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第二章印度教︰六大哲學宗派〈數論派〉

 


數論派

 

數論派(Sankhya)是巴羅門教正統派中歷史最悠久的一派,是印度經典《博伽梵歌》所提到最早的哲學思想,其源流十分古遠,無法知道。但學者認為創始於公元前43世紀(筆者認為學者的看法不能盡信),到公元34世紀達到全盛,是當時佛教的最大論敵。這是因為數論派哲學直指出佛教思想的錯誤,並且對宇宙生成、變化,以及人生在世的目的和修行之道,提供完整的思想指導,這也正正是最早期佛教避而不談的一大缺口,數論派哲學完全提供了答案。

 

數論派哲學,「數」,梵文稱為「數數」、「考察」,故漢譯為數論。數論派的理論基礎為「因中有果論」,目的是探求世界的起源,他們認為世界萬物有一個終極的原因,稱為原初物質(Prakriti),或本性(Nature),由喜,即實華(Sattwa)、憂,即羅闍(Raja)、暗,即答瑪(Tama)三種性質,稱為三德(Three Gunas/ Triguna)所構成。三德喜、憂、暗是指萬事萬物的三種原初性質(本性)

 

 

l  喜代表光明、愉悅及進步的力量,《數論頌》指代表正法、智慧、離欲和自在;

l  憂代表衝動、行動、興奮、憤怒,繼而憂慮的力量;

l  暗是代表昏沈、墮落和遏止的力量,《數論頌》指代表與實華相反的性質,即非法、非智、愛欲、不自在。

 

此三德本屬靜止的狀態,即處於勢力均衡。當三德失去平衡時,原初物質開始顯現,並演變為世界萬物。三德怎樣會喪失平衡?數論派認為那是因為存在著另一個最高的精神性實體──神我,或稱為真己、元(Purusha/ Primal God)。神我是無始無終的絕對純粹的精神。當它觀照(illuminate)原初物質(Prakriti/ Nature),即與原初物質相結合時,原初物質的三德靜止狀態被打破,萬物開始顯現。

 

真己/元神(Purusha)觀照原初物(Prakrti)後,從原初物質產生智慧(buddhi),智慧由原初物質產生,故屬物質性,但具有精神作用。從智慧又演化出自我意識(Ahamkara),即區別主體、客體,區別自己和他人的意識。數論派認為一般人自以為的「我」,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自己(Self),更不能代表宇宙精神的神我(元神)(Purusha/Atma)。我們所稱的「我」只是從自我意識進一步演化出11個器官,即5個感覺器官(嗅覺、味覺、視覺、觸覺、聽覺),和五個行動器官(口、手、足、排泄、生殖),以及心(思維)。另一方面,從自我意識產生五個細微元素(色、聲、香、味、觸),從五個細微元素又產生五個粗大元素(地、水、火、風、空)。世界萬物就是這樣產生,人本身和世界萬物都是由自我意識所產生,所以人與世界萬物本質是同等。

 

數論派認為人之所以在世界上不斷經歷生死輪迴,就是他們不認識世界演化的道路,把身心環境的物質性的自我意識(Ahamkara/ Ego)誤作為真正的自己(Self/Purusha/Atma),追求不放,從而使真己(或元神)被物質束縛,不得解脫自在。這樣當人的身體(即粗身)死亡後,作為原初物質個體化的細身(即靈魂)便在天道、人道及獸道中不斷輪迴。

 

如果人能夠明白世界演化的道理,不再執著於自我意識(Ahamkara/ Ego),認識到神我/真己(Purusha/ Atma)本來是獨然自存,是永恆不變的主體,超越一切客觀事物,並借助修行方法,例如瑜伽禪定(Dhyana),使神我/元神/真己(Purusha/ Atma/ Self)脫離原初物質/本性/自性(Prakriti/ Nature)的束縛,回歸其寂然獨存的狀態,這就是解脫,就是逍遙自在(Moksha)。人生目的即在於此,達到此目的,一切都不重要,該做的就已經做了,不該做的,也不用做了。

 

 

  

圖表︰數論派解釋人與世界的創造

 

元神(Purusha/Atma/Brahman)

+ /↓

原初物質/本性/自性(Prakriti/Nature)  = 三德(Three Gunas)

智慧(Buddhi) = 物質 + 精神

自我意識 (Ahamkara / Ego)

 


11個器官︰

5個感覺器官—

嗅覺()、味覺()、視覺()

觸覺(皮膚)、聽覺()

5個行動器官—

口、手、足、排泄、生殖

(思維)

五個細微元素︰

色、聲、香、味、觸

五個粗大元素︰

地、水、火、風、空


+ ︰一般學者解釋,數論派認為元神(真己)和原初物質都是同時並存,無始與無終,即《道德經》所指「有」與「無」—「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在《數論頌》中,清楚指出元神是「主」,原初物質是「僕」,元神與原初物質就是主與僕的關係;

 

↓︰伊斯蘭信仰、奧義書和《道德經》認為元神()是先於物質(),是獨一主宰的精神()創造物質。

 

數論派哲學為人生解脫的宗教信仰提供理論依據,是印度古遠最早出現的哲學思想。事實上,瑜伽派的修行理論,以及日後興起的煒丹諦派,其哲學思想都離不開數論派哲學,數論派哲學是印度正統哲學的基礎。《數論頌》(Sankhya-karika)是數論派最早期的經典,約產生於公元4世紀,作者為「自在黑天」(Isvarakrsna),該經典原出於仙人「永生者」(Kapila),屬天啟經典,後傳予弟子,至再傳弟子「自在黑天」記述。該經典包括了70段經文和解釋,是數論派哲學理論的根據。

 

佛教僧侶真諦(Paramartha)在公元546(即南北朝末期)將數論派經典帶至中國,並譯成中文《金七十論》。《金七十論》有別於《數論頌》,但作者同樣是「自在黑天」(Isvarakrsna),也是由仙人「永生者」(Kapila)把天界解脫(逍遙自在)的知識傳授給人間,當中包含了72段頌文和解釋,詳細申述人生禍患與解脫之道,直言佛教與無神論哲理的不足之處,難以解除眾生的輪迴網羅,所以說數論派哲學是佛教最大論敵。數論派哲理的解脫知識均出自仙人的啟示,非人類腦袋所能創作而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