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1),必有餘怨。


[報怨以德(2)*],安可以為善(3)?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4)。


有德司契(5),無德司徹(6)。


天道無親(7),常與善人(8)。




註釋


(1) 和,即調和、和解。
(2) 報怨以德,此句屬於第63章,多位註評家認為應放在此章,文意更清晰。
(3) 善,即妥善的方法。
(4) 契,契約。古時借債,刻木為契,在一塊木板或竹板上刻上文字,剖分左右,左邊的一半由債權人收存,右邊的一半由借債人收存。收債時,債權人拿出左邊的一半向借債人討還。責,即索取、償還。
(5) 司契,即掌管契約的人。
(6) 徹,指周代的賦稅制度。司徹,指掌管稅收的人。何以「有德司契,無德司徹」?註評家任繼愈解釋:「司契」和「司徹」都是古代貴族所用的管脹人。司契的人,只憑契據來收取,顯得從容。「徹」是古代貴族對農民按成收租的剝削制度。為了對農民進行剝削,司徹的人對交租人斤斤計較。這裡的「司契」和「司徹」是比喻的意思。
(7) 無親,指沒有偏愛。
(8) 與,指幫助。







通行版原文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白話語譯


    調解極大的怨恨,必然有剩餘的怨恨遺留下來,又怎能夠妥善處理呢?所以聖人手持借據也不強求別人償還。有德行的人就像掌管契約的人,不會強行苛索;無德行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務必強行索取。天地宇宙的運行法則就是不會對任何人有所偏愛,總是幫助、親近善良的人。






General Version

Chapter 79



After settling a great enmity between two persons,
there must be remaining resentment.

How can this be considered perfect?

Therefore the sage takes the left-hand tally*
but does not demand any payment from the people.

The man of virtue takes charge of the tally.

The man of no virtue takes charge of taxation.

The Truth of Heaven shows no favouritism.

It is forever on the side of good people.



(*tally: the half part of the contract held by the creditor)







經註評家修訂後的版本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白話語譯


    調解極大的怨恨,必然有剩餘的怨恨遺留下來。即使以恩惠回報仇恨,又怎能夠妥善處理呢?所以聖人手持借據也不強求別人償還。有德行的人就像掌管契約的人,不會強行苛索;無德行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務必強行索取。天地宇宙的運行法則就是不會對任何人有所偏愛,總是幫助、親近善良的人。







Revised Version

Chapter 79



After settling a great enmity between two persons,
there must be remaining resentment.

Do good to a person who has done you an injury,
how can this be considered perfect?

Therefore the sage takes the left-hand tally*
but does not demand any payment from the people.

The man of virtue takes charge of the tally.

The man of no virtue takes charge of taxation.

The Truth of Heaven shows no favouritism.

It is forever on the side of good people.



(*tally: the half part of the contract held by the creditor)





賞析與點評



   本章《道德經》說如何對待怨恨,之前第七十四章提到人們不要「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因為「常有司殺者殺」:天道才是真正的大匠,掌管刑罰殺戮。這正如佛教與印度教所說的因果業報,人們一切的作事就好像發放的回力鏢,無論好與壞,或遲或早都會回饋自己;所以《道德經》第七十三章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道對萬物眾生的因果業報不會有錯失,所以在最後仍要強調:「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既然天道善於計算、籌劃,且不會有錯失,那麼人們應該如何處理怨仇?人們歌頌「報怨以德」,因為這看來是最偉大的情操,老子所談的道,是叫人們返回自身純樸自然的本性,而不是要把如何巨大的道德鎖鏈扣在別人身上,老子並不贊同「以德報怨」,他解釋:「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孔子在《論語》中也有論述「報怨以德」:「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篇》第十四:34)有人對孔子道:「拿恩惠來回答怨恨,怎麼樣?」孔子道:「拿什麼來酬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來回答怨恨,拿恩惠來酬答恩惠。」[1]

 

孔子所說的「以直報怨」比「以德報怨」更妥善,老子和孔子均不贊同「以德報怨」,他們也有各自的解釋和提出妥善的做法,值得世人認識和學習。孔子所提出的公平正直更合乎自然之道,因為不會有「餘怨」,且能賞善罰惡。老子沒有提出公平正直,修道的聖人即使公平正直也要捨棄,而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聖人雖然可以用公平正直的原則去追討別人的不是,但也不會強求,若人家執意對峙,這個公平正直的原則自己也不用施行,交由天道去執行吧!在《古蘭經》中,真主指出報怨的準則:

 

「如果你們報復,就應當依照你們所受的傷害而報復。如果你們能忍耐,那對於忍耐者是更好的。你應當忍耐──你的忍耐只賴真主的佑助──你不要為他們而悲傷,不要為他們的計謀而煩惱。真主確是同虔敬者和行善者在一起的。」(16:126-128

 

「惡行應得同樣的惡報。誰願寬恕而且和解,真主必報酬誰。真主確是不喜歡不義者的。受人欺侮然後加以報復的人們,絕無可指責的。應受責備的,是欺負他人並且在地方上橫蠻無理者;這些人將受痛苦的刑罰。凡能忍耐而加以赦宥者,他們的那種行為,確是應該決心做的事。」(42:40-43

 

真主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寬恕作惡者,作惡的人應得其惡果,但若能夠做到忍耐和寬恕,這行為更高尚。同樣,老子帶給人們完美的做法──「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聖人徹底認識天道運行的法則,他不會向別人苛責,因為無濟於事,一切交由天道處置!

 

這也貫徹老子提出守柔的哲理,柔弱勝剛強,不要與別人硬碰硬撞。老子認為有德的人只是拿著借契,不是兇猛的稅收衙役,若收不到欠債,也會灑脫地放下這擔子,交由天道處理,心中無怨無恨。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三章提出「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在本章再提出天道的另一特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是慈愛:「天之道,利而不害」(第八十一章),且大公無私。人倫有親疏之別,天道卻對萬物眾生沒有親疏之別與偏愛,所以第五章說:「天地不仁」,這不仁就是沒有偏愛、執取與親疏之別。所以「天道無親」,但卻充滿慈愛,這慈愛就是「常與善人」,只是幫助、親近善良的人。

 

 

[1]:楊伯峻 《論語譯注》 中華書局 1984年初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