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1):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2),不敢進寸而退尺(3)。」
是謂行無行(4),攘無臂(5),執無兵(6),扔無敵(7)。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8)。
故抗兵相加(9),哀勝矣(10)。
註釋
(2) 為主,即主動進攻,採取攻勢。為客,指不得已而應敵,採取守勢。
(3) 全句意思:不敢前進一寸,卻寧願後退一尺。
(4) 第一個「行」是動詞,即排兵佈陣,擺陣勢。第二個「行」是名詞,即行列、陣勢。
(5) 攘,即舉起。攘無臂,指雖然要奮臂,卻沒有臂膀可舉。
(6) 兵,指兵器。執無兵,即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持。
(7) 扔,粵音wing1,指對抗、進攻。全句意思:雖然面對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赴。
(8) 寶,指第67章所謂「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三寶。
(9) 抗兵相加,指兩軍相當。
(10) 哀,即悲憤。
白話語譯
用兵打仗的人有這樣一種說法:「我不敢主動進攻而寧願採取守勢,不敢前進一寸而寧願後退一尺。」這就是排兵佈陣而不見軍隊,奮勇上臂卻不見手臂,持有兵器卻看不見有兵器;雖然面臨敵人,卻如入無人之境。最大的禍患沒有比輕敵更大了,輕視敵人就幾乎喪失了我的法寶。所以兩軍實力相當,悲哀的一方必然獲得最後勝利。
Chapter 69
In using military force, there is a saying,
“I dare not be the host, but be the guest.
I dare not advance an inch but retreat a foot.”
This is called marching in formation without formation,
raising arms without arms,
holding weapons without weapons,
grappling enemies without enemies.
There is no greater disaster than to underestimate the enemy.
Underestimating the enemy almost makes me lose my treasures.
So when the two evenly matched armies meet,
the side that is sorrow-stricken that wins.
賞析與點評
《道德經》談用兵之道,這不單是給行軍將帥,也是說給修道的人如何面對敵對環境。四周的人和事在敵對的情況下就如戰場一般,有道之人如何面對,化險為夷。本章就是說明千萬不要跟對自己過不去的人主動作出敵對行為,不要先發制人,虛耗自己的心神,這不是有道者應有的表現。有道之人將心神放在自己裡面,不要為主而為客,不要進寸而退尺,要保住自己的心神,不要受到激怒,要保持冷靜,在平靜中觀察,伺機而動,有時候不用行動也是一種行動,這就是心術。
《道德經》絕不是教人壞心術制勝敵人,而是如何以道去迎敵。躁動的一方容易作出錯誤的行為,《道德經》常常提醒人們不可以躁動,妄作凶。此章也是提醒人們面對敵人不可躁進,不要被敵人挑釁,作出不必要的敵對行為,應該用冷靜的態度去制伏敵人,平息糾紛,消除所有敵對的行為,正是要:「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有時不行動勝過行動,無聲勝有聲,與人敵對的形勢不會長久,讓它自生自滅,不要火上加油,本章《道德經》就是說明這個道理。
《道德經》的智慧深不可測,前面說完要「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之後即說「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因為人們看完前面的文字,很容易理解為不理會敵人便可以了。這樣的理解絕不是老子的意思,不是不理會,而是冷靜面對,只是不要作出不必要的舉動,千萬不可以輕敵。有道的人經常都是非常小心謹慎,絕不是糊裡糊塗,愛理不理,這不是有道的表現。若輕視敵人,把自己看成是地位超然,這樣就會喪失老子的三寶,有道之人的三大綱領──「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道常常以慈悲為先,且儉樸和謙虛。一個有道的人必然長存,失去道就不能長久。
最後老子再提出用兵打仗,戰勝敵人的第三個關鍵,就是要以悲哀的心情面對,因為面對敵人不是一件值得快樂的事,用兵只是不得已而為,所以老子說若敵對雙方勢力均等,那麼悲哀的一方必然成功,因為悲哀就是有道的表現,道必長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