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日 星期一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1),跨者不行(2);

自見者不明(3),自是者不彰(4),

自伐者無功(5),自矜者不長(6)。


其在道也(7),曰:餘食贅行(8)。

物或惡之(9),故有道者不處(10)。





註釋

(1) 企,即抬起腳根而站立。立,即站穩。
(2) 跨,即伸開過大的步子而行走。行,即遠行。
(3) 自見,即自我表現;明,即顯現、顯示。
(4) 彰,即顯現、顯示。
(5) 伐,即誇耀、炫耀。
(6) 矜,即傲慢;長,即長久或長進。
(7) 此句意思即:就道而言。
(8) 餘食,即殘剩的食物;贅,粵音序(zeoi8),指多餘無用;行,通「形」;贅行,即附贅之瘤。
(9) 物,指人;或,即常;惡,即厭惡。
(10) 不處,即不會這樣,指有道者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



白話語譯

    抬起腳根不能站穩,伸開過大的步子行走不能遠行。自我表現的人並不能顯示自己的表現;自以為正確的人並不能顯示自己是正確;自我誇耀的人沒有功勞;自我傲慢的人不會長久,不會長進。就道而言,這些行為都可以說是剩飯殘羹、附贅的肉瘤,人們都厭惡,故有道的人不會這樣。




Chapter 24

He who tiptoes cannot stand steadily.
He who straddles cannot walk in a long way.
He who shows himself is not conspicuous.
He who considers himself right is not illustrious.
He who brags will have no merit.
He who is arrogant will not last and progress.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Truth,
these behaviours are like leftover food and tumors.
People detest them.
He who has the Truth does not abide in them.





賞析與點評



    此章與之前第20、23章都是反覆伸說同一道理:謙虛是美德,是守道的明證,相反驕傲、自誇卻適得其反。此章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兩個比喻說明驕傲、自以為比別人優越,就如抬起腳根站立,又或伸開過大的步子行走,不會持久,這就如第23章所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一樣不會長久。大自然的現象與人事的變遷都是一樣,故前章(第23章)說:「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前章說天地現象,本章就進一步伸述人事。

    本章與第22章也是以正反不同的文字說明同一道理。本章「自見者不明」,相反說即第22章的「不自見,故明」;本章「自是者不彰」,即第22章的「不自是,故彰」;本章「自伐者無功」,即第22章的「不自伐,故有功」;本章「自矜者不長」,即第22章的「不自矜,故長」。第22章說明聖人有謙虛的美德,他們不會自以為是,不會驕傲自大,不會自我讚賞,不會自以為有功勞,不會刻意表現自己。本章再反面說世俗追逐名利的人,他們自以為是,驕傲自大,自我讚賞,自以為有功勞,並且刻意表現自己。這樣的人不會長久,試想像抬起腳根站立,伸開過大的步伐行走,這樣會不會長久?

    本章不談聖人的美德,而是談聖人不會有的行為。聖人就是有道的人,對於道來說,那些追名逐利的行為就如殘剩的食物和贅瘤,人人都厭惡。道是恆常,違反道就不會持久,追名逐利只能給人短暫的滿足與虛幻。當人人都厭惡他們的時候,他們「自見」、「自是」、「自伐」和「自矜」的果報也就來了,試想像誰會喜歡驕傲自大,自以為是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