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道德經》第七十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1)。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2),事有君(3)。


夫唯無知(4),是以不我知(5)。


知我者希(6),則我者貴(7)。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8)。




註釋


(1) 知,即理解、瞭解;行,即實行。
(2) 宗,即宗旨、主題。
(3) 君,即「主」的意思。有君,即有所根本,有所依據。
(4) 無知,指別人不理解,或指自己無知。
(5) 不我知,指不知我,不瞭解我。
(6) 希,指稀少。
(7) 則,指效法、仿傚。貴,指難得、難能可貴。
(8) 被,即穿著。褐,指粗布。全句意思:穿著粗布衣服,懷裡揣著美玉。



白話語譯


    我的說話十分容易知道,十分容易實行。不過,天下間沒有人能夠知道,沒有人能夠實行。說話要有宗旨,做事要有根據。但由於人們的無知,所以不能瞭解我。理解我的人很少,仿傚我的人更難能可貴,所以聖人就像身穿粗布衣服,懷裡卻藏著美玉。






Chapter 70



My words are very easy to understand and very easy to put into practice,

yet no one in the world can understand them or put them into practice.

Words have an ancestor.

Affairs have a sovereign.

Since people are ignorant, 
they fail to understand me.

Those who understand me are rare.

Those who follow me are precious.

Therefore, the sage, while wearing homespun,
conceals with a priceless jade.





賞析與點評



  道是復返自然,本應是最容易知道,最容易實行,為什麼老子說:「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這正是因為大部分人都不自然,迷失了與生俱來的純潔自然的本性。人們本應過著簡單、自由自在的生活,思想純樸,不會與萬事萬物競爭,以及作出傷害。傷害別人或自己都不是自然,印度經典《勝論經》[1]說:

 

「邪惡在於傷害。」(VI.1.7

 

萬事萬物最自然的狀態就是互不傷害,道滋養萬物,成就萬物,不會對萬物作出任何傷害。印度聖者靈性最高的表現就是「不傷害」,即非暴力,梵文稱為Ahimsa,指在思想、言語和行為上都不作出任何傷害,這正是《道德經》所說道的境界,道只會成就,不會傷害。

 

人們偏離了道,所以互相傷害,也要互相防範,互相制衡,才需要忠信孝悌,禮教思想。老子看來這全是「大偽」,不能幫助人們尋回迷失了的純潔自然的本性,只是教人精明地作出傷害的行為。道是什麼?如何尋回?整部《道德經》用了很多章句說明,道如一個大虛空,無形無象,無聲無色,人們要向自己內在感知,而不是向外求取。人愈向外走,就愈與道偏離,以致終身不得救。

 

老子說遠古的聖人最明白道,看諸不同文化,所有真理都早已記載在遠古的經典中,道不是現代社會的新穎思想或事物,而是在很久以前已經喪失了,人們要從最古老的經典中瞭解「道」。只有在遠古的經典中才讓人們知道聖人之道,所以老子說:「言有宗,事有君。」這個「宗」和「君」就是太初聖賢的教導,就是最原初的教導。中國最古老的經典就是《易經》與《道德經》,內裡有大量篇幅教導人們處世做人的道理,是遠古聖賢的智慧,不是今日現代人的一般想法。可惜大部分人都沒有接觸這些遠古聖賢的智慧,正因為無知,沒有遠古聖賢對道的知識和如何做人處世,他們不認識老子,不能活出老子所說的道,所以老子說:「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認識遠古聖人之道的人實在太少,主動渴望看《易經》與《道德經》的人一定不會多,這不是現今社會的主流文化與興味,即使看了這些經典,真正鑽研、認識,以至實踐的人就更加少,所以老子說:「知我者希,則我者貴。」道是整個宇宙萬物最珍貴之寶,了悟道的人是如何珍貴及稀有,這道就如一塊珍貴的寶玉,藏在聖人的內心。有道的聖人不會外露,不會炫耀,不是華而不實,而是實而不華。他們外表樸實、敦厚、謙虛,有道的人就是最純樸的人,所以老子說他們「被褐懷玉。」

 

 

[1]:《勝論經》(Vaisesika-sutra) 是印度古代六大哲學中勝論派(Vaisesika)最早的經典,作者迦那陀(Kanada)約為公元前2世紀人。現存《勝論經》由於其中包含後人追加的成分,大致是公元後23世紀的產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