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第三章 中國文化信仰《易經》人生哲理

 


人生哲理

 

在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一神不喜歡世人占卜算命,因為人們應該仰賴一神一神才是人類的真正歸宿。中國的儒家思想其實也不主張人們占卜算命,因為一個正人君子應該做正確的行為,而不是先看結果是否有利才做,無論是吉是凶,若是必須做的正當事情,就應該去做。在《論語》中,孔子說: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篇》)

 

 

《易經》是一部非常特別的占卜書,它更像一部人類言行的指南,多於一部預示吉凶,讓人們謀取利益的書。宋儒張載(公元1020-1077)「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指出《周易》是為君子修身明德,不為小人求名逐利解惑。

 

順境與逆境──《易經》的64卦只是羅列出在不同的處境下,做人處事的大原則,這個大原則就是「正」。首先,在《易經》64卦中,基本上沒有所謂最好的卦,也沒有所謂最壞的卦,因為好與壞,即順境與逆境,是一個不斷變動的宇宙與人生現象,好景不常,逆景也不常。中國人看宇宙人生比佛教更樂觀入世,佛教看見好的事物最終為變壞,所謂「生、住、異、滅」,「成、住、壞、空」,正是世間萬事萬物的演化過程,但中國人更看到毀滅以後又會再有更新的循環現象,故此「否極泰來」就是出自「否卦」與「泰卦」。「泰卦」表述一個美好、亨通的現象,但人在順境中容易驕傲怠慢,變得腐化,因而招致禍患。故「泰卦」之後,接下來的就是「否卦」,代表閉塞不通的現象,不過這正好是人生的磨練,萬物不可能始終閉塞,故接下來就是「同人卦」,即大家同心協力,突破閉塞。中國人看到由順境到逆境,再由逆境到順境的循環現象。

 

佛教的哲理源於印度古老經典,印度古經典的哲理與中國古經典的哲理所不同的地方,其一就是對現世生活的否定與肯定。早在印度《奧義書》時期,《奧義書》已明確指出在此世界作為人而生存是無法擺脫痛苦與邪惡,即使此世界的善亦帶有邪惡,所以要脫離輪迴的生命,達到更高的存在實體,才是作為人在世生存的至上目的。中國古經典的哲理並沒有指出此循環不息的生命是充滿痛苦與邪惡而需要脫離,相反是教導人們如何適應此循環不息的宇宙人生,並沒有提示人們應超越此宇宙而達到更高的存在實體。即使道教著重修煉成仙,也有一大群主流思想誤以為把肉身修煉成長生不老,始終擺脫不了此肉體與物質世界的框架。很少人知覺到成仙就是成道,道就是在天地宇宙之上,這身體最終是放棄而不是保存。在印度經典,保存身體永恆不死是惡魔沒有至上真理的修行方法,他們注定得不到至上真理,除非惡魔不是惡魔,否則他們不會明白真理。這是至上的主宰決定誰可以達到永恆實在的生命,知識才會被加許。

 

在整部《易經》64卦中,陰陽排列最完美的就是「既濟卦」,但此卦不是一個吉卦,而是吉中帶凶,原因正是因為這個卦的卦象太完美,人們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已有美好的收穫,這樣令人難有更大的成就,而且太美好的事物就會慢慢變壞,就如《創世記》中,亞當(即阿丹)與夏娃在樂園中實在太美好,接下來就是被趕出樂園,故「既濟卦」是第63卦,接下來最後一卦就是「未濟卦」。「未濟卦」的陰陽排列與「既濟卦」剛剛相反,全部都不在正位,非常不完美,但此卦是凶中帶吉,正因為各樣事物都不完美,人們才能發揮潛能把事物變得完美,故此《易經》的最後一卦反而是預示事情將會變得美好,這也可有助解釋為何一神要把人類的始祖趕出樂園,目的就是要人類改進至完善。

 

守正與謙虛──《易經》每一卦的卦象都帶有吉與凶,在任何處境下,《易經 》指導人們要「守正」,即無論順境與逆境都要有正確、正直的行為。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度過危難,以及不會被順境所蒙蔽!這是《易經》教導人們做人處事的大原則,這正是佛陀所教導的「八正道」,耆那教大雄師尊所提倡的「正知、正見和正行(包括說話和行為)」,古波斯祆教所提倡的「善思、善言和善行」,印度教《奧義書》也有相同的教導。簡單來說,就是「守正」。中國儒家推崇《易經》,因為它說出正人君子在不同處境下應有的行為。

 

雖然說《易經》每一卦都帶有吉與凶,但在《易經》64卦中只有一卦由頭到尾都是吉,這一卦正是「謙卦」。中國人認為「滿招損,謙受益」,這正是《易經》所要表達做人處事的另一個重要原則。謙虛才令人時刻保持清醒,知道自己不足之處,才有不斷進步的自知之明,而且與別人相處懂得以柔和的態度待人,這樣才不會傷害別人,或與人發生衝突,挑起紛爭,引發事端或禍患。《易經》教導人們只有守正和謙虛才能使人安然度過逆境與順境,逆境和順境是不斷變動的循環,只有守正和謙虛才能夠應對萬變。

 

在《古蘭經》中,萬惡以驕傲為首,魔鬼原是驕傲的精靈(天神),用無煙的火造成,在《古蘭經》中的阿拉伯語稱為「易卜劣廝」(Iblees),意即「遠離真理」。他們自以為大,看不起人類,不聽從一神的命令,不肯向人類的始祖阿丹(即亞當)叩頭,立心要與人類為敵,迷惑人類遠離一神,遠離正道︰

 

「當時,你的主對眾天神說︰『我必定在大地上設置一個代理人(Kalifa)。』他們說︰『我們頌讚祢超絕,我們頌讚祢清靜、聖潔,祢還要在大地上設置作惡和流血者嗎?』祂說︰『我的確知道你們所不知道的。』祂將萬物的名稱,都教授阿丹,然後以萬物昭示眾天神,說︰『你們把這些事物的名稱告訴我吧,如果你們是誠實的。』他們說︰『我們頌讚祢超絕,除了祢所教授的知識外,我們毫無知識,祢確是全知的,確是至睿的。』祂說︰『阿丹啊!你把這些事物的名稱告訴他們吧。』當他把那些事物的名稱告訴了他們的時候,真主(Allah即一神)說︰『難道我沒有對你們說過嗎?我的確知道天地的幽玄,我的確知道你們所表白的,和你們所隱諱的。』當時,我對眾天神說︰『你們向阿丹叩頭吧!』他們就叩頭,唯有易卜劣廝不肯,他自大,他原是不信道的。我說︰『阿丹啊!你和你的妻子同住樂園吧!你們倆可以任意吃園裡所有豐富的食物,你們倆不要臨近這棵樹否則,就會變成不義的人。』然後,惡魔使他們倆為這棵樹而犯罪,遂使他們倆人從所居的樂園中誘出。我說︰『你們互相仇視地下去吧。大地上有你們暫時的住處和享受。』然後,阿丹奉到從主降示的幾件誡命,主就恕宥了他。主確是至宥的,確是至慈的。我說︰『你們從這裡下去吧!我的引導如果達到你們,那麼,誰遵從我的引導,誰在將來沒有恐懼,也不憂愁。不信道而且否認我的跡象的人,是火獄的居民,他們將永居其中。』」

(230-39)

 

「我確已創造你們,然後使你們成形,然後對眾天神說︰『你們向阿丹叩頭。』他們就向他叩頭,唯獨易卜劣廝沒有叩頭。主說︰『當我命令你叩頭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叩頭呢?』他說︰『我比他優越;祢用火造我,用泥造他。』主說︰『你從這裡下去吧!你不該在這裡自大。你出去吧!你是卑賤的!』他說︰『求祢寬待我,直到人類復活之日。』主說︰『你必定是被寬待的。』他說︰『由於祢(一神)使我迷誤,我必定在祢的正路上伺候他們。然後,我必定從他們的前後左右進攻他們。祢不致於發現他們大半是感謝的。』主說︰『你被貶責地,被棄絕地從這裡出去吧!他們中凡是順從你的,我必以你和他們一起充滿火獄。』」(711-18)

 

當時我(一神)曾對眾天神說:「你們應當向阿丹叩頭。」他們都向他叩頭,但易卜劣廝除外。他說:「祢用泥土造成的,我怎能向他叩頭呢?」他說:「你告訴我吧,這就是你使他超越我的人嗎?如果你寬限我到復活日,我誓必根絕他的後裔,但少數人除外。」真主(一神)說:「你去吧!他們中凡順從你的,火獄必定是他們和你的充足的報酬。你可以用你的聲音去恫嚇他們中你所能恫嚇的人;你可以統率你的騎兵和步兵,去反對他們;你可以和他們同享他們的財產和兒女;你可以許給他們(任何東西)──惡魔只給他們妄想──我的僕人,你對他們絕無權柄,你的主足為監護者。」(17:61-65

 

驕傲是萬惡之首,一個人若心存驕傲,就會覺得自己比別人高貴,有權利去傷害別人,去奪取他人的利益,內心不會感到不安。古往今來的歷史告訴人們,任何一個驕傲、自以為是的歷史人物,都沒有好下場。相反,所有受歷史傳頌的聖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道德行為上比一般人完美,且謙虛柔和。

 

伊斯蘭教被西方社會塑造成為一個帶有恐怖行動的宗教,甚至藐視先知穆罕默德,但穆罕默德的道德行為比一般人完美得多,且十分謙虛柔和。穆罕默德從來不會大笑,只會微笑。他雖然是一教的首領,但他的生活十分儉樸,對人親切友善,沒有架子,沒有等級之分。終其一生,他曾說:在他生命中若有甚麼成就,這是出於一神;在他生命中若有甚麼過失,這是出於他自己。這正好看出先知穆罕默德如此謙虛,那些藐視他的西方傳媒,若認識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應該感到羞愧。西方基督教信仰,其驕傲的程度使他們不肯以開放、理性與客觀的態度去認識伊斯蘭教及先知穆罕默德。在伊斯蘭教信仰下,一神降示《古蘭經》以糾正基督教長期堅持的錯誤思想,如果基督教願意以耶穌柔和謙虛的態度與伊斯蘭教穆斯林有正面的對話,長期以來的宗教紛爭就可以避免。可惜人是喜歡驕傲,不喜歡謙卑。

 

《易經》所提出的兩大原則──守正與謙虛,其實正是效法天與地的法則。天為乾,為陽,為父,為君,代表剛正,故「守正」正是效法天的運行法則。地為坤,為陰,為母,為僕,代表柔順謙卑,故「謙虛」正是效法地的運行法則。中國古人的智慧讓他們領悟天與地的法則,把天理放在人道上。人若能效法天與地,便能無往而不利。孔子在《易經》第1卦「乾卦」的解說中更指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孔子指出天體運行,周而復始,剛健有力,君子應當效法天,不休止地堅強自己,努力不懈,積極向上。天的運行法則,在守正當中還包括自強不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