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1),善抱者不脫(2),子孫以祭祀不輟(3)。
修之於身(4),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5);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6);
修之於邦(7),其德乃豐(8);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9)。
故以身觀身(10),以家觀家,以鄉觀鄉,
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註釋
(1) 建,即建樹;拔,即拔除、動搖。
(2) 抱,即抱持;脫,即脫失、脫落。
(3) 祭祀,即祭神祀祖;輟,即止、斷絕。
(4) 修,即貫徹、運用。
(5) 餘,即富裕、饒富。
(6) 長,指尊崇,居於首位。
(7) 邦,即國家。
(8) 豐,即豐饒、豐厚。
(9) 普,即廣大。
(10) 以身觀身,即以自身觀他人,以同理心去瞭解別人。
白話語譯
善於建樹的人不會動搖,善於抱持的人不會脫落,子孫祭神祀祖不會斷絕。把道貫徹於自身的人,他的德性就變得純真。把道貫徹於家庭,家庭內的德行就會豐裕。把道貫徹於鄉里,鄉里內的德行就會得到長久。把道貫徹於天下,天下的德行就會廣大,普及至每處。所以要以自身觀看他人,以自己的家庭觀看其他家庭,以自己的鄉里觀看其他鄉里,以自己的國家觀看其他國家,以自己身處的天下觀看全天下。我是怎樣知道天下的情況呢?就是依靠這方法。
Chapter 54
What is firmly rooted cannot be pulled out.
What is tightly held in the arms will not slip loose.
Through this,
the offering of sacrifice by descendants will never come to an end.
the offering of sacrifice by descendants will never come to an end.
Cultivate the Truth in yourself;
your virtue will be genuine.
Cultivate the Truth in a family;
its virtue will be more than sufficient.
Cultivate the Truth in a hamlet;
its virtue will be lasting.
Cultivate the Truth in a country;
its virtue will be prosperous.
Cultivate the Truth in the world;
its virtue will be pervasive.
Hence, look at another person through your own;
Look at another family through your own family;
Look at another hamlet through your own hamlet;
Look at another country through your own country;
Look at another world through your own world.
How do I know what the world is like?
By means of this.
賞析與點評
《道德經》所說的道,既為修養身心,也是治家、治鄉、治國、治天下之本。道是善於建樹,善於抱持,正如《道德經》第41章所說:「夫唯道,善貸且成。」道善於施與,並成就萬事萬物,故善於建樹的人不會把道動搖,善於抱持的人不會丟失道,他們的子孫都能夠持守那道,故能「祭祀不輟」。這祭祀包括祭神祀祖,這就如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鄰人一般,只是這個對象是諸神明及先祖,但最重要的是敬奉這道,正如《道德經》第51章所說:「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沒有道,天地也要崩裂,人只有驕縱虛妄,仁義道德只成為約束的工具,失去實質的意義。萬物真正要尊崇的是道,人內在要修養的也是道,祭祀是一種外在形式,需要實質的內涵,就是「尊道貴德」。
人們自身修道,他們的本性就會變得純真、潔淨。不用強加什麼仁義道德的教條,人自然為善,自然向善,這是最自然的事情。這個道若從一己之身擴展至整個家庭,家庭的德行就會豐裕;若能擴展至整個鄉里,這道就能夠更加持久。道使人興旺,萬物的福祉均繫於道。這道若再進一步擴展至一個國家,甚至整個天下,人們的德性變得豐裕,道就在每一處、每一角落。道能普及天下,天下就能成為樂園,成為天國。
我們現實世界並不是這樣,道不是顯現於每個人,每一處。有些人、有些地方有道,有些人、有些地方沒有道。我們身處的世界有貧窮,有落後,有愚昧,有無知,有強盜頭子,當然也有歷世的聖者不斷把道實踐,施惠眾生,否則這世界早已崩裂。
如何把道從一己之身實踐並擴展?本章《道德經》正提出答案,就是:「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個「觀」就是同理心,把別人看作是自己,把別人的家看作是自己的家,把別人的鄉里看作是自己的鄉里,把別人的國家看作是自己的國家,把別人的天下看作是自己的天下。這就是耶穌所說:「你願意人怎樣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對待人。」耶穌教導人要愛鄰人像自己,這也是穆罕默德的教導與整個生命的實踐,這也是孔子在《論語》中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耶穌說的是正面,孔子說的是反面,這正反面都能夠做到就是真正的同理心,能感受到別人的感覺與處境,只施與幫助而不會傷害,也不會漠不關心,坐視不理。這個同理心就能夠把道從一己之身,推展至家庭、鄉里、國家與天下。
老子就是這樣瞭解天下,他提出的道從最微小處,到最偉大處,道均在其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