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煒達》組成
今日的印度教,在古代稱為巴羅門教,始於煒達宗教。煒達宗教出自《煒達》,《煒達》是印度最古老、有可解讀文字的聖典,是印度哲學和宗教的根源,其產生年份十分古遠,無從考證。19世紀以來西方學者所建立的「雅利安人侵略印度理論」,認為是雅利安人所建立,同時也是雅利安人與印度河流域原著民達羅毗荼人,兩者宗教信仰混合而形成。此說法曾廣受學術界認同,但在近代已被印度學者所否定。在《煒達》中,雅利安人(Aryan)不是民族的名稱,而是指源於印度本土恪守煒達文化的人,這可包括印度多個部族,有別於從外地移入印度,沒有煒達文化的人。印度河流域原著民達羅毗荼人本身存在於印度,沒有所謂被侵略及壓迫。真正在歷史上已知道的外族入侵,最早在公元前600年開始的波斯人,後來是希臘人和羅馬人,之後是阿富汗人、突厥人(蒙古人和土耳其人),最後是英國人。
最早產生的《煒達》可能有超過10000年的歷史,所謂「煒達」(Veda),意指知識或智慧。《煒達》被稱為天啟經(Sruti),乃古代擁有法力的聖人(Rishi)受神的啟示而誦出,皆為神智、聖智的發現,代表古代聖者的精神上的直接經驗[註4]。
註4︰佛教與印度教的不同,其中之一是知識的來源。佛教的經典全部出自佛祖釋迦牟尼一人的說教,才可以稱為「經」,大乘佛教大量的經典都聲稱是佛祖的說話,連密宗主張男女以性交修行的淫魔經典,都是指佛祖的教導。印度教的知識來源是《煒達》,《煒達》是遠古眾聖者(Rishi)天啟之作。Rishi在印度是指有法力的聖人,有別於只有智慧而沒有法力的牟尼(Muni)。
《煒達》共有四種,即《梨俱煒達》(Rg-veda)、《耶珠煒達》(Yajur-veda)、《沙磨煒達》(Sama-veda)和《阿達華煒達》(Atharva-veda),世稱四煒達,是不可分離的聖典。四煒達並不是一時之作(見下表)︰
《梨俱煒達》 (Rg-veda) |
l 最原始的是《梨俱煒達》,其大部分為印度雅利安詩人居住在五河地方時對大自然而歌出的詩句,其後編集而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詩篇,不單是印度的寶典,學者更認為它是全人類的珍寶,是研究宗教學和神話學上不可缺乏的史料。 |
《耶珠煒達》(Yajur-veda) |
l 與《沙磨煒達》同為祭祀用的聖典,所不同者是大部分為《梨俱煒達》所未有的獨創祭詞。 |
《沙磨煒達》(Sama-veda) |
l 祭祀時詠歌者所用之讚歌加以編輯而成,大部分內容與《梨俱煒達》相同。 |
《阿達華煒達》 (Atharva-veda) |
l 專以關於個人直接利害,招福禳災的咒文為主題。 |
四煒達的功用就是作為祭祀的聖典,四煒達的用途,可根據古印度巴羅門教祭官的劃分而定。古印度祭祀的巴羅門分為四種(見下表):
請神之官 名勸請者(Hotr) |
l 誦讀一定之讚歌,勸請所祭之神來至祭壇,所用為《梨俱煒達》; |
讚神德之官(Udgatr) 名詠歌者 |
l 唱歌而讚嘆,所用為《沙磨煒達》; |
供奉神之官 名祭供者(Adhavaryu) |
l 以低聲唱祭詞(yajus)而奉供物,所用為《耶珠煒達》; |
司祈念之官 名祈禱者(Brahman) |
l 統監祭祀之全體,整理祭祀的形式,所用為《阿達華煒達》; l 冥想、默不作聲。 |
印度上古時代也稱為煒達時代,狹義的煒達是指四煒達本集,皆以詩頌(Samhita)為主。而廣義的煒達則是指每部煒達均由四部分所組成:《詩頌》(Samhita)、《梵書》(Brahmana)、《森林書》(Aranyaka)和《奧義書》(Upanishad)。
〈狹義煒達〉
《梨俱煒達》(Rg-veda)︰ 《詩頌》(Samhita) |
《耶珠煒達》(Yajur-veda)︰ 《詩頌》(Samhita) |
《沙磨煒達》(Sama-veda)︰ 《詩頌》(Samhita) |
《阿達華煒達》 (Atharva-veda)︰《詩頌》(Samhita) |
〈廣義煒達〉
《梨俱煒達》(Rg-veda)︰ 《詩頌》(Samhita)、 《梵書》(Brahmana)、 《森林書》(Aranyaka)、 《奧義書》(Upanishad)。 |
《耶珠煒達》(Yajur-veda)︰ 《詩頌》(Samhita)、 《梵書》(Brahmana)、 《森林書》(Aranyaka)、 《奧義書》(Upanishad)。 |
《沙磨煒達》(Sama-veda)︰ 《詩頌》(Samhita)、 《梵書》(Brahmana)、 《森林書》(Aranyaka)、 《奧義書》(Upanishad)。 |
《阿達華煒達》(Atharva-veda)︰ 《詩頌》(Samhita)、 《梵書》(Brahmana)、 《森林書》(Aranyaka)、 《奧義書》(Upanishad)。 |
有關《詩頌》(Samhita)︰
l
關於煒達諸神的讚頌,這些讚詞的目的是為了在此世獲得繁榮及在來世獲得幸福,最早成書。
l
最早期的雅利安人確認眾天神主宰一切,神祇分成天上諸神、空中諸神和地上諸神。許多天神由自然現象轉化而成,例如太陽神、火神、風神、大地女神和黎明女神。
l
他們認為人間一切事業的成功都依靠天神的庇佑。
有關《梵書》(Brahmana)︰
l
舉行祭祀儀式的指引書,這些儀式是取悅諸神的主要祭祀模式,是煒達時代後期出現的巴羅門「祭祀學」著作。
l
「梵」在早期煒達文獻中常常用於指稱煒達頌詩,念誦煒達頌詩的人稱為巴羅門(Brahmana,陽性詞),解釋煒達頌詩的著作則叫做《梵書》(Brahmana,中性詞)。
l
確認生主(Praja-pati)是世界創造主,這是他們在信仰探索中認為這個世界應由一個主宰神去創造一切,眾天神只是聽候主宰神的差遣。
《梵書》之後出現的就是各種《森林書》和《奧義書》,兩者性質十分相近。
有關《森林書》︰
l
在遠離城鎮和鄉村的森林裡秘密傳授,主要探討祭祀的神秘意義。
l
作者隱居森林,不僅捨棄世俗生活方式,也捨棄世俗祭祀方式,他們強調內在的、精神的祭祀。
l
《森林書》標誌著由《梵書》的「祭祀之路」轉向《奧義書》的「知識之路」。
有關《奧義書》(Upanishad)︰
l
煒達的最後部分,梵文稱為Vedanta,音譯「煒丹諦」,意即「煒達的終結」,是今日印度教正統主導的哲理依據。
l
不是《梵書》的繼續或總結,而是展現對於祭祀和人生的另一種思路,以神秘主義的方式啟示出極為深奧的精神上的真理。
l
確認「梵」(Brahman)是世界的本質,「梵」才是永恆獨一的主宰。「梵」與「真己」(Atma)經常表達相同的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