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第三章 中國文化信仰《道德經》與印度哲理煒丹諦(Vedanta)

 


《道德經》與印度哲理煒丹諦(Vedanta)

 

      《道德經》所闡述的真理似乎與佛教思想格格不入,《道德經》所指的「道」是孕育萬物,主宰萬物而不為萬物所知。「道」無形無影,卻遍在於天下,這與佛教所指的「空」與「並無主宰」是根本上的衝突與矛盾,只是人們大體並不關心《道德經》哲理與佛教哲理之別,硬說「儒、釋、道」三教合流是對廣大無知人群的宣傳口號,從來沒有實質意義,對深入研習《道德經》哲理的極少數來說,《道德經》所表達的哲理明顯是在佛教之上。

 

佛教在印度本土徹底消失,正因為佛教的哲理是建構在錯誤之上,並不能在印度長久立足,需要成為「變色龍」,其哲理不斷變、變、變,才能外傳至南亞、西藏至中國諸域。相反,《道德經》的哲理千古不變,從來沒有任何人要修正、修改《道德經》的哲理以求生存,問題只是人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多少,是在高與低水平以及不同範疇的探索之別。同樣,印度的煒丹諦哲理(Vedanta)源自印度萬古以來集合諸聖者的哲理真言,其哲理思想同樣是萬古不變、不磨,即使面對佛教思想的完全否定與強勢衝擊,結果只是佛教要變異,且要變得面目全非,煒丹諦(Vedanta)卻從來不需要變異,煒丹諦三經,包括《奧義書》(Upanishads)、《博伽梵歌》(Bhagavat Gita)和《梵經》(Brahma Sutra)所表達的哲理從來不需要改變。真理本如是,從來不需要改變自己去遷就任何人,否則就不是真理。

 


剖析()

 

細看《道德經》章句,處處所表達的正是煒丹諦的哲理。熟識煒丹諦哲理,再看《道德經》,就能成為老子的知音,完全明白,且是明明白白的明白,再沒有可能不明白了︰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1)

 

以下是《歌者奧義書》(6.2.1-2)[11]父親教導兒子玄妙的真理︰

「『好兒子,最初只有存在,獨一無二。而有些人說,最初只有不存在,獨一無二,從不存在產生存在。』」(1)

 

「他繼續說︰『這怎麼可能呢?好兒子,怎麼會從不存在產生存在呢?好兒子,最初確實是只有存在,獨一無二。』」(2)

 

11︰譯文出自︰《奧義書》黃寶生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北京。

 

學者指佛教堅持「空」(即「不存在」)是最高的真理,也是印度自古以來無神論者的思想,印度教卻堅持「有」。老子的思想正是《奧義書》的思想︰「無」與「有」是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剖析()

 

「吾所謂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13)

 

    老子所指的清清楚楚是指身體,人的禍患只在於身體之中,若人沒有了身體就沒有所謂禍患了。在煒丹諦哲理中清楚指出人的「真己(Self/Atma/Purusha/Shiva)不是這身體,人們誤把這身體當作真正的自己,於是人生便充滿禍患,誤把身體當作是自己,從來不知道「真己」是什麼[12]

 

    「如果一個人知道真己,知道自己就是這真己,還會有何願望和欲求,為了這個身體而煩惱?」《大森林奧義書》(4.2.12)

 

「瑪伽凡啊,這個身體由死神掌控,必然死亡。但這是不死的,無身體的自己的居所。有身體者受苦樂愛憎控制。確實,有身體者不能擺脫苦樂愛憎。而苦樂愛憎不接觸無身體者。」《歌者奧義書》(8.12.1)

 

12︰譯文出自︰《奧義書》黃寶生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北京。筆者把譯文原本譯為「自我」改為「真己」並略改動文字。一般書籍譯文都把Atma/Self譯作「自我」或「神我」,筆者認為譯作「真己」最合適,英文Self即「自己」也,「自我」在印度經典的梵文是Ahamkara,即英文Ego,完全不是Atma/Self/Purusha/Shiva,譯作「自我」明顯是錯誤的翻譯,只有筆者提出來並修正,從來沒有人這樣做。在煒丹諦哲理,人應去除「自我」,但不是「真己」,把Atma譯作「自我」就是誤人入迷途。

 

瑪伽凡(Maghavan)是天神(精靈)之首向生主(Praja-pati)學習最高的知識──即「真己」的知識(Self-knowledge)。根據《歌者奧義書》記述,惡魔之首也向生主學習最高的知識,惡魔誤把身體當作是「真己」(Self),沒有像瑪伽凡那樣再向生主請教真正的知識。在煒丹諦的經典中指出魔鬼就是把身體當作是「真己」。再看煒丹諦鼻祖生格拉(Adi Shankaracharya)的詩頌《辨智冠玉》(‘Vievekchudamani’),就是把老子的意思說得更清楚[13]

 

“Neither pleasure nor pain, nor good nor evil, ever touches this Knower of Brahman who always lives without the body-idea.” (‘Vivekchudamani’ #545)

 

“Pleasure or pain, as well as good or evil, affects only him who has connections with the gross body, etc and identifies himself with these. How can good or evil, or the effect thereof, touch the sage who has identified himself with the Reality and thereby shattered his bondage?” (‘Vivekchudamani’ #546)

 

13”Viveka-chudmani” composed by Adi Shankaracharya, text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  by Swami Madhavananda, The Advaita Ashrama, Mayavati, Dt Almora, Himalayas, 1921.

 


剖析()

 

       《道德經》所描述的「道」,即如煒丹諦哲理所描述的「梵」(Brahman),梵文Brahman的意思是「無限巨大」(Infinitely big),即「無極」,是宇宙的源頭,主宰萬物卻不為萬物所知。《道德經》第14章和第25章對「道」的描述,在煒丹諦經典中也找到相似的經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14)

 

          「彼大梵也,為無前,無後,無內,無外者。彼即性靈(Self),彼即大梵,知見一切者。」《大森林奧義書》(2.5.19)[14]

 

14︰譯文出自︰《五十奧義書》(修訂本) 徐梵澄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重印。

 

          在以上譯文中徐梵澄把「真己」譯作「性靈」,在英文翻譯是Self (自己),即老子所說「道法然」,道就是效法「自己」而不用向別求。在煒丹諦哲理,Atma也不是靈與魂(Soul/Spirit),而是主宰靈魂者,卻不被靈魂所知,Atma是徹徹實實的秘密。



剖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25)

 

    「這真己(Self)是一切眾生的主人,一切眾生的國王。正如那些輻條安置在輪轂和輪輞中,一切眾生、一切天神、一切世界、一切氣息和一切自己(selves)都安置在這真己(Self)中。」《大森林奧義書》(2.5.15)[12]

 

    “This Self, verily, is the Lord of all beings, the King of all beings. As all the spokes are held together in the hub and felly of a wheel, just so, in this Self, all beings, all gods, all worlds, all breathing creatures, all these selves are held together.”

(Brhad-aranyaka Upanishad, 2.5.14)[15]

 

15”The Principal Upanisads” by S. Radhakrishnan, HarperCollins India, 1996.

 

          「神聖偉大,形象不可思議,卻又顯得比微小更微小,在見者眼中,比遠處更遠,卻又在附近,藏在洞穴中。」《剃髮奧義書》(3.1.7)[12]

 

          “Vast, divine, of unthinkable form, subtler than the subtle. It shines forth, farther than the far, yet here near at hand, set down in the secret place (of the heart) (as such) even here it is seen by the intelligent.” (Mundaka Upanishad, 3.1.7)[15]

 

          何謂老子所指︰「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奧義書》經文說得十分清楚。

 


剖析()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道德經》(32)

 

        「是如諸水匯歸於海也……《大森林奧義書》(2.4.11)[14]

 

        “As the ocean is the one goal (uniting place) of all waters……” (Brhad-aranyaka Upanishad, 2.4.11)[15]



剖析()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謂天下貴。」《道德經》(56)

 

        “There is only Brahman, the One without a second, which is neither to be shunned nor to be taken up or accepted, and is without any support; there is no duality whatsoever in it.” (‘Vivekchudamani’ #467)[13]

 

          老子所指的「道」,不可親,不可疏,不可利,不可害,不可貴,不可賤,正如元首生格拉師尊所描述的「梵」,同樣是不能拒絕,也不能接受,「梵」不用任何依靠,只有一,沒有二。

 


剖析()

 

          《道德經》所指的「道」,就是煒丹諦哲理所指的「真己」(Atma/Self)。「真己」這概念在佛教中是沒有的,於是在中國文化中再沒有人有膽量指正,但在道教的經典中確實有「真己」此詞彙和概念,道教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煉己」。這個「己」就是「自己」(Self),英文直接地翻譯出來,是Self(自己/Atma) ,而不是Ego(自我/Ahamkara)。明代伍冲虛《內煉金丹心法‧煉己》中,清楚說出這「己」是什麼︰

 

即我靜中之真性,動中之真意,亦為元神之別名也。」

 

          道教修行經典《慧命經》中清楚指出修行的目的,更有「真我」這詞彙出現︰

 

    「欲成漏盡金剛體,勤造烹蒸慧命根。

定時莫離歡喜地,時將真我隱藏居。」

 

    道教提倡性命雙修,性是指心性,命是指身體,性與命都要同時得到淨化,才是修行之道。在印度煒丹諦(Vedanta)哲理中,性是指人的思維(mana),此最底層的思維進一步就是智慧(Buddhi),英文通常譯作Intellect,幫助人們進行決策。佛教(Buddhism)就是指人的智慧,即智慧的宗教,並不是梵文的覺(Chit)。智慧(Buddhi)再進一步就是「自性」,即自然的本性,梵文稱為 Prakriti,英文通常譯作NaturePrakriti,即「自性」,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被稱為「佛性」。

 

 

在印度數論派哲學(Sankhya)和煒丹諦哲學中,「自性」即是人們「無知」(Avidya)的最原本狀態,自性是奴僕,服務於真正的主人,即「真己」,梵文稱為Atma Purusha。人們通常都是喪失了主人,任由亂臣賊子敗壞朝政,這比喻正是呂純陽仙人在《太乙金華宗旨》中所引用,說明人身心敗壞的原因。人的真正主人就是「元神」,「元神」即煒丹諦哲理所指的Atma,即道教也說出來是「真己」的別稱。

 

命就是指身體,在煒丹諦哲理中,人的身體包括粗糙的身體(Sthula Sarira /Gross Body))、精微的身體(Sukshma Sarira/Subtle Body)和因由的身體即純意識(Karana Sarira/Causal Body)。粗身就是最外層的肉身,精微的身體(細身)就是指人的氣息、知覺和行動器官。此粗身和細身即相當於道教修煉所指的「精」和「氣」,至於因由身(Causal Body)即呂純陽仙人在《太乙金華宗旨》中所指的「識神」。

 

在煒丹諦哲理中,「真己」在性與命之上,人的性(Mana/Buddhi)和命(Sthula Sarira/ Sukshma Sarira)都需要修行、淨化,否則只會是亂臣賊子,即道教所說「順」,順著走向滅亡之路,很多可怕的警告是呂純陽仙人說出來,筆者不明白為何沒有看見一個道教徒流涕痛哭而精進修行,多流於求籤問卜的層面。在煒丹諦哲理中,性和命都要修行,不能單是性修行或命修行,即人的身體和思維都要操練,不能只操練身體或只操練思維,但人的「真己」並不需要修行和操練,需要修煉的是「工具」,而不是「主人」。國王就是國王,不用教導一個乞丐如何成為國王,「成佛」是奴僕的事,主人從來都是主人,並不需要「變成」,這是佛教所沒有和否定的概念,卻是煒丹諦萬古不磨的真理。

 

煒丹諦哲理是給已經身心淨化了的人所要知道的知識,當人的性與命得到淨化後,自然就知道自己就是常常光照的太陽,並不是層層疊疊的污雲。修行最後的階段就是要明白煒丹諦的哲理,明白自己真正是什麼,是王,是主,並不是乞丐及奴僕,是太陽,並不是雲霧。此也即是呂純陽仙人在《太乙金華宗旨》闡幽問答中所說身心淨化了就不用再修行,否則即是「頭上安頭」,呂純陽仙人這樣說︰

 

「修者,去其污染也。無污染,有何修持?若再修持,頭上安頭。」[16]

 

16: 此闡幽問答記載於《道藏輯要》本,在張其成譯著《金丹養生的秘密》中引述,華夏出版社,北京,2005年。

 

          此亦即是煒丹諦哲理所指出,性(思維)和命(身體)需要修煉,「真己」並不需要修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