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7日 星期六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1)。

侯王若能守之(2),萬物將自化(3)。

化而欲作(4),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5)。

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6)。

不欲以靜(7),天下將自定(8)。



註釋

(1) 常,即總是、永遠。
(2) 侯王,即當權執政者。守之,即守道,也即遵循「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
(3) 自化,即自生自長,順本性發展。
(4) 欲作,即私欲萌生。
(5) 鎮,即遏止、鎮服。無名之樸,道的別稱,即第32章所指「道常無名,樸」。
(6) 夫,即彼,指具有私欲者。將,即當、就。不欲,即無欲。
(7) 以,即而、則。
(8) 定,即安定。



白話語譯

    道總是任順萬物自然而無所作為,無所作為卻沒有什麼不能成就。治理國家的人若能遵守這「無為而無不為」的守則,世間萬事萬物將按本性自然發展。萬物自然發展而私欲萌生的時候,那時便要用沒有名稱且質樸的道來遏止私欲。用道來遏止私欲,具私欲者就再沒有欲望。沒有欲望則趨於平靜,天下自然就會安定。




Chapter 37


The Truth never intends to act,
yet nothing is left undone.

Should lords and princes be able to hold fast to this principle,
all creatures will be transformed of their own accord.

After they are transformed,
when desires would arise,
I shall press the desires down 
with the weight of the nameless raw block (Truth).

With the nameless raw block,
people will be free from desires.

If people cease to desire and remain still,
the whole world will be at peace of its own accord.




賞析與點評


    《道德經》說「無為」,「無為」是什麼?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因為「無為而無不為」,即什麼都會做。那麼究竟是做還是不做?正確的理解就是按純潔自然的本性作事,沒有任何訴求,沒有公,沒有私,只是純潔如嬰孩般作事。對於「無為而無不為」這概念,印度傳頌的經典《博伽梵歌》有很清楚細緻的解說,印度遠古聖賢克理希納(Sri Krishna)以神主的身份向弟子阿周那(Arjuna)說出「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要履行你生下來命定的責任,因為作事勝於不去作事。若什麼也不作,即使你的身體也不能正常運作。」(3:8)

    「除非一切作事是為了奉獻(給真主),一切的行為只會在此世產生束縛纏繞。故此,阿周那,要作事,但不要有束縛纏繞,因為一切作事只視為生命的奉獻。」(3:9)

    「人若能在行動中看到沒有行動,在沒有行動中看到有行動,他就是眾人中的智者,他就是瑜伽士(yogi),能完美地做所有事情。」(4:18)

    「人若能在所有作事上都沒有欲望,一切的行動皆讓智慧的火燃燒,那人就是具知識的智者。」(4:19)

    「那人若完全放下一切行動及其結果的束縛糾纏,再不會依靠任何事物,且常常滿足,他沒有作任何事,雖然他完全投入地作事。」(4:20)


    整部《博伽梵歌》對「無為而無不為」有多方面解說,正正補充了《道德經》對此概念的內涵。《道德經》的道,就是《博伽梵歌》所指的宇宙獨一主宰,稱之為「梵」(Brahman)。道孕育萬物,梵也是孕育萬物。若人能夠悟道,悟出真理,證得大梵,一切的行為作事只是奉獻給梵,再沒有其他,那人就能夠「無為而無不為」了。所以《道德經》在此章說,統治者若能持守那道──「無為而無不為」,萬物就會自然歸順。道只會孕育萬物,而不會加以傷害。如果不是以道去作事,萬物不會受益而歸順。

    《道德經》再說,當道化育萬物的時候,世間人事物會有欲望頻生。《道德經》主張無欲,修道的人正要達到無欲,《博伽梵歌》也是這樣指出,與梵我合一的瑜伽士不會再有個我靈魂的欲望。個我靈魂還有欲望,就繼續在這世界打滾,未能悟道,慢慢來吧!如何令個人的欲望消失?《道德經》在這裡提出,就是要「鎮之以無名之樸」。道是最純潔質樸,如一泉清水,沒有沾染;道也是無名,從「無」生「有」,萬物就是從「無」而生。

         佛教《心經》所指的「空」,就是《道德經》所指的「無」,這無的境界就是萬物的源頭,最純樸,沒有任何修飾。在這源頭裡沒有可能出現任何欲望,沒有欲望,人就可以徹底靜下來。內心的入靜就是處於自己的源頭,這就是道,這也是《心經》的精髓──沒有欲望,人就會靜下來,人的內心能夠靜下來,萬事萬物都會自然安定,因為境隨心轉──「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