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1),善言無瑕謫(2),
善數不用籌策(3),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4),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5)。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6)。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7);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8)。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9)。
註釋
(1) 善行,即擅長行走;轍跡,指車、馬經過處所留下的轍印和足跡。
(2) 善言,即擅長說話;瑕謫,指過錯、毛病;謫,粵音宅(zaak6),指譴責、責備。
(3) 數,即計算;籌策,指舊時計數用的竹製器具。
(4) 閉,即關門。關楗,即插門用的木條,橫者叫關,豎者叫楗。
(5) 結,即打結;繩約,即繩索。
(6) 襲,即承襲,因順;明,指體道的智慧,同第16章和第25章「知常曰明」的「明」。
(7) 師,即榜樣,學習對象。
(8) 資,即借鏡,引以為鑑。
(9) 要妙,即精微玄妙。
白話語譯
善於行走的人,走路時地上不留痕跡。善於言談的人,說話沒有差錯。善於計數的人,用不著籌碼也能計算準確。善於關閉的人,不用插門用的木條也能使人打不開門。善於捆綁的人,不用繩索也能使人解不開捆綁。因此有道的人善於救助別人,而不會廢棄任何人。他們也善於物盡其用,而不會把物品廢棄。這就是已經領悟並能實踐道而生出的智慧。
所以,善良的人可以是不善良的人的學習榜樣。不善良的人是善良的人的借鏡,要引以為鑑。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珍惜自己的借鏡,雖然以為自己是聰明,其實是大糊塗,這是極其精微玄妙的道理。
Chapter 27
One who excels in travelling leaves no tracks.
One who excels in speech makes no defects.
One who excels in reckoning uses no counting rods.
One who excels in shutting uses no bolts,
yet what he has shut cannot be opened.
One who excels in tying uses no cords,
yet what he has tied cannot be undone.
Thus the sage always excels in saving people,
and so abandons no one.
He always excels in saving things,
and so abandons nothing.
This is called having enlightenment.
Hence the good person is the teacher the bad person learns from.
The bad person is the material for the good person.
People who do not respect the teacher,
nor value their material,
though they seem clever,
they are in great bewilderment.
This is called the most subtle wonder.
賞析與點評
本章用了五個比喻說明有道的人如何以道生活作事:他們就好像善於走路的人,走路不留下足跡;就好像善於說話的人,說話沒有毛病;就好像善於計數的人,計數時不需要籌碼;就好像善於關門的人,不用門栓也可以令人打不開門;就好像善於打結的人,沒有繩索也能夠使人解不開繩結。這五個比喻看似一個比一個誇張,甚至有些不合乎邏輯思維,尤其是最後兩個,沒有門栓如何關門?沒有繩索如何打結?
道是無極,無限,凌駕一切物質與工具之上,沒有適當工具,道仍然可以運作。有道的人有無限的想像力,可以有無限的變法。道就是精神的主宰,是道主宰變化而不是受制於變化,故第25章說道稱為大,這偉大是因為道是主宰,而不是受主宰。任何環境、條件與際遇都不能夠把道限制,這就是本章所要表達的思想。
故本章說聖人,即有道的人,他們懂得如何幫助別人,使人盡其才,不會把人放棄,就好像運用一切物品一樣,不會浪費。這是有道才能夠做到,沒有道,人就有好惡選擇。道是無限,人卻有諸多限制。人不能善救人,善救物,只有道才能善救人,善救物,因為道能夠恩澤萬物,整個宇宙都是由道運作而成。有道的人就能夠體現道,運用大智慧,稱為「襲明」。
本章《道德經》繼續說,在這世界,無論善人與惡人,在道的運行之下,也能帶出其意義來。善良的人可以成為別人的學習榜樣,直接使人得益。不善良的人也有他的用處,因為他的惡行可以成為別人的警惕。惡行本身可以讓人知道自己究竟喜歡善良還是邪惡,知道善良是什麼,也知道邪惡是什麼。經歷了善與不善的洗禮後,有些人趨向善良,磨練自己修道的功夫,這就是本章所說善人之資。在《古蘭經》中,人類始祖阿丹(即阿當Adam)、夏娃在樂園裡實在太過美好,當第一次接觸邪惡,使他們懷疑造物主的慈愛,他們相信一條陌生的蛇的說話,而不相信施恩惠於他們的造物主。造物主叫他們離開樂園,到大地上生活,繁衍後代,由一個只有善的樂園到有善有惡的世界,好好修煉自己。
如果阿丹和夏娃只是痛哭,只是埋怨,他們就是大迷。如果他們認為來到大地上只是一個懲罰,這也是大迷。真正的大智慧就在本章《道德經》說出:「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個大智慧,唯有道者能夠說出來,面對不善不需要憤怒、難過或傷心了,而是轉化成為大智慧。人們一般都「不貴其師,不愛其資」,老子說他們「雖智大迷」。這個要妙只有得到道的人才能夠領悟,且功力深厚才能夠領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