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1),天下往(2),往而不害,安平太(3)。
樂與餌(4),過客止(5)。
道之出口(6),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7),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8)。
註釋
(1) 執,即掌握、秉持。大象,即「大象無形」的「大象」,也即「道」。
(2) 天下,指天下的人。往,即歸往、歸順。
(3) 安,即乃、則,作連詞用。平太,即太平,倒文以押韻;太,同泰,安寧的意思。
(4) 樂與餌,即音樂和美食。
(5) 過客止,過客為之而止步。
(6) 出口,即說出來。
(7) 足,即可、可能。
(8) 既,即窮盡。
白話語譯
統治者若能持守大而無形的道,則天下的人都因為嚮往而歸順。他們歸順了而不受到侵害,那麼天下就太平安寧了。
悅耳的音樂和美味的菜餚,都會令路過的人停止了腳步。
道說出來,平淡而沒有味道,看也看不到,聽也聽不到,但其功用卻無窮無盡。
Chapter 35
Hold fast the Truth as the Great Image,
the whole world will come to you.
Coming to you and meeting with no harm,
it will be safe and sound.
Music and food,
will induce the wayfarer to stop.
The Truth in its passage through the mouth is
without flavor.
without flavor.
Looking at it, it cannot be seen.
Listening to it, it cannot be heard.
Using it, it cannot be exhausted.
賞析與點評
「大象無形」,道是最大的形相,即沒有形相!持守這無處不在、沒有形相的道,天下的人都會歸順於道。道孕育萬物、滋養萬物,道不會對萬物造成任何傷害。天下有道,萬物都可以太平安寧。
但可惜,不是人人都持守道。佛教稱我們身處的世界是五蘊濁世,五蘊是指我們的五種感觀: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感觀世界都是佈滿污穢,有很多人失道失德,人們混入這世界,就會被耳濡目染,失道失德變成常規。例如說謊話,不誠實,是沒有道德的表現,世俗人就覺得沒有問題。由於這世界大部分人失道失德,人們便要學道、修道,清心寡欲,因為心不清,就不能領悟道,欲望太多,就會被世俗纏繞。《道德經》不單說寡欲,更甚是無欲──對世間沒有任何欲求,如此才能專注於道,像嬰兒般純潔無疵。
修道的人要向內追求,使道在心中,而不是向外追求感觀享受,故《道德經》第12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而此章說:「樂與餌,過客止。」音樂與美食都是外在感觀的享受,修道的人在此世界如客旅寄居,他們的目的地是內在世界,即心中的道,外在世界只是路過的地方。如果修道的人被此感觀享受所吸引,他們便會止步,不再進入自己內在的世界,而是停留在外在世界的享樂之中。
先知穆罕默德曾這樣說:「世間之物與我何干呢?我和今世之間的關係,就像是一個旅行者在樹蔭下小憩片刻,然後又起身上路。」先知穆罕默德與造物主合一同在,伊斯蘭信仰造物主安拉(Allah)就是《道德經》所指的道,修道的人真的視此世界為過客寄居的地方,並非目的地。老子教導人們如何修道,整部《道德經》從來不會主張修道的人享受世間物質、名譽和地位,修道的人正要放棄這些。
道與音樂美食不同,道不能帶給人們任何感觀的吸引和享受,因為「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道也看不見,聽不到。人們不能以感觀察覺道的存在,而是以感觀以外的第六感直覺,這直覺要心清,才不會變成偏見、愚昧。當道在心中的時候,道的運作便無窮無盡了,因為道就是無極,沒有窮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