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2日 星期四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1)?

身與貨孰多(2)?

得與亡孰病(3)?

是故甚愛必大費(4),多藏必厚亡(5)。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6),可以長久。




註釋

(1) 名:名聲。身:身體、性命。親,親近、可愛。
(2) 貨:財貨。多:看重、重視。
(3) 得:得名得利。亡:損害、亡身。病:有害。
(4) 是故:所以。愛,即吝嗇。甚愛:過於吝嗇。費:耗損、破費。
(5) 藏:貯存貨物。厚亡:損失慘重。
(6) 殆:危險



白話語譯


    名聲與性命哪一個更親近自己?性命與財貨哪一個應該更加受到重視?得名得利與失去性命哪一個更有害?所以過於吝嗇必然導致更大的浪費與耗損,過度積累財富必然導致損失慘重。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的人不會遭遇危險。只有這樣,才可以平安長久。





Chapter 44



Your fame or your life,
which one is dearer?

Your life or your wealth,
which one is worth more?

Gain or loss,
which one  is a greater bane?

That is why excessive meanness is sure to lead to great expense;
Hoarding too much is sure 
to end in immense loss.

Knowing contentment,
you will suffer no disgrace.

Knowing when to stop,
you will avoid danger.

You can then endure.






賞析與點評



    此章《道德經》說出什麼才是我們最應該珍惜。外在的名聲和自己的性命哪一個最親近自己?人們追求名譽,不論用正當還是不正當的方法,《道德經》卻說「至譽無譽」(第三十九章),即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或刻意追求榮譽就沒有榮譽。無論怎樣解釋,《道德經》都是叫人不要追求榮譽。性命比榮譽更親近自己,沒有性命什麼也不成,但這個性命用來做什麼呢?《道德經》的答案就是修道,整部《道德經》都是指導人們如何修道,與道同一,而不是教導人們如何在此世界名成利就,取得成功。追求世俗的成功,《道德經》認為是最危險的東西,人向外走得愈遠,就愈偏離道,道是要向內修行,而不是向外求取。

 

名譽不可追求,財貨也不可追求,性命比財貨更重要。《道德經》對物質的看法就是能夠使人們生活飽足就足夠,不應再追求和積存任何奢侈的物品,這只會招惹盜賊,增加人們的貪念。人類對物質的欲念若超出自己所需,《道德經》認為這只會帶給人類災難。保住自己的性命比得名得利更重要,如果損失了性命,所有得到的一切都沒有意思,有福也享受不了。損失性命就是最大的損失,但保住這性命用來做什麼?《道德經》說就是修道。

 

《道德經》在這裡還教導人們「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過於吝嗇或珍愛一些物品,不斷積存,不肯施捨,或適當使用,只是據為己有,這樣這些愈積愈多的財貨,最終只會浪費,等如一無所有。有道的人都是慷慨施捨,先知穆罕默德非常慷慨施捨助人,他一生沒有為自己或親屬積聚任何財貨,他家中所有的食物、物品或金錢,若別人有需要,就會給別人,從不會吝嗇。他離世時所僅有的就是空洞洞的居所,和居所外的一塊簡單搭建了的清真寺,供貧窮的穆斯林禮拜真主,其他什麼也沒有了。這些貧窮的穆斯林就是伊斯蘭修行者蘇非派的開始,他們身無分文,過著刻苦的生活,只專注精神修養,時刻記念真主。

 

今日先知在麥地那的居所成為十分美麗宏偉的先知清真寺,穆罕默德從來不會眷戀。相反,那些擁有權勢的人,一生只為自己積累財富,享也享不盡,死後所有的財富都不能帶走。生前沒有把這些財貨幫助別人,貢獻社會,這只會造成大大的浪費。人類的財富太過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沒有真正運用造福人群,否則這世界沒有可能有人過著沒有溫飽,無處棲身的日子。《道德經》的說話:「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真的是警世良言。

 

《道德經》強調知足、知止,做人不可貪得無厭。不去制止自己的欲念與行為,這是十分危險的事情,只會帶來自身的毀滅。《道德經》說知足就不會令自己受辱,懂得約束自己就不會惹來災禍。知足、知止就可以保住性命,保住性命用來做什麼?就是修道。印度的瑜伽就是中國所指的修道,印度的《瑜伽經》(Yoga Sutra)就是對瑜伽修行者的指導,該經提出修行的八個法門,頭兩法門就是對瑜伽修行者生活行為的指導,第一法門是禁制(Yama),即必須禁止的行為,這包括五項,即不殺生(非暴力)、不妄語(說誠實語)、不偷盜、不淫、不貪。這禁制(Yama)等同《道德經》所說的「知止」。修行的第二法門就是勸制(Niyama),即必須奉行的規定,也有五項,就是清靜、知足、苦行、研讀經典、敬拜自在天(即獨一的主宰)。知足是修行的人必須要有的品格,《道德經》也強調人們要知足,一個知足的人就不會對物質世界有太多的想求,就可以專心修道。《道德經》和《瑜伽經》都是指導人們如何修道,兩者都有相同的指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