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第一章 佛教︰佛教兩大支柱(2) 拜佛

 

〈拜佛──本無偶像

 

許多人都不知道,佛教早期不設佛像。佛陀屬沙門思潮下反對巴羅門教崇尚拜祭的傳統,佛陀認為人們要先得到覺醒,親身實踐涅槃之道,才能使人們真正得到靈性上的好處,即人們要真正達到內在的轉化,而不是拜祭神明,祈求神明的保護,而自己始終都身處在無明之中。佛經中提到許多印度公認的神明,卻沒有造像崇拜,因為這不是佛陀所提出的涅槃之道。佛陀死後,遺體火化,只剩下舍利。各地聽聞佛陀進入涅槃,紛紛派遣使者以求分得一份舍利,建塔供奉。佛陀的舍利結果分為八份,建成八座舍利塔,有兩族來遲,只好分別取去骨灰和裝過舍利的瓶子,建了一座灰塔和一座瓶塔。這些佛塔成為信徒最早的膜拜物。

 

初期的佛教畫像,沒有佛陀的本像,只繪一臺座表示佛陀坐在那兒,或畫上一個腳印表示佛陀的存在,稱為「佛足跡」,因為佛陀入滅後,印度本土的正統佛教嚴禁刻畫或塑造佛陀的本像,認為是對佛陀的褻瀆。史學家認為第一尊佛像是在西印度的犍馱羅建成的。自西元1世紀末到2世紀初,由於佛像之禁已漸被人遺忘,佛像的塑成品不斷湧現,各派信徒根據自己想像塑造出很多不同樣貌的佛像來,這股佛像狂熱也波及正統佛教的發祥地,於是印度全域無不有佛像。

 

當大乘佛教北傳時,已為宗教神偶的佛像也隨之傳到中國,並加入了大量中國文化的特色。由於佛教重視造像,所以在中國又稱為像教。佛像藝術在中國歷史上大放異彩,以致現在要考查佛像的起源,都要在藝術的書籍上去找。佛陀在生時沒有想到死後被人當神偶來崇拜,故此沒有畫像留下。佛像的面貌和形態是根據佛弟子憶述而來。佛陀的樣貌應該是怎樣?根據佛經記載,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對佛陀形貌的描述大概如下:

 

佛陀身材高大,身體結實。他的皮膚細薄,身體很清潔。他的身體潤澤柔軟,脈深不現。他的兩手、兩足、兩肩、脖頸和兩腋下都很隆滿。他的肩膊圓好,骨際如鉤鎖。他的上身正直不彎曲,能自持不逶迤,身體持重,不傾動,具有獅子的尊嚴,他轉身時具有大象之王那樣的尊嚴。他行走時雙腳離地四寸而現印文。

 

他的頭像瑪陀那果,頭髮長而不亂,髮色紺青且捲曲。他的頭頂有髻,頭上的髮鬘,仰之愈高,不見其頂。他有獅子般的面頰,他的面不長,卻很寬闊,白淨如滿月。他的眼睛廣長,眼睛青白分明,他的眼睫毛很長,像牛眼睫。他的眉如初月,眉間有白毛。他的耳輪垂埵,他的鼻高不現孔,他的唇如頻婆果之色,他的舌頭又大又薄、赤色,他的牙齒潔白,共有四十隻牙齒,自他的口生出無上香氣。

 

他的手足赤白,如蓮花之色。他的手足柔軟,可如意屈伸。他手足指間如蹼狀,手足上都有字相[18]。他的手很長,正立時能觸摸到膝部。他的手指很長,圓而纖細,指紋藏覆,指甲赤銅色,薄而潤澤。他的手紋很長,明直而不斷。他的股骨如鹿那樣纖好,膝骨堅而圓好。他的足跟廣平,足踝不現,足趺高滿,足下腳心有輪寶。他的腹部細而不現。他的臍部深而不露出。他的毛髮紅色而軟淨,他的毛向上生,並向右旋,每一毛孔生出一根毛,並自毛孔生出香氣。(原文來源散失未能標註)

 

18:卐字是印度自古以來代表神聖與吉祥的符號,起源於耆那教,是耆那教各祖師的徽章,也是今日耆那教的標誌。佛教把這符號變成反時針方向的卍字,這是佛教誤傳所致。在印度教,順時針方向的卐字代表太陽、繁盛與吉祥,逆時針方向的卍字代表黑夜、崇拜女神伽利(Kali)的密教(tantric)修行派。

 

以上的描述有不少神化與誇張的成份,不可能盡信當成事實,但從常理推斷,佛陀的外表肯定比大部分人優越。佛陀內在的智慧,加上相貌與儀表的非凡,才足以使他有驚人的魅力,吸引廣大的善男信女願意捨棄一切跟隨佛陀出家修行,這不只是身無一物的低下種姓群眾,還包括尊貴的王室貴族、巴羅門僧侶、沙門導師和富裕商人。

 

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他們只會崇拜超越所有形相的獨一主宰,自西元10世紀伊斯蘭教外族入侵印度,印度的佛像被大肆摧毀。但其實佛陀所開創的原始佛教並沒有主張塑造佛像及向佛像作崇拜,這是佛陀極力反對的做法。若我們仔細分析《古蘭經》有關一神禁止人們崇拜偶像的經文,我們會發現一神所反對的偶像是指古人經猜測捏造的神明或邪魔。世人要崇拜一神也總需要一個代表一神的表徵,故麥加的克爾白(Kaba),稱為天房,是全世界伊斯蘭教徒朝拜的地方。據說這地方正是人類始祖阿丹(Adam)以石頭興建,後來遭棄置,易卜拉欣 (即亞伯拉罕)曾在此築壇敬拜一神,先知穆罕默德曾圍繞天房膜拜,並親吻克爾白,故此伊斯蘭教徒才會照著做,否則他們會認為麥加天房也是偶像。

 

印度虔愛派聖人如15世紀伽比爾(Kabir, 1440-?)和師尊拿納克(Guru Nanak, 1469-1539)都反對人們敬拜偶像,因為偶像沒有生命,給偶像獻上的新鮮花草反而是有生命之物,是獨一主宰的生命力所在,比偶像更高等。人們拜偶像可笑,因為人是活生生的受造物,卻崇拜沒有生命的死物。印度人拜偶像的狂熱程度,是「過份」而「可怕」,他們不會感到偶像的醜陋,這風氣在佛教的發展也是相同,偶像的數目多不勝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