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第一章 佛教︰佛教兩大支柱(1) 吃素

 

今日在華人社會盛行的佛教,已不是佛陀當年的原始佛教,吃素與拜佛成為今日佛教信仰的兩大支柱,不少佛教徒以宣揚素食為救世的己任,而且參拜佛像及各式各樣的菩薩像也成為人們接觸佛教的門檻。

 

 素──佛陀本無規定〉

 

印度自古以來,巴羅門種姓和沙門思潮下的修行者均奉行素食,例如與佛教同時代興起的耆那教信徒均恪守素食。今日嚴格的印度巴羅門階層不會沾肉,在他們眼中所有肉類都是不潔,他們只會吃潔淨的食物,即蔬果和穀類作物。佛陀時代的原始佛教並沒有規定佛弟子必定要吃素,因為這不是佛陀宣教的重點,佛陀強調「中道」,即不會偏重於某一邊。他關心的是人們要得到內在的覺醒,去除無明,吃什麼或不吃什麼並不是佛陀所關心的議題,反正佛弟子一日只能吃一餐,而且都是乞食得來,對吃什麼不可能有任何要求。事實上,早期佛教准許吃肉,這可從有關佛陀的兩件事中可以看到。第一件事是佛陀72歲時,其弟子提婆達多想取代佛陀領導眾比丘,故在眾比丘聚集的大會上提出五條新的僧規,認為這有助眾比丘的修行精進,達到無欲無求,這五條僧規是:

 

(1) 比丘們應該只在森林居住,不准在村中或城裡投宿;

(2) 比丘們應該只靠乞食維生,不准接受信眾在家裡的供食;

(3) 比丘們應該只用別人丟棄的破布縫製衲衣,不准接受在家信眾在這方面的供給;

(4) 比丘們應該只睡在樹下,不准睡在房間或屋內;

(5) 比丘們應該只吃素食。

 

當時佛陀一口拒絕提婆達多提出的所有新規定,佛陀認為誰人願意住在森林裡,或靠乞食,或穿著破布衣,或睡在樹下,或只吃素食,都可以這樣做,但他們也可選擇住在禪舍、村中或城裡,他們也可以為了弘揚佛教而接受信眾在家供食,也可以接受信眾施贈的衲衣,只要每個比丘不能有多於三件衲衣的一向規定。在雨季時,他們可以睡在房間或屋內,至於吃什麼,只要比丘們知道在家人不是專意為供養他們而殺生,他們可以接受含有肉類的食物。

 

佛陀的答覆更合乎理性且考慮更周全,這也是他所指的「中道」,也可以看到佛陀希望佛弟子不用執著吃肉或吃素。事實上,印度一般的平民百姓生活十分簡樸,吃肉的機會不多,今日的印度社會仍然是這樣。他們偶然才會吃肉,可能是偶然得來的肉食,不會浪費。平日都只是吃素,因為蔬果和穀物是廉價的食物。試想像當年的佛弟子即使沒有戒肉食的要求,他們要過簡樸的出家生活,會不會專找豪門吃肉之家去乞食?吃肉類的機會肯定不多。他們不用面對今日現代人天天吃肉,無肉不歡的飲食習慣,吃肉或吃素並不是他們修行的重要課題。

 

另一件事情是佛陀臨終前曾吃下的最後一餐,此事記載在巴厘文《長尼迦耶》第16《大般涅槃經》,此經與漢譯《長阿含經》《遊行經第二》相應,是記載佛陀最後一年的傳教活動。那時佛陀在薄伽城住了一段日子後,前往波婆城,住在鐵匠之子純陀的芒果林。純陀前來邀請佛陀第二天吃飯,佛陀以沉默表示同意。第二天早上,佛陀手持衣缽,與眾比丘一起前往純陀家裡吃飯。佛陀坐下後,對純陀說:「把你準備好的軟豬肉給我吃,純陀!把你準備好的其他食物給眾比丘吃。」純陀遵命照辦,然後佛陀叫純陀把吃剩的軟豬肉埋在坑裡,因為誰吃了都不能消化,似乎佛陀早已知道將要發生的事情。

 

佛陀吃了純陀供養的食物後,那天晚上,腹部絞痛,整夜不能入睡。第二天早上,佛陀與眾比丘繼續步行上路,沿途佛陀腹部仍然絞痛,且非常口渴。佛陀吩咐眾比丘越過施賴拿伐底河,進入末羅族人的娑羅樹林。佛陀與眾比丘到達娑羅樹林時,已是傍晚時份,眾弟子知道佛陀已身體衰竭,快要進入涅槃。


                             按巴厘文佛典,佛陀當時所吃的是sukaramaddara,由sukara ()maddara(柔軟)兩詞組成。《遊行經第二》在敍述同一事情時說:「時周那尋設飯食供佛及僧,另煮旃檀樹耳,世所奇珍,獨奉世尊,佛告周那勿以此耳與諸比丘,周那受教不敢。」這裡將佛陀所吃的譯為「旃檀樹耳」,即旃檀樹上的木耳,相信是受了後來素食思想的影響。

 

就筆者所見所知,印度人並沒有吃菇菌類食物的習慣,筆者曾在印度旅居,發現一般印度人大部份日子都是吃素,但在印度家庭、市集,甚至餐館都沒有看見過菇菌類食物及菜色。印度的天氣除了在雨季外,通常都比東南亞地區乾燥,不適合菇菌類植物的生長,故此筆者很懷疑佛陀當年所吃的最後一餐是旃檀樹耳。據筆者推測,佛陀最後一餐應該是未煮熟透的豬肉,故才稱為「軟豬肉」(sukaramaddara)。蓋豬肉本身藏有寄生蟲,必須全煮熟透才可進食,否則危害身體健康,這是現代人所知的科學常識,但當時印度普羅大眾以至佛陀並沒有這知識,不知道豬肉是不潔的食物,古代印度低下階層也沒有嚴選食物的知識,時有打獵野豬進食。

 

        佛陀吃此一餐的細節,筆者也很懷疑,非常不合情理。如果佛陀早知此餐有問題,為何做一些作賤自己的事而沒有任何意義?佛陀要何時入滅就何時入滅,這是修行完滿的人可以選擇,不用吃「生豬肉」以自盡其身,飽受腹瀉絞痛而需遠行之苦,所以筆者十分懷疑此事情的描述是否後來創作的故事。

 

根據一行禪師的《佛陀傳》中記述,佛陀臨終前曾對阿蘭陀尊者說:「阿蘭陀,我們在周那家裡的一餐,就是『如來』的最後一餐了。一些人可能會指責周那給我吃如此糟糕的一餐,因此我想你讓他知道,我一生中最珍惜的兩頓飯,就是我證道前的一餐和入滅前的一餐。他應該為給我供食了其中一餐而感到高興。」是日佛陀便離開人世了,在《大般涅槃經》中也有相似的記述。

 

從以上兩件事情可以知道,佛陀本身沒有完全戒肉食,是以魚與肉,在小乘佛教中,各部皆有,並皆列為正食之一。在《四分律》中規定,除了象肉、馬肉、龍肉、人肉不得吃,其餘的肉類皆可吃,但有三個條件,稱為「三淨肉」:

 (1) 若不見為我故殺者,可以吃;

        (2) 若不聞為我故殺者,可以吃;

        (3) 若不懷疑為我故殺者,可以吃;

 

在《楞嚴會解》中,又有五種淨肉:不見、不聞、不疑、自死、鳥殘[17]。在《涅槃經》中又有九種淨肉:五種同上,第六不為己殺、第七生乾、第八不期遇、第九前已殺。事實上,南傳小乘佛教的比丘仍舊不避魚肉,制斷肉食,皆出於後期發展的大乘佛教。至於現在中國漢族僧尼恪守禁止肉食的規定,是在西元後500年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提倡而普遍實行。梁武帝在中國佛教史上十分有名,他醉心佛學,廣修佛寺,曾三度出家,並著有《涅槃講疏》和《涅槃義疏》等。有一次,他寫了一篇《斷酒肉文》,廣集僧尼於華林殿前宣讀,自此開了中國僧尼素食的先河。在此以前,漢族僧尼仍舊不避魚肉,當然他們不會像今日現代人有經常吃肉的機會。中國境內其他民族的僧人,如中國傣族,由於屬南傳小乘佛教,與南亞地區僧人一樣,托缽乞食或受人供養,並不排除肉食。

 

17︰佛經內所說的五種淨肉,其中自死和鳥殘是在《古蘭經》中禁吃的肉類,到今日科學進步,才知道自死的動物好可能是在患有病毒的情況下死亡,人吃了這些肉類就會感染疾病,所以佛教在此不合乎科學衛生,不及《古蘭經》隨時代變遷愈來愈證實合乎尖端科學研究。

 

 

〈吃素的理由〉

 

中國的佛教屬印度北傳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本身就是印度教、耆那教和民間信仰的海外版,嚴格實行素食的規條更接近於耆那教的信仰,多於原始佛教的信仰。今日中國的佛教徒宣揚素食,他們所持的理由主要是:

 

(1) 素食能有助保育環境,避免資源被嚴重消耗及造成各方面的環境污染;

(2) 素食比肉食對人類更健康有益,其益處包括身、心、靈三方面;

(3) 素食能夠避免殺生,佛教徒將自己設想為牲畜及各種動物,不忍心看到牠們受殺害,他們相信人類會得到他們殺生吃肉的惡報。

 

筆者十分同意佛教徒宣揚素食的第(1)(2)項理由,然而他們若堅持第(3)項理由的絕對性,所有中國的佛教徒都應該像印度聖雄甘地(1869-1948)一樣。甘地生於印度傳統富裕的巴羅門種姓家族,在母腹中已是一個素胎,甘地的宗教信仰深受正統印度教及耆那教的影響,一生堅守慈悲不殺生,即非暴力(Ahimsa)的信念。甘地一生所恪守的素食主義,除了不會吃肉,也不會吃蛋和奶,寧可自己氣絕身亡,也不會吃肉、蛋和奶。傳統的巴羅門種姓階層不會吃肉和蛋,認為這是不潔的食物,印度人則普遍接受奶食,除了喝牛奶,也會用牛奶烹調和製作食品。甘地不喝奶的原因是出於對動物的慈悲,他認為飼養乳牛是十分殘忍的生產過程,乳牛要不斷生小牛,其小牛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牛仔肉,其奶就不斷給人們搾取,而且乳牛必定是在密集的環境下飼養,即使不殺乳牛,對乳牛都是一種極度的殘害。在甘地自傳中曾講述醫生多次勸諭他喝牛奶,甘地的身體因蛋白質攝取不足而變得虛弱,但甘地沒有因此而喝奶。後來醫生勸他喝羊奶,甘地仍然拒絕,因為喝羊奶與喝牛奶一樣是對羊隻的殘害。

 

至於吃蛋,雖然沒有殺雞,但飼養雞隻取其蛋,必須是在密集的環境下把雞隻困在一起,這也是一種殘害,而且吃蛋哪會不吃雞?生產雞蛋也意味著雞隻最終命運也在人們的餐桌上。不過,就筆者所接觸有關佛教徒出版宣揚素食的贈書,內裡的食譜明顯包括了蛋和奶。他們應該仔細地想,他們所謂的慈悲不殺生,能否做到徹底。印度耆那教徒就非常徹底,他們甚至不會吃所有植物的根部,即就算植物的生命也不會殺害,這絕對不能成為大眾化的宗教信仰。

 

中國人的一些素食,對印度人來說,十分可笑,因為印度人不想吃肉,才不吃肉,中國人卻巧盡心思,製作不同種類的仿肉食品,例如素雞、素鵝、素鴨、素叉燒、素東坡肉、素大腸等等。這明顯是遷就中國人無肉不歡的飲食意欲。其實選擇吃素即意味著對食物色香味的要求不會太高,只要簡單、健康的飲食已感到足夠,這樣的人就可以實行素食。素食也意味著對物質的欲求減至最低,這是清心寡欲的人才可以做到,清心寡欲正是靈性修行者達到精神至上境界的必然結果,他們的精神財富使他們不再眷戀世俗的物質享受。

 

佛陀時期沒有必要執著素食,因為那時的人吃肉的機會不多,而且無論是肉類或蔬果都是珍貴的食物,平民百姓不會隨便浪費,但佛教主張慈悲不殺生,素食很自然成為其信仰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如耆那教主張慈悲不殺生而實行素食,甚至只從事商業活動,避免農業耕作會殺害昆蟲或微細生物。

 

古往今來,不同宗教的修行者都會實行素食,猶太教的艾賽尼派隱世修行者也實行素食。在艾賽尼派的經典中,耶穌教導人們素食,其解說的原因精妙獨到,在艾賽尼派的《耶穌基督的平安福音》中,耶穌說:吃死亡的食物使人通向死亡,吃有生命的食物使人充滿生命,即健康與活力。任何肉食都是首先被宰殺,即必須經過死亡才會進入人的肚腹,這些都是死亡的食物,吃下它們也即吃下死亡,而穀物、蔬菜及果實則沒有經過死亡後才進入人體,因為植物自有生生不息的循環過程,人們吃下果實,樹林依然生長,繼續結果實,穀物成熟便會脫落,留下種子延續生命。所有植物都是依循此法則不斷生長,它們都是有生命的食物,人們吃下就會有生命。耶穌的解說十分玄妙,比今日佛教徒以殺生將受盡非常可怕的地獄式懲罰或果報高明得多,人們很難想像只是吃一條魚或偶然撲殺一隻昆蟲,下世即要像那條魚及昆蟲一樣受到相同的報應,因為一般人所犯的很多罪惡應該比殺生吃肉嚴重得多,一個一生吃素的巴羅門僧人也可以犯下比殺害動物更大的罪,也可以對貧苦大眾毫不關心,佛陀年幼時就是看到巴羅門僧侶向貧苦家庭索取高昂的祭祀酬金,使那家庭的父親走上死亡的絕路。

 

今日的科學證明人類吃素可以比吃肉活得更健康及有活力,吃素而健康長壽的例子比比皆是,相反因大量吃肉食而導致各種慢性疾病,甚至癌症的例子頻生,值得現代人去反省及關注。耶穌的說話其實已指出現代人天天吃下死亡的食物,衰老、疾病與死亡必然成為人們的果報。艾賽尼派的耶穌也像主張素食的佛教徒,真理沒有宗教的界限。

 

 

〈《古蘭經》禁吃的食物〉
 

在伊斯蘭教信仰中,一神在《古蘭經》的教導,指出有三種禁吃的食物,即︰豬肉,血和自死的動物。由於豬的習性污穢,什麼都可吃下,即使是幼豬的屍體也會吃下,人吃了這污穢的動物,就會染上這污穢的品性而不自覺,所以先知穆罕默德不單禁止穆斯林吃豬肉,一些雜食污穢的動物也不會吃。印度信仰的靈性修行告訴人們吃什麼就變成什麼,吃下潔淨的食物,身心靈都得到潔淨,吃下污穢的食物,身心靈都會受到污染。此外,血也是禁吃之列,穆斯林不能吃帶血的食物,所以在屠宰畜牲後,必定把血完全放清。現今科學告訴人們,人與動物體內的病毒會藏在血液中,所以驗血就能知道身體各種毛病,血非常污穢不能吃。至於自死的動物之前在[17]中已有解釋。

 

在伊斯蘭信仰下,吃肉要吃合法(Hala)的肉,不能吃禁止(Haram)的肉。合法的肉是指在屠宰牲畜前先念經祈求一神允許吃此合法的肉,因為世間所有一切都是屬於一神所有,然後以最快速沒有痛苦的情況下把牲畜屠宰,之後徹底清理屠宰的肉類。伊斯蘭信仰並沒有鼓勵穆斯林嗜好肉食,只是沒有禁止吃肉的需要,嗜好肉食是現今物質豐裕下的大趨勢,古代社會一般平民百姓不可能天天吃肉。

 

萬物有靈,所有動物、植物,甚至化石都有意識和知覺,只是水平的不同,靈魂是不死不滅,所有物質必有衰亡的一天,吃動物其實是吃動物的身體,不能把動物的靈魂一併宰殺而吃掉。問題是如果為了吃動物而用殘忍的方式去飼養和屠宰,甚至屠宰過度,超出人類為求生存的基本需要,而令動物在飼養和屠宰的過程中帶來長時間的痛苦和怨恨,這惡業才是人類吃肉的禍根。這些肉類帶有惡業,人類吃下便要承受此惡業。伊斯蘭信仰教導人類要吃合法的肉,而不是非法的肉。合法的肉就是吃潔淨的肉,在飼養的過程中不會令動物帶來痛苦,而且要先誦經以最快速屠宰動物,這教導是天地的主宰為沒有修行的大眾,給予健康有良知地吃肉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