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2日 星期四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1),為道日損(2)。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3),

及其有事(4),不足以取天下。





註釋


(1) 為學:從事於學,尤指學習政教禮樂。日益:指人的知識、智巧、慾望和詐偽等日漸增多。
(2) 為道:從事於道,即修道。損:指減少乃至棄絕知識、欲望,與上文「益」相對。
(3) 取:治理、掌管。無事:即無為,不人為地擾攘。
(4) 及:若、如果。有事:有為,指設政令、訂刑罰等措施。




白話語譯


    學習政教禮樂,人的巧智、欲望與偽詐就會日漸增多。從事於道,人的巧智、欲望與偽詐就會日漸減少。這些巧智、欲望與偽詐愈來愈少,最終達到沒有作為的清靜境界。雖然沒有作為,卻沒有一件事情不能成就。治理天下,應該要常常清靜,不會任意妄為。如果常常發施號令,就不能把天下治理好了。




Chapter 48


In the pursuit of learning,
One knows more every day.

In the pursuit of the Truth,
One does less every day.

One does less and less until one does nothing at all.

And when one does nothing at all,
there is nothing that is undone.

It is always through not meddling that the world is won.

Should you meddle,
then you are not qualified to win the world.







賞析與點評



    做學問是向外的追求,向外的探索,愈讀愈多,之所謂「為學日益」,就好像一株大樹生長,支榦與樹葉愈長愈多愈繁茂一樣。求道、修道就是向內的追求,向內的尋索,尋回自己的根源,返本還原。這個根源就是要去除一切外在的支榦葉子才能返回,故「為道日損」。這也是《道德經》多處章句說修道是向內追求,不能向外,愈向內愈接近道,愈向外愈偏離道。向外追求感觀物質世界,人的欲望就會愈來愈多,以至「終身不救」(第52章),因為不能返回道那裡。愈向內追求,人的欲望就會愈來愈少,最後完全沒有欲望,就好像一個初生的嬰兒,純潔無邪,滿有道的生命力。

    道不會有個我靈魂的欲望,沒有單為一己的好惡,只是順應自然,如日月星辰按規律運轉,就如耶穌所說:太陽遍照天下,光照義人,也照耀惡人。日光一出,就不會有任何好惡的選擇。這就如修道的人個我好惡欲望愈來愈少,最終達到「無為」,即完全達到沒有個我靈魂好惡憎愛的欲求。「無為」不是什麼也不作,而是順應自然的本性作事,但卻能夠成就萬事──「無為而無不為」,就如整個大自然的和諧運作。

    大自然的運作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治理天下若能夠使國家百姓自然順暢地生活,不要加上太多不必要的人為指令及障礙,這樣百姓就會自然地返回純潔的本性,天下就會安定,治理天下就是要仿傚大自然的運作。若加上太多統治者的個人意志,政令規條繁瑣,天下就會愈治愈亂。人們沒有空間返回純潔自然的道,這就是《道德經》常常強調:「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第18章)這也正是:「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