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第三章 道教︰道教興起

 


〈道興起〉

 

秦朝統一中國後,在短暫間覆亡,漢朝繼而統治中國,漢初統治者崇尚道家思想,以《道德經》義理治國,使百姓休養生息,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到了漢朝第七個皇帝漢武帝(公元前156-87),罷黜百家諸子思想,獨尊儒術。各家思想式微,只有儒家思想繼續發展,受中國所有讀書人的推崇和學習,往後的儒家思想已不是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

 

在這歷史背景下,最早出現的道教經典是產生於東漢後期的《太平經》,那時在漢室的統治下,天下大亂,百姓生活艱難,《太平經》的作者明確表示要把此書獻給「有德之君」,提出治國興邦之道。

 

《太平經》的思想包括神秘的氣化學說、陰陽五行的災異說、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統等等,是道教理論的開啟者。相傳是神人傳授給方士于吉,于吉把此經獻給朝廷,反被朝廷所殺。最早出現的道教雛型是東漢末年張角以《太平經》的學說創立了太平道,吸引了大量民眾加入太平道。張角提出漢朝氣數已盡,呼籲道民起義,當家作主,他們頭束黃巾為標記,故被稱為黃巾軍或黃巢。後來被地方強豪協助朝廷把黃巾軍滅絕,史稱黃巾之亂。

 

其後漢朝也覆亡,三國時代開始,道教的正式確立是此時在四川成都出現的張道陵(公元34-156),亦稱張天師,他在今日的四川成都創立天師道,或稱正一盟威道,以《道德經》和《太平經》的思想作為教義,入道者要獻上五斗米作為天師道救濟之用,故此時的道教又被稱為五斗米道。天師道對政治沒有野心,所以在吸引廣大群眾加入之下,仍然得以承傳,發展出不同流派,例如經典派、丹頂派、符籙派、占驗派、積善派、感應派等等。

 

 

〈呂純陽祖師與全派〉

 

在中國歷史上,承傳道教的重要人物有很多,派別也非常多,有很多在今日已失傳。其中影響較深遠者,是唐朝時出生的呂洞賓(公元79854日至880629日登天),這出生至登天年份有幾個不同版本,這只是其中一個。呂洞賓名岩字洞賓,道號純陽子,又稱回道人,中國道教仙人之一。其父輩皆於唐朝為官,呂洞賓年少有為,喜歡讀書,能日記萬言,出口成章,曾幻登仕途,屢考不第。呂洞賓的生平有不同版本,相同之處是呂洞賓在遊歷期間遇到生卒於五代時的仙人鍾離權(公元168-256),對呂洞賓有「十試」的考驗,受鍾離權點化,捨棄世俗,入道修煉成道,常遊人間自稱回道人,時隱時現,變化莫測,其靈跡在正籍、野史中不可勝數。

 

南宋《夷堅志》一書就收錄了近30條,其中諸如救人濟世,拔劍助弱,斬妖除魔,點化迷途等等,多不勝數。《呂祖志》中說,其師正陽真人鍾離權將升天,約呂祖一起,呂祖曰︰「喦之志,異於先生,須度盡天下眾生,方上升未晚也。」從此,歷史上關於呂祖現身度化,濟困助人的傳說絡繹不絕。

 

北宋開始,民間關於呂祖的傳說愈來愈多。苗善時收編為《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南宋初人吳曾所撰的《能改齋漫錄》卷18中,記有呂祖自傳。據說呂洞賓曾自言︰「世語吾飛劍取人頭,吾甚哂之。實有三劍,一斷無明煩惱,二斷無明嗔怒,三斷無明貪慾。」《唐才子傳》呂祖說︰「吾仙人,安用劍為?所以斷嗔愛煩惱耳。」

 

呂洞賓像師父鍾離權一樣,曾點化並教導生於南宋末年的王重陽。王重陽(公元1112-1170),原名中孚,道號重陽子,道教全真派的始創人。他出身富有之家,喜歡舞刀弄劍,也喜歡讀書求學。時值南宋金朝時期,王重陽曾擔任官職,可惜社會動盪,仕途黑暗。他目睹金兵的暴戾,於是辭去官職,離開家庭出遊修行,終日意志消沉而放蕩自適,瘋瘋癲癲而意不可測,世人稱他為王害風,後遇到呂純陽祖師經點化後,捐棄家室財富,修煉道術,出家雲遊於終南山一帶,道號重陽子。他開始為師授徒,創立了全真派,其中最優秀的弟子有七位︰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以及女徒孫不二,史稱全真七子。王重陽死後,全真七子各自發展,其中邱處機的全真龍門派聲名最大。

 

全真派揉合儒釋道三家的教理,主張內丹(體內精神)修煉,反對肉身不死的煉丹之術,以道家的《道德經》、佛家的《心經》和儒家的《孝經》為重要的經典。

 

 

〈黃大仙〉
 

黃大仙,原名黃初平(約公元328-386),後世稱為黃大仙,著名道教仙人,東晉人,道號赤松子,出生地為現今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是當地牧羊的小孩,以「叱石成羊」的傳說而著名。黃初平少年時在金華山放羊,15歲時得仙人指點而隱居赤松山金華洞內石室修仙,18歲得道後易名為赤初平,號赤松子,故號稱赤松仙子。其兄黃初起四處尋找初平,都沒有結果。40多年後卻在一位善卜的道士指示下,在金華洞內找到黃初平。初起追問當年羊群下落,初平就叫他往東面的山頭處找。初起四處找不到羊,初平就走到山頭大聲呼喚。眼前的白石竟然應聲昂首而起變成羊群。初起因此也起了修道之心,於是辭別親人,與初平一起修煉去了。他們食松脂茯苓等,結果煉得「坐在立亡」、「日中無影」,雖500歲,而有「童子之色」。他們後來回鄉,見親戚鄰居都死盡了,於是回山修煉。黃大仙的生平梗概在《神仙傳》、《黃大仙自序》、《金華府志》、《金華縣志》、《浙江通志》及《蘭谿縣志》都有記載。

 

黃大仙是中國東南沿海,尤其是在港澳地區人們普遍信仰的一位神仙。在近代,隨著華僑旅居海外增多,黃大仙信仰也走向其他國家和地區。在1897,據說黃大仙奉玉帝旨意,塵凡佈教,在廣東番禺的一個扶乩活動中顯靈,自道身世,勸人向善,吸引不少信眾,赤松黃大仙之名得以顯揚。由於黃大仙十分靈驗,被指有求必應,加上當時廣東疫病蔓延,求醫問方的善信愈來愈多,黃大仙降乩的靈籤和藥簽一直沿用至今,位於香港九龍的黃大仙祠,香火十分頂盛。

 

 

〈武當派張三丰〉
 

張三丰是宋朝、元朝至明初時期重要的道教祖師,字君實,號玄玄子,因為他平日不修邊幅,人們又稱他為「張邋遢」。民間關於他的傳說有很多,僅名字與雅號已有20多個,其出生年份、地點說法不一,也有說是張天師的後代。一說記載是遼西㦤州人(1247-1458),另一說法是福建省邵武人(1264-)。傳說他體肢豐偉,大耳圓目,鬚髮如戟。一年四季,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領蓑衣。一餐能吃數米,或數月不吃,能預知吉凶禍福,人以為神,終生遊浪,行無定止。

 

他曾在陝西寶雞死而復活,其弟子稱他「陽神出遊」。多次來往於武當山中,結草為蘆,修煉道術,並預言此山日後必大盛,囑咐弟子「善守香火」。他曾在武當山教授拳法掌訣,定為武當內家拳,即現今中國人所認識的太極拳。明初洪武二十四(公元1391)朱元璋派使者四處尋訪他,始於不見其蹤影。明成祖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大修武當山,專門為張三丰修建「遇真宮」,是極其美觀宏偉的建築群,並多次派使尋訪張三丰,均不曾遇見。

 

張三丰抱持三教合一思想,學貫三教 更精研於理學。張三丰認為「」為三教共同之源,道生天地萬物,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妙,統無極,生太極,是萬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張三丰認為正邪之別比三教之分重要。他說,儒、佛、道都講道,它們的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家「藏道渡人」,同孔子一樣,老子所傳的也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儒家修養人道,仙家修煉仙道。張三丰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無論貴賤賢愚,老衰少壯,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他把道家的內煉思想同儒家的修正身心學說合在一起,說:

 

「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張三丰內丹著作甚豐,有《金丹要旨》、《金丹秘訣》、《金液還丹歌》、《無根樹二十四旨》、《地元真仙了道歌》等在明代即已刊行。後有《張三丰先生全集》,共八卷。由清朝李西月編著,是明清道教隱仙派的作品匯集,主要章節有:《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譚全集》、《玄要篇》、《無根樹詞》、《雲水前集》、《雲水後集》等

 

明時出現的道教派別多與張三丰有所聯繫,如:武當玄武派、千師仙道派、寶雞三丰派武當三丰派王屋山三丰派三丰自然派三丰蓬萊派三丰日新派等相繼出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