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道德經》第四十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1),弱者道之用(2)。


天下萬物生於有(3),有生於無(4)。




註釋


(1) 反,可以有兩個含義:一指相反、對立,指道向相反對立方向轉化運動;二指返回、循環,指道返本復初的運動規律。動,指運動。
(2) 弱,即柔弱。用,指作用、運用。這句指道虛無,以柔弱特點發揮作用。
(3) 有,即第1章所指「有,名萬物之母」的「有」,指道最初生成物。
(4) 無,即第1章所指「無,名萬物之始」的「無」,指道的本體。


白話語譯


道的運動循環往復,道以柔弱發揮作用。
天下萬物從「有」而來,「有」是從「無」而來。




Chapter 40



Turning back is how the Truth  moves;

Weakness is the means the Truth employs.

All creatures in the world are born from Something.

Some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賞析與點評



    「反者道之動」──修道就是返回自己的源頭,這源頭也是萬物的源頭。道的運動就是要復歸自然的本性,而不是不斷向外追求,這是《道德經》在多處反覆說明的道理:「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第16章)

    「弱者道之用」──修道是要學習柔順謙卑,《道德經》多處說明逞強必招致敗亡,恃強是滅亡的先兆,所謂「柔弱勝剛強」(第36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即不如適時停止);揣而銳之(即鋒芒畢露),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9章)

    「保此道者不欲盈(即不自滿)。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即除舊更新)。」(第15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指破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指道)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第22章)

    《道德經》所說「弱者道之用」是指內裡剛強,外表柔順,不要把自己的剛強外露出來,這樣才能向內修道,回歸自然,《道德經》多處伸述此道理:

    「知其雄(喻剛強),守其雌(喻柔順),為天下谿(喻處於卑微)。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28章)

    「是以聖人去甚(指過份、極端),去奢(指爭勝),去泰(指驕縱)。」(第29章)

    「魚不可以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36章)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即不善),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第39章)

    此章《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正是修道的總綱。另一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也是道的總綱,與第1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相互呼應(詳見第1章的賞析與點評)。

    《道德經》把整個宇宙的創造,簡單、直接、清楚地表達出來,修道正是要由「有」返回「無」,「無」才是最終極的源頭。道就是「無」,道就是大虛空(見第5章)。返回這源頭,就能像嬰兒般充滿生命力,柔順謙卑,正是這如嬰兒般的「弱者」把道運用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