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
(1) 孔,即大。德就是道的體現。孔德,即大德。容,即面貌,引申為舉止行為。
(2) 惟,即只有。從,即跟從。全句是只有跟從道。
(3) 惟恍惟惚,即若有若無,難以辨認。
(4) 窈,即深遠;冥,即幽暗。
(5) 精,指本質,事物最微小的原質。
(6) 信,即徵信,信驗,可以驗證的意思。
(7) 閱,即總;眾,指萬物;甫,指開始;眾甫,指萬物的起源。全句意思是總攬萬物之始。
(8) 然,即狀況、情形。
(9) 此,指道。
白話語譯
大德的表現只會跟隨道。道只個東西,若有若無,難以辨認。它是那樣的若隱若現,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無影無形,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幽暗,其中卻有精微的本質。這精微的本質非常真實,也完全可以驗證出來。自古至今,它的名字永遠不會消失,依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本源。我怎能知道萬物的本源是怎麼樣呢?就是根據這個道。
此章說出最大的德行,所謂孔德,不是仁、義、禮、智,而是道。最大的德行就是只跟隨道。道就是一切萬物的總綱、本源,返回自己的本源,即佛教禪宗六祖《壇經》中所說的菩提自性,自性就是《道德經》所說向內追求的道,按自己內在的道行事,這就是最大的德行。《壇經》(行由品第一)六祖惠能這樣描述: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禪宗所說的自性正是《道德經》所說萬物的根本、根源,故由古至今,道的名字都沒有消失,且人們只能以道來認識萬物的本源。
這個道是怎麼樣?道不是想像出來的東西,而是主觀與客觀地存在。《道德經》第十四章已描述了道似有似無,雖然用眼看不見,用耳聽不到,用手觸摸不到,但它卻是確確實實地感覺到。第十四章與第二十一章內容非常相似,都是描述道的體貌,第十四章說掌握道就能知道一切自古至今萬物的法則:「執古之道,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此章說:「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兩章都是表達相似的意思,兩章對道外貌的描述也十分相似。
此章也是說道好像一個物件,若隱若現,似有非有,無影無形,但又確實存在,這道「其中有精」,精就是指本質,最好、最根本的部分,表現出來就是生命力、生命氣息,這生命氣息非常真確,並且可以驗證。故《道德經》多章指出與道同在的人如嬰兒般賦有生命力,且純潔、純真。一個人有沒有道,從他發放的氣息中可以看出來。中國人修煉的氣功,就是修煉這萬物本源的氣息,即身體的精髓所表現出來的能量場。一個人的氣息純潔就是有道,混濁就是沒有道,就是死亡。嬰兒充滿生命的氣息,沒有道的老年人充滿死亡的氣息。修道本是修精神,卻能夠惠及身體。
這也是道教所指「精」、「氣」、「神」的修行要素及過程。「精」是指身體的精華部分,這精髓得到淨化而能發放有生命的能量埸,稱為「氣」。生命氣息的提高,令修道者的「神」,即專注力──佛教稱為「覺」(Budh),印度哲理稱為意識(Chit)(梵文意思是注意力、專注力)──變得純與道合一。這種專注力變成一,不受紛擾,即是道。
這個道就是永恆,但人的身體如萬物也會有生有滅。萬物回到它的本源,滅了又再更新,萬物生生滅滅,道始於如一,恆常不變不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