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第二章印度教︰印度教與其他宗教的關係

 



印度與其他宗的關係

 

印度教的最大特色就是其寬容性,印度人認為狹隘的思想正是偏見行為及流血暴力的來源,成為錯誤信仰上帝的崇拜者。印度教的根本教理認為:不同的心靈趨向不同的信仰,印度教最早的聖典《梨俱煒達》主張:真理只有一個,但聖者以不同的名稱稱呼它。印度教中各種不同的觀點多雜並陳,這是由於智能上的探索自由無束的緣故。

 

理智和啟示的結合反映印度宗教與哲學的密切關係,印度教認為宗教是生命的全部,而不是一部分。探求真理是達到解脫或精神上絕對自由的一種方法,消除悲苦以使人獲得平安(Shanti)是人類至上終極目標。宗教經驗的頂峰就是達到一體的直覺,透過宗教而理解的「實在」是:

 

「真理的靈魂,生命的喜悅,心靈的至福,完全的和平和永恆。」

《泰特利耶奧義書》(1:6)

 

印度教信徒雖然在歷史上對伊斯蘭教仇恨甚深,這屬於政治權力的鬥爭,與真正信仰的實踐無關,虔誠而崇高的印度教徒十分尊重伊斯蘭教,印度北部的聖人伽比爾(Kabir, 1398-1448/1440-1518)即結合了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精髓,創作了大量詩歌,頌讚宇宙獨一主宰,主張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應放棄教條主義,團結友愛,歸向永恆的真理。在16世紀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的聖人拿納克(Guru Nanak, 1469-1539)更興起了息克教派(Sikhi),該教派結合了印度教虔信派和伊斯蘭教蘇非派而產生,其教導本乎真理,若有人願意認識息克教,必定對息克教讚嘆不已(有關息克教可參閱第一冊第三章伊斯蘭教部分)

 

 

帶領印度爭取獨立的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 1869-1948)是十分虔誠的印度教徒,他本人對伊斯蘭教高度尊重,在1947815日印度成功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後,隨即允許巴基斯坦獨立,並且向巴基斯坦輸送大量利益,撥款資助巴基斯坦立國,導致他於1948130日被印度教徒暗殺身亡。至今日還有印度人認為甘地雖然是一位受人尊崇的領袖,但刺殺他的印度教徒無疑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才這樣做,否則印度還有更多利益輸送給巴基斯坦。甘地不應容許印度分裂,損害印度整體文化信仰、利益和國力,正中了英國「分隔統治」的圈套。甘地雖然尊重伊斯蘭教,其實好糊塗。喜瑪拉雅山區大片土地自古以來屬於印度領土以及朝聖之地,分割給西藏。印度文化發源地五河流域普遮普邦(Punjab)被分割成為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師尊拿納克(Guru Nanak)的出生地(Nankana Sahib)和離世地方(Kartarpur)歸巴基斯坦,息克教的金殿(City of Amritsar)歸印度。

 

聖雄甘地是一個十分虔誠的印度教徒,他被刺殺中槍垂死一刻,口裡不斷唸誦「拉瑪、拉瑪」的名號,拉瑪( Rama)是在印度歷史上比奎師那(Krishna)還要早出現的聖賢,印度人認為他同樣是神主──遍在者──維師魯(Vishnu)的降世。聖雄甘地的宗教理想是「天國之下,四海一家」,印度教從來都不是一個唯我獨尊的宗教,它只是印度人的思想、文化與生活的全部。聖雄甘地生前在印度中部那格浦爾(Nagpur)成立的事奉道場(Sevagram Ashram),每天清晨帶領追隨他的群眾所唸誦的禱文,一開始是日本佛教的禱文(甘地真的是很糊塗,以無神論為基礎的佛教為禱文之首),之後逐一唸誦印度教、伊斯蘭教、古波斯祆教、基督教、息克教和耆那教的禱文。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宗教信徒會這樣做,會對其他宗教如此寬容和接受,除了印度教徒。

 

        雖然印度教比其他宗教相對寬容,但這並不是絕對。歷世印度眾聖者的思想是把真理放在宗教之上,而不是在宗教之下,即不同宗教可對所認知的真理有不同的描述,但並不等於該宗教的哲理、教義和信仰完全正確,不可以有任何的評述或反省,歷世印度聖者批評宗教的不是可說是全球之冠。

 

由最早期沙門思潮(公元前2500)開始,大批棄世修行的人批評巴羅門教的不是,更質疑《煒達》的權威,他們紛紛形成眾多不同的派別,其中最浩大的有三派︰佛教(Buddhism)、耆那教(Jainism)和唯命派(Ajvika)。佛祖釋迦牟尼否定煒達宗教的核心信仰,宣稱︰沒有主宰神、沒有靈魂、沒有真己(Atma)、沒有前定。佛祖更說除佛教以外,其他都是外道。耆那教雖然不承認《煒達》的權威,但大雄祖師的思想又與佛祖不同;而曾是大雄祖師的弟子高沙那(Gosala)所帶領的唯命派,其核心思想更否定佛教和耆那教所重視的人生解脫之道。他們三派同樣吸引很多人追隨,印度早在2500多年前,人們的思想是無拘無束地探究真理,但並不表示會有流血衝突。

 

血衝突是因為政治權力的作用,並不是由於真理的探索,例如在孔雀王朝時期的阿衰家王(Ashoka)曾因繪圖涉嫌毀謗佛祖而殘酷逼迫唯命派和耆那教教徒,但這並沒有淹沒人們追求真理在宗教之上的探索。公8世紀印度聖人生格拉詳細指出佛教思想和其他宗派思想的不是,更在詩頌中說要為真理毫不客氣地指出這些宗派的百般錯誤,生格拉至今仍然是在印度在真理探索上最權威的聖人,沒有人可以超越他,凡要瞭解印度正統《奧義書》信仰,必須要看生格拉的註釋和著作。

 

印度教成功推翻佛教在真理上的歪論,佛教和唯命派同被認為是邪教而在印度本土消失,這顯示印度教在古代的所謂包容和現代社會所指的包容不同。印度的聖者從來沒有停止批評不同宗教的不是,在生格拉以後,在佛教在印度消失以後,在印度虔愛運動的興起下,有很多不同地域的聖人創作詩歌,唱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荒謬之處,例如偶像崇拜,人比偶像地位更低的荒謬;因果業報是否真能解釋人生一切的命運;教條主義即宗教信仰在真理之上的荒謬;宗教特權階級利用宗教壓制人道等等的批評沒有停止。與生格拉一樣,息克教興起者師尊拿納克曾用了30年時間展開四次遠行,遍遊印度全境和東北、西北境外,至聖城麥加、喜瑪拉雅山脈至西藏和中國西北邊界,與不同派別修行的人闡述真理,從來不會說︰「我的宗教信仰與你的宗教信仰無關。」

 

現代社會所指的宗教包容是不能夠批評任何有關宗教教義和信仰的不是,人們只可以選擇接受與不接受,但不可作任何跨越宗教的真理探索。若對某宗教信仰指出其錯誤來,就絕對不可以,所有宗教就要立即關門。現代人其實比古代印度人封閉,雖然現代人的資訊可以自由流通,但凡涉及真理的探索就只可以是一個人的追求,例如伊斯蘭教明顯指出基督教的錯誤,早在1400多年前透過《古蘭經》和先知穆罕默德的說話指出來,就好像印度歷世諸聖人指出不同宗教的錯誤思想,但在現代社會要閉門,現在的穆斯林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真實信仰,對有關基督教信仰的錯誤,避重就輕,或隻字不提;佛教有很多思想早已被印度眾聖人否定,但今日的佛教仍然被奉為絕對的真理,不可能有錯。於是真理就像變色龍,在不同宗教會有相反的說法,但人們仍然堅稱所有宗教都是在真理之上,沒有真理,只有宗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