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 星期六

第二章印度教︰元首生格拉師尊復興印度教哲理

 



元首生格拉師尊復興印度教哲理

 

元首生格拉師尊(Adi Shankaracharya)是印度《奧義書》哲學的集大成者,代表《奧義書》哲學的宗派稱為煒丹諦(Vedanta),在後部〈六大宗派哲學〉中會有詳述。煒丹諦派成為印度教神學與哲學思想的主導,也是在哲理上優於佛教思想,迫使佛教在印度境外發展,才得以生存延續。在印度,關於生格拉的傳記保存下來的至少有11個,均充滿神話傳說色彩,在印度民間廣泛接受、傳頌,但卻不被海外學者認同。儘管生格拉在印度是廣為傳頌的聖哲,國外學者仍視他為神秘人物,置之不詳。對於生格拉的生卒年份,在學術界仍存在爭議。在1882年印度學者提出生格拉的生卒年代約為公元788820年,此說法為學術界沿用,但也有國外學者認為公元700750年較為妥當。


          據說生格拉出生於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Kerala)馬拉巴爾河岸的伽拉迪(Kaladi),現在伽拉迪村裡還保存了生格拉的遺址,有他的誕生地、家庭遺跡,以及他母親的火葬場所。在遺址地還設有生格拉的祭社,並開辦了用傳統方法教授《煒達》和煒丹諦哲學的學舍。生格拉家族屬於喀拉拉邦所特有的,叫做「拉姆菩提尼」(Nambudiri)的巴羅門階層,他自幼喪父,遁世而成為雲遊者(sanyasi)。少年時跟隨喬頻陀(Govinda Bhagavatpada)學習巴羅門教經典,喬頻陀的生平不詳,傳說是煒丹諦不二論者喬荼波陀(Gaudapada)的弟子。後來生格拉遍遊印度各地,與其他哲學派別進行論戰。據說他曾與當時強大的彌曼差派傳人曼陀納‧彌室羅(Mandana Mishra, 約公元675-725)進行激烈的辯論,最後曼陀納‧彌室羅論敗而拜生格拉為師,成為煒丹諦不二論哲學的重要倡導者。生格拉四處說教,但他的對象並非城市居民。當時在城市中,佛教勢力最強大,其次是從商的耆那教徒,下層庶民則傾向通俗的印度教,印度農村大部分是通俗的印度教徒。生格拉主要是與他相同的遁世雲遊仙人們說教,他希望能復興傳統的巴羅門教,恢復《奧義書》精神。

 

          生格拉為了說教和復興巴羅門教,在印度次大陸的四方建立了四大僧院,保存至今。北方在喜瑪拉雅山中(Badrikashrama),西方在印度西海岸德瓦拉卡(Dvaraka),東方在奧里薩邦(Orissa)海岸(Jagannatha Puri),南方在邁索爾邦(Mysure)。其中南方的角山(Sringeri)僧院最為重要,可說是生格拉的大本營,至今仍聚集著生格拉派的教徒們。生格拉收了不少弟子,其中最知名的有4人︰波陀瑪帕陀(Padmapada)、蘇雷什瓦拉(Suresvara)、陀達加(Totaka)、訶什達瑪羅迦(Hastamalaka),其四大弟子分別掌管四方寺院。

 

                                    生格拉是十分有創造力的哲學家,也是十分卓越的經典解釋學家,是宗教上重要的指導者。他的教派在印度知識界有很穩定的地位,他的思想是印度現代思想的泉源,是在印度和世界思想史上偉大的人物。生格拉離世時十分年青,約32(另說在32-38歲之間),四大弟子目送他到在今喜瑪拉雅山的基特那特(Uttarakhand)的山洞內,再沒有出現。生格拉著有大量宗教哲學著作,至少有300部以上,學者認為大部分真偽難考,但亦有印度學者認為這是敵對生格拉的人士的評價,以減弱生格拉的真實貢獻。筆者近期發現一首元首生格拉師尊所創作流傳的詩頌,是他第33代傳人所創作。元首生格拉師尊及其傳人(至今仍承傳不絕),同樣自稱為元首生格拉師尊本人。事實上,筆者發現很多中外學者都存有「大佛教主義」立場,常有意地把生格拉貶低在佛教之下,例如說生格拉思想接近佛教,是「假面的佛教徒」[1],筆者數年前研習時也被親佛教學者誤導。

 

1︰「假面的佛教徒」(Buddhist in disguise)最早是由13世紀煒丹諦二元論思想倡導者Madhva(1238-1317)對生格拉不二論的推翻而提出的指控,他認為神、我是二,並不是一,其對生格拉的指控為後來學者所引用。「二元論」強調神、人之別,明顯是較下層的理論思想,其對生格拉的指控也不符合事實,偏頗而錯誤,生格拉所創作的大量詩頌均重視人對神主(並非諸佛神明)的虔誠信仰,這是佛教所沒有。


生格拉是印度哲學思想的權威,其對梵──一神觀念的肯定與佛教思想截然不同,他所寫的《瑜伽經》(Yoga Sutra)註釋用了大量篇幅指出當時流行的佛教思想的錯誤,而且非常清楚,不是避重就輕,對佛教錯誤的思想毫不留情地指出。印度的瑜伽冥想是基於《奧義書》對真己(Atma)的肯定,這正是佛祖釋迦牟尼所否定,生格拉就要指出這錯誤。時至今日,很多學者都有「佛教不可能有錯」、「佛祖釋迦牟尼不可能有錯」的根深柢固的思想,生格拉就要指出佛陀思想怎樣錯。生格拉對佛教和印度其他宗派的哲學都有深入認識,所以在他註解《梵經》(Brahma Sutra)[2]中也有指出佛教和其他派別哲學思想的漏洞。

 

2︰煒丹諦派三大經典之一,詳細可看〈煒丹諦派〉部分。

 

生格拉也為10部《奧義書》作了註解,是今日人們認識《奧義書》真意的權威著述。生格拉還著述《博伽梵歌》(Bhagavad Gita)[3],印度學者指出是公元8世紀生格拉把《博伽梵歌》從巴羅門階層普及至各階層認識。他也創作了33節的詩頌(Bhaja Govindam)教導世人敬拜神主,以求得生命解脫,到今日已深入印度民心,是熱門傳頌的詩歌之一。學者說生格拉重視獲取知識而求解脫,對虔敬信仰並不感興趣,這是錯誤的評價。生格拉對生命解脫之道比佛教思想豐富而實際得多,對不同人有不同的教導,同出於真理。生格拉創作了很多詩頌,到今日仍然是印度精神文明的瑰寶,受到廣泛傳頌。

 

3︰《薄伽梵歌》又譯《世尊歌》,此書原屬史詩《瑪哈巴羅多》(Mahabharata)第六篇〈毗濕瑪篇〉(Bheeshma Parva),該篇分 18 章,共 700 頌,作者是廣博仙人,又稱毗耶沙(Vyasa),也就是史詩的作者。《薄伽梵歌》的產生年代學術界眾說紛云,上限可至公元前 10 世紀,下限到公元 4 世紀。印度很多經典均是長期逐漸演化、定型而成。

 

        此外,生格拉還著有《真己覺知》(Atma Bodha)、《辨智冠玉》(Vivekachudamani)、《修行五律頌》(Sadhana Panchakam)、《直接經驗》(Aparokshanubhuti) 和《示教千則》(Upadesasahasri)等等,均反映了生格拉的哲學思想。真己的知識(Self-knowledge)是修行達到最後階段所獲取。一個人的行為不能令人得到生命解脫,只能是淨化身心靈的手段。一個在道德上再不會受到疑惑的人,一個已淨化心靈的人,那時真己的知識就是解脫之道。對印度人來說,《煒達》和《奧義書》是他們最高精神的聖典,《博伽梵歌》和《梵經》是《奧義書》的精華,《瑜伽經》是此精華的實踐指南,生格拉對這些聖典所作的註釋是印度最古、最權威,古今研究印度哲學的學者,凡涉及上述經典,必然參考生格拉的註釋,否則難以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