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1),其死也堅強(2);

草木之生也柔脆(3),其死也枯槁(4)。


故堅強者死之徒(5),柔弱者生之徒(6)。


是以兵強則不勝(7),木強則兵(8)。


強大處下(9),柔弱處上(10)。




註釋


(1) 全句指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
(2) 堅強,指僵硬。全句意思是人死後身體變得僵硬。
(3) 柔脆,指草木形質柔軟脆弱。
(4) 枯槁,形容草木乾枯。槁,粵音稿(gou2)。
(5) 死之徒,指屬於死亡的一類。
(6) 生之徒,指屬於生存的一類。
(7) 兵強,指用兵逞強。
(8) 兵,比喻為刀;全句意思是樹木長大成材就會有人來砍伐。
(9) 處下,指處於劣勢。
(10) 處上,指處於優勢。



白話語譯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後身體變得僵硬。草木在生長的時候是柔軟脆嫩的,死了的時候就變得乾硬枯萎。所以說強硬的東西屬於死亡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存一類。所以說用兵逞強不會獲得勝利,樹木長大變得粗壯就會被人砍伐。強大的事物處於劣勢,柔弱的事物才處於優勢。





Chapter 76



A man is supple and soft when alive, 
but hard and stiff when dead.

Grass and trees are pliant and fragile when alive, 
but dried and shrivelled when dead.

Thus the hard and strong are the comrades of death;

the supple and soft are the comrades of life.

Therefore, an arrogant army will not win.

A tree that is strong will be cut down.

The hard and strong  takes the lower position.

The gentle and weak takes the higher position.





賞析與點評



    《道德經》其中一個反覆申述的道理就是「柔弱勝剛強」(第36章)。一般人均認為剛強才捧,柔弱就是失敗、無用,需要依附他人,故要常常令自己剛強。但一味的剛強不一定是好事,很多人都不懂得善用柔弱,剛強與柔弱需相輔相成。老子認為外表剛強,必死。有道之士應該是內剛外柔,柔弱是一股比剛強更強大的力量,但很少人知道,只有《道德經》把此深邃的智慧闡明。

    老子認為有道之士不會把自己外露,表現得比別人優勝,高人一等,這就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是的人容易逞強,容易與別人競爭,認為自己應該勝過別人才對,這就是所謂的「俗人昭昭」、「俗人察察」(第20章)。外表看來俗人十分捧,但老子多次說明外在的鋒芒不會持久。鋒芒畢露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這是一種驕傲的心態。很少人明白驕傲的弊端,認為成功而自豪是理所當然,這就是「昭昭」、「察察」。到了盡頭,就是死亡,且一開始已距離死亡不遠。

    老子用人的身體和草木去解釋說明,人的身體在青春、健康的時候是柔軟的。嬰兒的身體最柔弱,卻是最可愛,最賦有生命力。年老衰敗的人身體最僵硬,死亡的時候就成為僵屍。草木也是這樣,成長的時候是柔軟脆嫩,枯死了就是乾硬。老子認為外表的逞強就如人和草木死亡時的僵硬,也就如用兵逞強,自招滅亡,也就如樹木粗壯就被人砍掉做木材一樣。

    所以老子說:「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強大是生命的盡頭,趨向滅亡,柔弱卻是常常在生命的起點。耶穌在《多馬福音》也這樣說:「一個年紀老邁的人不會猶疑,向只有七日大的小孩詢問有關生命之地,這人便能活於生命,因為很多在先的將在最後,並將歸一。」 (4)[註]耶穌所指的「一」就是老子所指的「道」,《道德經》也是把「道」說為「一」(參看《道德經》第42章)。

    《古蘭經》說真主把人創造成軟弱,所以人應該懂得謙卑,仰賴真主,而不是傲慢恃強,在大地上任意獵取、破壞。《古蘭經》的真主,就是《道德經》所指的道:「真主欲減輕你們的負擔,人是被造成軟弱的。」(4:28)。人沒有三頭六臂,也不能飛天遁地,人對自身以及周遭事物,所不知道、不認識,不能控制的,遠比所知道、所認識、所能控制的為多,人沒有理由自以為大。在《古蘭經》中真主不喜歡:「叛逆者」(4:107)、「作惡者」(5:64)、「超越法度者」(5:87)、「浪費者」(7:31)、「驕傲自大者」(16:23)、「得意忘形者」(28:76)、「任何自大自誇者」(31:18)、「過分者和說謊者」(40:28)。這全是《道德經》的價值取向,《道德經》所認為失道失德的敗亡者,正是《古蘭經》中真主所不喜歡者,他們只會步向毀滅。儘管《道德經》與《古蘭經》在不同文化領域上出現,但卻是同一的道。





[1]:《多馬福音》是在1945年在埃及發現最早期記錄耶穌說話的古卷,記錄者是耶穌門徒多馬。有關此經典的詳情,可參閱《耶穌的隱秘教導──多馬福音》林楚菊翻譯及註釋,隱士出版(香港),2021年;此書可在著述者的網誌瀏覽(http://lamchorkok.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