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 星期六

第二章印度教︰多神教、單一神教與交換神教

 

 


多神、單一神與交換神
 

一般人認為印度教是一個主張多神的宗教,蓋從最早期的《煒達》〈詩頌〉(Samhita)中已把大自然的種種現象人格化,成為人們祈福的眾神明。事實上,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又不是如此簡單。所謂眾神明是經翻譯後的詞彙,在一神信仰下,也可以把這些眾神明翻譯成「神聖的創造」(Divinities)。筆者看到《奧義書》的英語翻譯正是這樣,把太陽、月亮、星宿、空氣、空間、火光、閃電、大地、海洋、方位等等大自然元素和現象翻譯成神聖的創造或顯現,而不是gods()goddesses(女神),反而中文的翻譯就加上了「神」這個字,成為「太陽神」。同一部經典,可以被理解為一神信仰,也可以被理解為多神教信仰,見仁見智。對於有深入認識經典的人,印度教百分百是一神信仰;對於沒有認識經典的人士,只跟隨通俗的印度教傳統,通俗的印度教就是多神教信仰。

 

 

在《煒達》本集的不斷變遷中,印度的眾神並不是互相沒有關係、獨立的個體。眾神之間就好像是一個龐大家族,彼此有親屬關係,儼如一個相互協作的個體。有時同一神明在不同地方及時代可以有不同稱謂,甚至可以有不同的形相。加上印度人自古至今均有一種宗教文化特質,就是無論何事,皆有不至極端不能滿足之風。學者指出自煒達時代開始,詩人讚美一神,必盡全力以最上等的美辭,好像不知道有其他神明存在一般,及對他神的讚美又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從客觀方面看,印度教好像是一個多神的宗教,但從信仰者的主觀態度看,則帶有單一神教的意味。

 

在笈多王朝時代(公元319-550),印度教的信仰開始產生變化,天、空、地界的眾神明重整為永恆獨一主宰的三個面相,即負責創造的梵天(Brahma),負責維持進化的維師魯(Visnhu),以及負責最終毀滅一切的希華(Shiva)。此三大主神可看成為同一神明,祂們的名稱代表了其特質︰

 

l  梵天(Brahma)的名稱,梵文的原意為「祈禱主」,意指世界的創造是由宇宙獨一的主宰以祈禱,即願望的力量創造出來;

l  維師魯(Visnhu)的名稱是指「遍在者」,指出宇宙獨一的主宰無處不在;

l  希華(Shiva)名稱的意思是「吉祥」,此也正是宇宙獨一主宰的特質。

 

在印度從來沒有形成一個宗派專門崇拜梵天,但卻形成專事崇拜維師魯的維師魯派(Vaisnava)和專事崇拜希華的希華派(Saiva)。維師魯派信眾認為維師魯才是宇宙最高的主宰,其他所有神明都從屬於祂。希華派信眾則認為希華才是宇宙最高的主宰,其他所有神明都要聽從於祂。這是一種理解的方式,另一種理解的方式就是衪們是宇宙本源──(Brahman)的顯現。「梵」在梵文的意思是「無限巨大」,也可翻譯成「無極」。

 

在印度除了此兩大宗教派別外,還存在其他派別均視自己所信奉的神明為宇宙最偉大者,例如︰崇拜希華之子格涅沙(Ganesha)的迦那帕提耶派(Ganapatya);以及崇拜希華之妻的沙克塔派(Sakta),以女神為崇拜對象[7]。神明格涅沙名稱的意思即「群仙之主」,沙克塔的意思即「存在」、「真實」,其名稱的意思都是指向美好的屬性。印度人當選定一個神明以後,便會終身崇拜此神明,並視此神明為最偉大者,以表達對此神明的忠誠和絕對信賴,故學者稱此信仰之風為單一神教(Henotheism),即只崇拜多神中某一神之宗教,或稱為交換神教(Kathenotheism),即主神之主體交換的宗教。不過,現今不少印度人均不認識自己文化的底蘊,所表現出來的型態與多神教徒沒有分別,他們再不會只選定一個神明來崇拜,而是敬拜多神,多具偶像放在一起崇拜,這絕非印度古代(至少100年前)的正確信仰方式。

 

7︰印度自古以來有敬拜女神的傳統,但這傳統並不是出自《煒達》經典。印度教很多諸神明都是後人所創作的神話故事而出現,不能夠當成事實,也沒有可能完全真確。儘管在印度敬拜女神被當作是天經地義的事,但筆者曾閱讀有關沙克塔派在晚間秘密進行儀式的描述,這是百年前西方學者所考察得知,按筆者的理解這與敬拜魔鬼沒有分別,不少參加者如果受不住會終身癡呆,不能回復正常神智。沙克塔派在息克教的經典《祖師詩歌聖言集》(Siri Guru Granth Sahib)中極少提到,但每次提及沙克塔派敬拜者均是與邪惡掛鉤,這點相信全世界除筆者外,沒有人留意到。

 

蓋敬拜女神等於拜「陰」,陰者,即代表物質和黑暗。人正需要脫離物質和黑暗,修煉精神,進入光明,這點在道教經典《太乙金華宗旨》中呂純陽祖師有十分精湛的解說,他指出人的感觀若只受外物影響,就如同與鬼同住,有所謂「五陰魔」。物質是奴僕,精神是主人,人要修煉真光,才可以脫離死後入地獄的宿命。有關該經典詳細,可參考本書最後一章︰〈道教與中國文化信仰〉。不過,道教也偏向敬拜女神(可能受外傳佛教的影響),沒有理解《太乙金華宗旨》的警示。

 

在《古蘭經》中,真主說祂的奴僕並不是女性,這是人們捏造的謊話。《古蘭經》直指出人們只敬拜女神,就是敬拜叛逆的魔鬼,真主沒有把眾神明創造成為女性︰

 

「除真主外,他們只祈禱女神,只祈禱無善(英語翻譯為叛逆)的惡魔。」(4117)

 

“They call upon instead of Him none but female (deities), and they (actually) call upon none but a rebellious Satan.” (4117)

 

「你問他們吧!你的主有許多女兒,你們卻有許多兒子嗎?還是我曾將眾天神造成女性,他們曾眼見我的創造嗎?真的,他們因為自己的悖謬,必定要說︰『真主已生育了。』他們確是說謊者。難道祂不要兒子,卻要女兒嗎?你們有什麼理由?你們怎麼這樣判斷呢?你們還不覺悟嗎?難道你們有一個明證嗎?拿出你們的經典來吧,倘若你們是誠實的人。」(37149-157)

 

「眾天神本是真主的奴僕,他們卻以眾天神為女性。他們曾見證真主創造眾天神嗎?他們的見證將被記錄下來,他們也將被審問。」(4319)




〈印度哲理︰神的三層概念〉

 

 綜觀印度諸經典有關神概念的描述,可分為三層概念︰

 

(1) 化身︰即以人的形相示現,例如在經典中所記述的聖賢,最具代表的如聖賢拉瑪(Rama)和奎師那(Krishna)﹐也包括印度各派別的師尊(Guru)和神明。這接近伊斯蘭教信仰所指一神的使者(Messenger)、先知(Prophet),以及代理人(Kalifa)。這是最低的層次,有形相,可直接觀察。

 

(2) 創造宇宙萬物的因︰我們所看見的萬事萬物都是「果」,「果」是由之前的「因」所形成,果中有因,因中也有因,萬事萬物最原初、最終極的因就是造物主,一切因中的因(The Cause of all causes),即萬事萬物的質料因(material cause),也等同於道教所指的陰陽太極圖,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其可見的形相就是萬物︰山河、大地、天空等等。

 

(3) 超越一切物質的精神實在︰這是指全能的主宰,只有一,沒有二,不受任何約束,不依附任何物,獨立自存,這是對神最高層次的理解,沒有任何形相可以觀察和接觸,因為神超越一切形相,以及一切的物質、能量、氣場等等。這等同於伊斯蘭教信仰所指的一神(Allah),宇宙萬物都是一神所創造,都屬於一神所擁有,但全都不是一神,萬物沒有一樣像一神︰萬物非主,只有一神是主宰。這也等同於《道德經》老子對「道」的描述,以及道教思想太極之上的「無極」,即超越陰陽,只能以空白的圓表示之。

 

正統印度教神的概念

化身(Avatar)

 

*以人的形相示現

 

例如︰拉瑪(Rama)奎師那(Krishna)希華(Shiva) 等。

 

以人形相顯現為師尊(Guru in human form)

 

伊斯蘭信仰︰使者、先知代理人哈里發(Kalifa)

 

*最低層次︰有形相 ()

創造一切的因︰質料因

 

*一切因中之因(The Cause of all causes)

 

*萬物的起源︰質料因(The Material Cause)

 

所以神無處不在

 

*有形相 萬物

 

道教陰陽太極,天陽地陰

 

超越一切物質的精神實在

 

*全能的主宰(只有一)

 

*不受任何約束

 

*不依附任何物自照自存(Self-illuminated)無生無死(beyond birth, undying)

 

*無畏懼、無憎恨(仁慈)  

 

伊斯蘭信仰︰一神(Allah)萬物非主,只有一神是主宰;

道教︰《道德經》道、無極

 

*最高層次的理解︰ 無形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