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第三章 中國文化信仰《道德經》用兵之道

 



《道德經》在不同範疇

 

《道德經》不但述說「道」與得道的法門,即宗教信仰與人生哲理,而且還花了不少篇幅述說這個「道」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的哲理。若統治者能以「道」治國,以「道」去處理社會、經濟及軍事,百姓就會得到幸福美好的生活。在《道德經》中老子主張為政者應以清靜無為的心去治理百姓,不要把太多的法令及動作強加於百姓,要讓百姓在清靜自然的環境下安祥地過活。在經濟上,為政者應該「損有餘而補不足」,使每個人都可享有簡單、樸實而不貧乏的生活,但老子批評為政者往往是「損不足而奉有餘」,貴族與統治階層享有極奢華的生活,不斷向貧乏的百姓聚歛搜括,最後使百姓拼死而造反︰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72)

[語譯] 「百姓不害怕統治者的威壓,那麼最大的禍患就會發生。不要壓迫百姓至無處安居,不要壓迫百姓至無法生存。只有不壓迫百姓,百姓才不會厭棄統治者。」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75)

[語譯] 「百姓之所以饑餓,正因為在上的統治者徵收賦稅太多,所以百姓捱餓;百姓之所以難以統治,正因為在上的統治者政令煩苛、強作妄為,所以百姓難以被統治;百姓之所以不怕死,正因為在上的統治者太重視生活享受,奉養過於豐厚奢侈,所以百姓對死亡看得很輕。」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77)

 

古往今來,在中國歷史上真的依從《道德經》思想治國者,就只有西漢初年與唐代初年,道家的思想受到國家的推崇,因受惠於道家思想而出現「文景之治」與「開元盛世」。「文景」是西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2-157)與景帝劉啟(公元前188-141)的並稱。兩帝相繼,皆提倡老子之學,以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治理天下,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社會安定富裕,史稱「文景之治」。「開元」(公元713-741)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唐代奉老子為始祖,唐玄宗崇奉道教清靜無為主義,身體力行,將唐代政治、經濟、文化推向最高峰。盛唐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最為繁盛的黃金時代,史稱「開元盛世」。除此兩段歷史外,中國歷代歷朝都沒有把道家思想作為治國之道,這是中國人的損失與遺憾,老子批評治國者有如強盜,這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爽︰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夸,非道也哉。」(53)

[語譯] 「朝政腐敗污衊,田地雜草叢生,國家倉庫非常虛空。此時還有些人穿著華麗貴重衣服,佩帶著鋒利的寶劍,飽吃精美的飲食,佔有富足的財產貨物,他們就是強盜頭子,不合乎道。」

 

 

〈先知穆罕默德與《道德經》用兵之道〉

 

在軍事上,老子也有不少篇幅述說用兵之道,老子認為: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31)

 

老子認為戰爭是凶事,無論死的是那一方,都應該哀傷並審慎地進行,因為︰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30)

 

老子認為用兵之道正是: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30)

 

意思是打仗是為了解救危難,非不得已而用之,達到目標後就要停止,不應再用武力逞強,不應矜持、不應誇耀、不應驕傲。在人類的歷史上,好像從來沒有人會這樣用兵,用武必逞強,得勝一方會佔盡利益與優勢,不在乎一切的殺戮與塗炭生靈。但在人類歷史上,確實有人實行老子的用兵之道,只是沒有人去認識,此正是距今1440多年前在阿拉伯半島出生的先知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先知穆罕默德在40歲的時候(公元610)得到真主(一神)的啟示,他在麥加呼籲人們敬拜獨一主宰安拉(Allah),即「一神」的意思,放棄傳統敬拜諸多偶像神明的信仰,以及杜絕社會壓迫與不公義,受到當時貴族階層古萊氏人的強烈反對,他們嘗試以榮華富貴去利誘先知穆罕默德放棄這個不可能的使命,但穆罕默德醉心於一神,完全不為所動。於是古萊氏貴族階層便對穆罕默德及其支持者進行前所未有的迫害,穆罕默德曾遭毒打與暗殺,眾穆斯林也受到殘酷對待。此迫害持續了多年,期間先知穆罕默德指示一些穆斯林分批前往非洲埃塞俄比亞避難。

 

於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得到一神的啟示,指示穆斯林分批從麥加遷往麥地那,受到麥地那的百姓歡迎,他們都歸信伊斯蘭教。穆罕默德還沒有動武,穆罕默德第一次動武是迫不得已而為。這是在公元624年迫不得已的白德爾大戰(The unavoidable battle of Badr),事源麥加的古萊氏權貴率兵經常襲擊往返麥地那的穆斯林商隊,掠奪他們的財產,於是穆罕默德便組織穆斯林發兵向麥加古萊氏權貴討伐,以討回失去的財物。當時穆斯林軍隊只有313人,都是沒有作戰經驗的平民百姓,而迎戰的麥加異教徒卻有950人,都是裝備齊全的精兵。在這強弱懸殊下,《古蘭經》述說一神與穆斯林同在,穆罕默德的軍隊奇蹟地獲勝,斬殺了麥加權貴不少重要頭目。

 

麥加的古萊氏貴族於是進行第二次大反擊,於公元625年,他們派了3000精兵攻擊位於麥地那以北吳侯德山上駐紮的穆斯林,史稱吳侯德戰役。在這次戰役中,由於部分穆斯林弓箭手不聽從先知穆罕默德的命令,趕著拿取戰利品而後退,以致全軍潰散,穆罕默德受重傷,面部被刺穿,不少穆罕默德的同僚被殺。那時猶太人和古萊氏貴族不斷游說,串通阿拉伯其他部落裡應外合,誓要把穆斯林軍隊殲滅。他們接著再派10000精兵圍攻麥地那吳侯德山上的穆斯林軍隊,穆罕默德與部眾商議對策,最後決定把麥地那周圍無山可依之地挖成壕溝,史稱壕溝戰役。眾穆斯林包括穆罕默德本人全部出動挖戰壕,很快準備就緒。異教徒軍隊被圍困麥地那將近一個月,絲毫不能越過戰壕一步。最後一神派颶風把他們的帳篷捲走,他們心存恐懼,趕快撤退。公元627年,穆罕默德主動向古萊氏貴族議和,簽訂10年休戰條約,在這10年內准許穆斯林和平地出入麥加城與家人團聚,其他的條款均大大有利於古萊氏貴族。

 

兩年後,古萊氏貴族違反條約,殺害20名穆斯林。於是在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10000名穆斯林軍隊向麥加進駐,那些古萊氏貴族和猶太人在沒有準備下全部投降,穆罕默德沒有殺戮他們或摧毀他們的家園,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支軍隊對自己的敵人那樣寬容。進城後,穆罕默德先到麥加禁寺巡遊天房,然後在天房內禮了兩拜,之後把天房內數百具偶像全部擊毀。根據《聖訓集》(Bukhari)記載,當時穆聖並沒有進入天房內,而是派他的弟子入內,他們看見數百具偶像排列在一起,第一具偶像自動倒下,然後如骨牌效應般所有偶像一個一個推倒下來穆罕默德站在天房門口,對那些將待處置的古萊氏人說:「古萊氏人啊!你們說我怎樣處置你們呢?」他們說:「尊貴的兄弟、尊貴兄弟的孩子,做的當然是美德之事。」穆罕默德說:「你們走吧!你們自由了。」伊斯蘭教對穆罕默德的稱許是這樣:

 

「對於那些曾經折磨、迫害,並把他和他的追隨者趕出家園,還屠殺過他的追隨者的敵人的寬恕,穆聖不愧為人性美德的最高典範。」

 

穆罕默德的用兵之道,正是老子在《道德經》所指的用兵之道。武力是非不得已而為之,達到結果後便立即停止,不會視人命如草菅,也不會把動武看作是復仇和洩恨的手段。穆罕默德率大軍進入麥加城,他大可以屠殺古萊人和猶太人,並掠奪他們的財產,但穆罕默德沒有這樣做,也禁止任何一個穆斯林這樣做。他在麥加天房宣布一神已創立伊斯蘭教,這是全世界的宗教。之後,他在麥加城與所有阿拉伯民族訂下和平條約,所有人都可以安享太平。凡願意歸信伊斯蘭教者就不用繳交人頭稅;那些不願意歸信伊斯蘭教的異教徒則需要繳交人頭稅,但不會受到任何迫害。就這樣,穆罕默德以建立伊斯蘭教把原本是一盤散沙的阿拉伯民族團結起來,成為在經濟、文化和學術上一個強大的民族。

 

穆罕默德達成不可能的使命,足足用了23年時間,這也是一神向他陸續啟示《古蘭經》的23年。在這23年內,真正動武的日子只有3年,其餘的20年,穆罕默德都是以和平的手段去傳揚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成功帶領穆斯林統一阿拉伯各部族,在多次戰爭中兩方死亡人數十分少,異教徒共計死亡人 數是335人,穆斯林的死亡人數是 140人,合共不超過 500 人。

 

穆罕默德沒有可能看過《道德經》,但他卻擁有《道德經》的智慧。在完成他的使命後,他便怱怱離開人世,正所謂「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經》第9)。在他以後,伊斯蘭教的繼承者第二任正統哈里發歐麥爾汗塔(Omar Ibn Al-Khatab)仍然採用這種以和平手段為主的用兵之道。公元638年,歐麥爾汗塔以穆斯林軍隊統帥的身分進入耶路撒冷,他徒步進城,以示謙虛,兵不血刃。他頒令願離開者可攜帶財物離開,並開設安全通道讓他們順利通過,而那些選擇留下來的人們,也得到生命、財產和崇拜場所的保護。歐麥爾婉拒了降城長官索福洛尼斯主教(Patriarch Sophronius)請他在聖墓堂教堂中禮拜的請求,他之所以婉拒,是擔心隨後穆斯林會把這座教堂變成清真寺,這是對降城的耶路撒冷居民的保護。根據《聖訓集》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導,穆斯林不可以在墳墓和骯髒的地方禮拜一神。

 

先知穆罕默德臨終前曾預言在他死後30年,伊斯蘭教會由暴君統治,這預言沒有錯。在穆罕默德死後30年,伊斯蘭教隨即分裂成遜尼派和什葉派,甚至建立王朝,先知代理人哈里發制度名存實亡[10]。先知穆罕默德的幼(Hussain)因為不願宣誓效忠第五任哈里發(Yazid)自封為皇帝,帶同家屬共72人離開麥加,途中被追捕的軍隊殺害,全家男性殺盡,只剩下女性家屬。在此以後,無論在伊斯蘭教或在其他宗教上,再沒有人像穆罕默德這樣的用兵之道了。《道德經》的智慧就是真理,不同宗教所表達的真理都是相通,聖人把這真理活出來。「道」就是真理,「德」正是這真理的體現。

 

10︰有關伊斯蘭教如何分裂為遜尼派(Sunni)和什葉派(Shiah),可參考著述者網誌(http://lamchorkok. blogspot.com)於 2020 8 5 日的文章〈細看遜尼派與什葉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