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

《道德經》第十三章

《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1),貴大患若身(2)。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上(3),辱為下(4),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謂有大患者,為吾有身(5);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6),若可寄天下(7);

愛以身為天下(8),若可託天下。




註釋

(1) 若,即乃。得寵和受辱都像受到驚嚇一樣。
(2) 貴,即非常重視,即「貴身若大患」,重視身體就好像重視禍患一樣。
(3) 上,以得寵為尊上。
(4) 下,以受辱為卑下。
(5) 為,即因為,由於。有身,即有「個我」。
(6) 即以貴身的態度為天下,言下之意是所貴非「身」,而是「天下」。
(7) 若,乃、才的意思。寄,託付。
(8) 此句的意思是以愛身的態度為天下。



白話語譯

        得寵和受辱都像受到驚嚇一樣,重視身體就好像重視大患臨到一樣。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像受到驚嚇一樣呢?以得寵為尊上,以受辱為卑下。得到寵幸時就感到驚喜,失去寵幸時就感到驚懼,這就叫做寵辱若驚。什麼叫做重視身體就好像重視大患臨到一樣呢?我之所以有禍患,是因為我有此身體,如果沒有了這個身體,還能有什麼禍患呢?所以,只有以貴重身體的態度去貴重天下,才可以將天下寄託給他。以愛惜身體的態度去愛惜天下,才可以將天下委託給他。







Chapter 13

Favour and disgrace make one’s startl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body is the same as to the big trouble.

What is meant by saying that “Favour and disgrace make one startle”?

Having favour makes one in high position.

Having disgrace makes one in low position.

 Having favour makes one startle.

Losing favour makes one startle.

That is why “favour and disgrace make one’s startle”.

What is meant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body is the same as to the big trouble”?

The reason I have big trouble is that I have the body.

If I do not have the body, 
what trouble will I have?

For the one who cares the world as his body,
 the world can be given to him.

For the one who loves the world as his body, 
he can be entrusted with the world.






點評與賞析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寵愛,但老子卻說「寵辱若驚」──一個得道的人,或修道的人,或求道的人是不希望得到別人的寵愛,為什麼?因為這個世界的人、事、物變化無常,正如佛陀所說──「諸行無常」──世間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生滅,有生必有滅,萬事萬物都不斷經歷生、住、異、滅,或成、住、壞、空。人、事、物由生成,漸漸變好,由好又漸漸變壞,最後又不存在了。別人的寵愛正是屬於這世間的人、事、物,得到別人的寵幸,會令人愛慕這些人、事、物,當失去的時候會令人依依不捨,更壞的是由受到別人的寵幸變成受到別人的侮辱,這樣就比單單失去就更加痛苦了。

        一個沒有道的人,對待別人很容易翻臉,無情無義,喜歡的時候可以十分熱切,一旦不喜歡便翻臉了。老子解釋「寵為上,辱為下」,受到別人寵幸,地位變得高尚,受到別人侮辱,地位變得卑賤。無論是高尚或卑賤,一個喜歡道的人都不想得到,故他們得到別人寵幸時會感到驚慌,而不是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他們深知道他們失去的時候也是同樣感到驚慌。而寵幸這個東西,即別人特別待你好,這種「特別」是不會長久的,故這種寵幸必然有失去的時候。

        老子再解釋「貴大患若身」,即人重視自己的身體就好像重視禍患臨到一樣。人人都害怕禍患臨到自己身上,因為人愛惜自己,愛惜這個身體,故害怕禍患。老子說如果人沒有了身體,還有什麼禍患可懼怕?這個身體就是狹小的個我,與道合一同在的人再沒有了狹小的個我。他就是道,道就是他,狹小的個我不再存在了,故待人處世就能夠大公無私,沒有什麼私人利益可言。這不是說教說理,而是一個人的意識思維已經沒有了個我,卻只有道,故不是為利,也不是為名節,這就是印度文化所指的「梵我合一」,梵就是中國所指的道。與道合一的人沒有了個我的私欲,他就是道,故天下就是他的身體,他愛惜天下就是愛惜自己的身體。就好像印度的聖人達到梵我合一,他看到眾生,不單是眾生參差不齊的外表,而是看到眾生內在永恆的靈性。這個靈性就是佛教所指的佛性或自性,印度經典稱為Atma,這Atma就是人心中的道。這樣的人,天下就是他的身體,老子說天下就可以交付給他了,因為他必然會愛惜眾生,愛惜天下。

        與道合一的人也可以做到寵辱不驚,但他們不會求寵,也不會求辱,他們對這世界沒有了個我的所求所想,他們就是道,道就是他,天下是道的身體,他們的身體就是天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