈賓.星格的人間戲劇,他從來沒有死去。

 

了解息克教的歷史,就會知道鍚克教與伊斯蘭教信仰一致,很多師尊的教導其實也是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導,息克教不會向惡勢力屈服,而是奮勇抵抗,把迫害去除,這正是真主在《古蘭經》的教導。息克教師尊與伊斯蘭王朝的關係,也不能簡單化地說成敵對關係,而是有對抗,也有情義。當時有很多穆斯林加入成為息克軍團,也有不少穆斯林保護師尊和息克弟子的安全。息克師尊中雖然有兩位被殺害,其後人卻沒有仇恨,從來沒有作出報復的行動,息克教從來沒有推翻伊斯蘭王朝的野心,反而協助求助的皇室成員。事實上,息克教在第十代師尊戈賓.星格離世後約一百年,息克教徒曾建立獨立的息克王國(1799-1849),伊斯蘭王朝也從來沒有能力把息克王朝推翻,真正令到印度息克王國瓦解的是英國統治印度期間所組成的軍隊,把息克王國徹底毀滅,息克教只剩下師尊教導的信仰在世界各處散佈。

 

 

息克教十代師尊

在位年份

(1)    師尊拿納克 (Guru Nanak Dev Ji , 1469-1539)

 

(2)    師尊恩戈 (Guru Angad Dev Ji, 1504-1552)

1539-1552

(3)    師尊亞瑪達斯 (Guru Amar Das Sahib, 1479-1574)

1552-1574

(4)    師尊羅達斯 (Guru Ram Das Sahib, 1534-1581)

1574-1581

(5)    師尊阿周那 (Guru Arjan Dev Ji, 1563-1606)

1581-1606

(6)    師尊夏戈賓 (Guru Har Gobind Sahib, 1595-1644)

1606-1644

(7)    師尊夏羅 (Guru Har Rai Sahib, 1630-1661)

1644-1661

(8)    師尊夏希珊 (Guru Har Krishan Sahib, 1656-1664)

1661-1664

(9)    師尊得格巴哈都爾 (Guru Tegh Bahadur Sahib, 1621-1675)

1665-1675

(10) 師尊戈賓星格 (Guru Gobind Singh Sahib, 1666-1708)

1675-1708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