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第三章 道教︰儒釋道在中國發展

 



第三章   道教與中國文化信仰

 

 

中國的遠古文明與智慧,足以令人讚嘆不絕,然而真的深入瞭解中國的文明與智慧,並在生命中實踐出來的中國人,又不算多。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大體可分為儒、釋、道三家。中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學之後,儒家思想成為數千年來統治者的工具,也成為中國知識份子的思想主流。今日推崇孔子儒家思想的社群已發展成為孔教,目的是要復興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嚴格來說,孔教並不算是宗教,儒家思想只提供現世生活的正確原則和指導,但沒有為人們解答不可知的生命奧秘。孔子本人在《論語》中不主張人們談論鬼神,他說:

 

「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篇7)

又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再說:「未知生,焉知死。」(先進篇11)

 

釋是指佛教,佛教自西漢時期(公元前121)由印度傳入中國,印度佛教的種子在中國萌芽、成長,成為參天巨木,並且開花與結果,且徹底地中國化,印度原始佛教已非中國化的大乘佛教。佛教為中國人解答了很多在生命中難以言說的痛苦與無奈,也為人們提供了出家與修行的路徑。儘管佛教在中國如何大幅度地中國化,所有佛像都是中國人的模樣而非印度人的模樣,但佛教並不是源自中國的本土信仰,佛教不少教義與思想,以及大量的專門術語,都屬於外來的文化,不少佛經滲入了很多梵語音譯,單從字面閱讀無法明白其究竟,即使任何詞典也幫不了忙。

 

道教可算屬於中國本土的傳統宗教,最早成型於東漢,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而得名。道教的教義原則上以道家的思想為基礎,道教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為最高、最根本的經典,但兩者並非同一。中國的道教大致上包含︰(1)道家思想、(2)修行知識與實踐,以及(3)民間各式各樣的習俗信仰。

 

《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基礎。《道德經》詳細描述了何謂「道」,以及何謂「得道」,並以「道」解說宇宙萬物的起源,卻沒有談論鬼神,更沒有說人可以成仙,只說人可以得道。要瞭解中國的文化信仰,道家思想比道教教義更為根本,《道德經》正是中國本土文化的精神寶庫,中國人以自己的文字閱讀《道德經》,不用外借翻譯,這是一件何等美妙的事情。《道德經》所啟示的哲理,若中國人沒有去認識瞭解,確實非常可惜。中國人若要得到精神修煉,除了佛教所提供的知識外,瞭解《道德經》也會得到非常大的幫助。

 

中國人的精神寶庫除了《道德經》外,還有更遠古的經典,就是《易經》。《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更被視為群經之首,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均對《易經》推崇備至。中國的醫術、風水命理、陰陽五行與剛柔的概念,均源自《易經》。孔子在《論語》中更說: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篇〉第7)

 

孔子希望多活幾年,五十歲去學習《易經》,便可以沒有大過錯了。瞭解《易經》與瞭解《道德經》,兩者同等重要。

 

 

 

儒釋道在中國發展

 

儒是指儒家思想,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即大約公元前770年至476年,孔子(公元前551-479)是其思想的祖師,後來的孟子(公元前372-289)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這是先秦的儒家思想,也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在中國發展的儒家思想有別於先秦的儒家思想。後秦的儒家思想主要成為統治者的統治手段,已失去其真正的精髓,後秦的儒家思想強調忠君,即使是禍國害民的暴君,把帝王制度看成是天授神權的制度。在宋朝時朱熹(1130-1200)成為解釋儒家思想的權威,他的著作成為國家規定讀書人必讀之書,朱熹解釋儒家思想,強調「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決非是孔子、孟子原本的教導,先秦的儒家思想是民本的思想,強調「民為貴,君為輕。」比西方的民主思想更加文明先進,強調修心養性,也有坐忘(禪定)的修養功夫。

 

可惜中國人的整體人民精神不及先秦時代活潑而多樣化,中國人整體變得愚昧、無知、落後,面對西方列強的欺凌,近代大部分的中國人多崇洋微外,不喜歡儒家思想。他們沒有真正認識先秦的儒家思想,先秦的儒家思想也只是解釋天理而已,並不是立功立名的手段。

 

釋是指佛教,佛教傳入中國始於漢朝,佛像傳入中國是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在戰爭中得到。此後佛教在中國茁壯成長,成為帝王以及民間所尊崇的宗教,出現了不少從印度遠來和中國本土的佛經翻譯家和高僧,例如印度的鳩瑪羅什(Kumarajiva, 公元344-413)、菩提達瑪(Bodhidharma, 公元382-536, 公元520年從印度來到中國)、中國的法顯(約公元339-420)、玄奘(公元602-664)和惠能(公元638-713)等。

 

公元8世紀,佛教在印度漸漸衰落,繼而消聲匿跡,中國成為佛教得以保存以及承傳的命根。中國的大乘佛教根據歷代高僧對於佛教教理的不同見解和所側重的不同佛典而發展出不同派別,大體分為八大宗派,即三論宗、法相宗(又稱瑜伽宗、唯識宗)、天臺宗、華嚴宗、十玄門、禪宗、律宗、淨土宗和密宗。此八大宗派在今日中國很多已式微,能夠得到廣大信眾認識的是淨土宗,信眾人數比其他七個宗派信徒的總和還要多,信眾著重念佛和拜佛,祈求諸佛扶持和寄望死後能往生西方淨土,即極樂世界,深受中國廣大群眾接受。

 

中國在先秦時代,擁有豐富的精神文明,除了儒家思想外,還有其他的哲理思想,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中墨家的思想曾是在春秋戰國時代與儒家思想並齊的顯學,有大量遵從並實踐的群眾。墨家思想始於墨子,學者推斷其出生後於孔子,先於孟子。墨子的言行、思想與教導是最接近一神信仰下的伊斯蘭教,墨子本人仿如在阿拉伯半島出現的先知穆罕默德的中國版。可惜墨家思想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神秘消失,再沒有歷史可據。

 

漢武帝(公元前156-87)罷黜百家思想,只推崇儒家思想,作為統治者控制讀書人思想的工具,後秦的儒家思想不是先秦的儒家思想。中國人的精神文明開始倒退,只集中不斷發展豐富的物質文明,道教的其中一種渴求︰服食丹藥以達到長生不老、不死,就是只看到身體與物質世界,看不到要經修煉的精神世界才是真實不變動的實相。在印度古老經典《奧義書》中指出追求身體的長生不死,是欺騙惡魔的教導,讓邪魔停留在重視肉體的階段,無法明白至上的真理。印度經典《瑜伽經》更指出「貪生」,即不想死,要肉體永存,是妨礙人們明白與實踐真理的思維障礙。中國人正向此方向發展,之所以佛教的傳入,正填補了中國人民精神的匱乏。在中國,立志修心養性的人都會被佛教所吸引,希望成佛,達到精神覺悟,投生淨土──西方極樂世界,而不是迷醉於這虛幻不真實的俗世,之所以為什麼佛教會成為中國三大精神支柱之一。

 

道是指道家思想,始於老子的《道德經》。雖然《道德經》出自老子,但老子在中國歷史上屬於神秘人物。老子自隱無名,不求聞達,但當時名滿天下的孔子曾幾度「適周問禮」,向老子請教禮法。老子的著作《道德經》所揭示的奧秘,把宇宙的起源、道的奧妙、得道的法門,以及得道者應有表現一一以精簡而優美的文字表達出來。老子認為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學者認為,老子的一個「道」字,代表了中國的宗教觀和哲學觀,包括人生哲學、政治哲學、軍事哲學、經濟哲學,乃至一切種種哲學,都包涵在此一「道」字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