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1),靜為躁君(2)。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3)。

雖有榮觀(4),燕處超然(5)。

奈何萬乘之主(6),而以身輕天下(7)。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註釋

(1) 根,即根本、基礎。
(2) 君,也是根本、本源的意思。
(3) 輜,粵音之(zi1),即有帷蓋的大車。輜重,指外出或行軍時載運糧食、衣物等後勸物資的車子。
(4) 榮觀,指華美的物質生活。
(5) 燕處,即安然處之。
(6) 奈何,質問語氣,即怎麼。萬乘之主,即大國的君主。乘,即車數,古時以一輛兵車四匹馬為一乘。周代制度,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故天子稱萬乘,至戰國時大國諸侯亦稱萬乘。
(7) 此句指萬乘之主常以其身輕動於天下。



白話語譯

    穩重是輕舉妄動應返回的基礎,鎮靜是躁動應返回的本源。因此有道的人整天出行,離不開載有糧食、衣物等後勤物資的車子。他們雖然過著華美的物質生活,卻能平靜面對。為什麼作為大國君主,會常以其身份向天下人輕舉妄動?輕舉妄動就會失去了其根本,躁動也會失去了其本源。




Chapter 26


The steadiness is the root the reckless should return to.

The calmness is the origin the restless should hold fast.

Thus the sage when travelling all days, 
never leaves the heavily supplied carts.

Though having luxurious life, 
he is composed and transcends beyond.

How can the lord of ten thousand chariots 
be reckless to rule the whole empire?

To be reckless is to lose one’s root.

To be restless is to lose one’s origin.






賞析及點評


    《道德經》多處強調謙虛是最大的美德,並在多處章句指出聖人的品格與特徵,更會指出為政之道。在本章指出穩重與鎮靜是兩大根本的美德所在。輕舉妄動、變幻無常、容易躁動,這都是沒有道的跡象。若要返回道,那就需要穩重與鎮靜,輕舉妄動者就要學習穩重,不要對自己的思想、言語與行為變動太多太快,這樣不但令人難以捉摸,甚至自己也會迷失方向,究竟自己想怎麼樣?

    容易煩躁的人就要學習寧靜。在靜默之中,人才能夠淨化自己,讓這煩躁慢慢消失。故有道的人,即具精神力量的人,他們穩住自己的精神,不受外物騷擾,內心也能夠達到寧靜,他們就能夠穩重,並且常處於鎮靜與寧靜之中,這正是道的根本。返回自己的本源,就能夠穩重與鎮靜。

    老子指出聖人即有道的人,他們出外遠行必定準備充足物資,「不離輜重」──這輜重就是靈性的資產,就是道。這道時刻滋養他們的生命,他們不會離開,即注意力常常放在自己內在,心中常常有道。外在的感觀世界,五花八門,五彩繽紛,他們也不會迷亂散失,而是能夠安然面對,穩住自己內心的道,不受外在繁華所牽引。

    《道德經》常常把聖人之道放在政治層面,教導為政者應該如何治理國家百姓。在本章也提出「萬乘之主」,即大國之君,要向有道的人學習穩重與鎮靜。他們的身份、決策動輒便影響整個國家人民的禍福,故萬萬不能「以身輕天下」,他們要非常穩重、鎮靜,因為「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輕率妄動、躁動躁進就會失去自己的根本,這根本就是道。有道就能夠穩重、鎮靜,沒有道,就會妄動與躁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