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統──六大哲學宗派
日本學者木村泰賢在他的著作《印度哲學宗教史》中指出:「印度為世界無類(筆者按:即沒有同類)之宗教國,又為世界稀有之哲學國。」[註12]
註12︰《印度哲學宗教史》,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高觀廬譯,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在印度,未嘗有脫離哲學要素的宗教,也未嘗有脫離宗教要素的哲學。要瞭解印度的思想,就不能將宗教與哲學嚴格區分。西方的文化思想把哲學和宗教嚴格區分,認為哲學不能解釋宗教,宗教也不能解釋哲學,筆者甚至看過一部西洋哲學書說不能用任何哲學方法去證明或解釋神是否存在,因為神是否存在是人們的宗教信仰,與哲學無關。但印度古往今來,正是力圖以不同的哲學觀點去解釋宗教,認識神、宇宙、人生奧秘與真理。
印度教是一個擁有不同觀點,多雜並陳的宗教,不像佛教和基督教標榜有一位單一的開創者。印度人稱自己的宗教為永恆的宗教(sanatana-dharma)或煒達的宗教(vaidika-dharma),而不是印度教(Hinduism)。它是由一群古代的聖者在探究宇宙的奧秘和真理時,出於理智的探索且不斷受到天啟而發展出來的宗教。在印度最早時代,理性的思維已被認為是探究宗教信仰的重要手段。印度的宗教即印度的哲學,兩者不可能分割開來。哲學的目的就是要探索永恆的真理,而永恆的真理正是宗教的所在,理智與啟示的結合充分反映印度哲學與宗教的密切關係。哲學在印度稱為darsana,意指「直觀」,即是方法,而稱宗教為mata,意指「被思維的對象」,即是目的,印度的哲學是通往宗教之道。印度教的思想家與西方思想家不同,他們致力使哲學避免成為無用的空談,同時也使宗教避免成為盲目的信仰。日本學者木村泰賢說得非常精彩:
「由吾人觀之,此為印度思想最有絕妙的特色,至少在其形式上,亦為一切宗教哲學之理想典型。何者?人苟以統一知識與情意,充實全人格為理想,則向此理想前進之哲學,在根底上不可不與宗教一致故也。」
〈正統與非正統劃分〉
印度的哲學體系可區分為兩類:正統(astika)與非正統(nastika)。所謂正統(astika),梵文的意思是「相信真理的人」(believer),即相信經典所傳達的真理,其意指具備以下的涵義:
(1) 相信死後生命存在的人;
(2) 相信永恆獨一的主宰存在的人;
(3) 相信《煒達》權威的人。
非正統(nastik),其意則相反,梵文意思指「不相信真理的人」(non-believer),即不相信經典所傳達的真理,其涵義即反對以上三者(1)、(2)、(3)。
自沙門思潮(Sramana)發展以來,印度非正統哲學計有順世論(Carvaka)、佛教(Buddha)、耆那教(Jaina)和唯命派(Ajivika)。佛教與耆那教在印度同時代興盛,其始創者佛祖釋迦牟尼和大雄師尊均反對《煒達》的權威,並且反對有獨一主宰神的存在。佛陀更反對人有靈魂,以及《奧義書》所揭示的「自己」(Atma)。佛教最終在印度本土消亡,因為佛陀所否定的正屬印度正統所謂的最高真理,生格拉(Shankara)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要毫不客氣地把佛教等哲學思想的百般錯誤指出來。
耆那教在印度的歷史源流比佛教長得多,耆那教認為人有靈魂,輪迴生命的正是靈魂與不同身體的結合,但沒有主宰神。他們崇拜耆那教共24位祖師,認為祖師都只是人,不是主宰神,他們修行至圓滿而達到最高的天界,不用再輪迴生命,崇拜祖師可以幫助他們達到最高的天界。耆那教在印度曾受孔雀王朝阿衰家王(Ashoka)逼迫,卻一直流傳下來,而且耆那教徒在印度的地位一直受到重視,耆那教的一些教義(如慈悲不殺生)也滲入印度教的信仰中。雖然耆那教屬非正統信仰,即所謂異端,但印度教徒視耆那教徒為維斯阿(Vaisya)種姓,因為他們大多是富裕的商人,印度教徒可以與耆那教徒通婚,但不可與其他教徒通婚。
至於唯命派則長期被正統信仰與非正統信仰(包括佛教和耆那教)所貶低,雖然在印度孔雀王朝初期曾極盛一時,卻因「謗佛」被第三任國王阿衰家王殺絕而一落千丈,最後也如佛教般在印度本土消失。由於唯命派沒有外傳,不像佛教在外地遺留任何文獻和經典,學者只能從其他宗教的文獻知道唯命派的存在。唯命派那「命運早已註定」的思想,雖然被佛教和耆那教嚴正否定,但卻滲入在印度教的信仰中,也是伊斯蘭教和息克教重要的信仰內容。
順世論派是印度早期的唯物論派,屬印度早期沙門思潮之一,曾在大眾中廣為流傳。該派認為世界的基礎是物質,根據感覺經驗認為世界的基本元素是地、水、火和風,意識也是由這四種元素在人體中形成,這就是佛陀所指的「四大」。順世論認為感覺經驗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承認感覺內容和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心和身是統一的,並沒有靈魂存在。身體死亡以後,一切便會消亡,世間並沒有超自然的實體或神的存在。
順世論派就像今日現代社會的無神論派和唯物主義,這是西方社會經過科學與理性主義發展出來的思潮,屬於現代西方文明的世界觀,但在印度卻屬於一個古老的非正統思想,至少距今日2500多年前已經出現,現代人唯物主義的思想其實是十分古老的思考方式,佛陀的思想正是由順世論派的思想所發展出來的修行理論和實踐。
自沙門思潮發展以來,印度的正統哲學共計有六派,即數論派(Sankhya)、勝論派(Vaisesika)、正理派(Nyaya)、瑜伽派(Yoga)、彌曼沙派(Mimamsa)和煒丹諦派(Vedant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