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7日 星期二

《道德經》第八章

《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八章




上善若水(1)。


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2),故幾於道(3)。


居善地(4),心善淵(5),

與善仁(6),言善信(7),

正善治(8),事善能(9),動善時(10)。


夫唯不爭(11),故無尤(12)。





註釋

(1) 上善,即崇高的德行;若,好像。
(2) 水總是流往低下之處,「下流」是眾人所厭惡的,故曰:「處眾人之所惡。」
(3) 幾,接近;幾於道,近於道。
(4) 居,處於;地,低下之地。
(5) 淵,沉靜。
(6) 與,和別人交接。
(7) 言,說話;信,誠信。
(8) 正,通「政」,即為政。
(9) 事,即做事;能,即能力。
(10) 動,即行動;時,即時機。
(11) 夫,發語詞;唯,唯有。
(12) 尤,怨咎、罪責。




白話語譯

    崇高的德行就好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而不會爭鬥,總是在人們所厭惡的低下之處,所以能最接近於道。

    德行崇高的人常處於卑微的位置,心如水那麼沉靜,以仁徳與人交接相親,說話有誠信,為政有條理而不亂,做事有良好的能力,行動善於掌握時機。由於德行崇高的人不會與人鬥爭,故他們不會有過失或怨咎。







Chapter 8



The highest Goodness resembles water.

Water greatly benefits all creatures without contention.

It stays in low places that people dislike.

Therefore it is similar to the Truth.

People with highest Goodness are:

Dwelling with the right location,

Feeling with great depth of silence,

Sharing with great kindness,

Speaking with great integrity,

Governing with great administration,

Handling with great capability, and

Acting with right timing.

As they do not contend,

They are beyond reproach.






賞析與點評



       本章說出最高的美善──上善──是怎樣。最高的美善就像水一般,水能滋養萬物,不會奪去別人所有,令人有所損失,故說「利萬物而不爭」。不單這樣,這最高的美善常把自己處於最卑微的位置,是眾人都不想處的位置,此位置即《道德經》第七章所說聖人把自己所處的位置 ——「後其身」、「外其身」,即沒有個人利益的渴求,這樣的美善就是最接近於道。聖人就是把道實踐出來的人,歷代受世人傳頌的聖人,他們都有這最高的美善。他們之所以偉大,震撼人心,正是因為他們有這最高的美善,例如佛陀、耶穌、穆罕默德。佛陀與耶穌的大慈大悲,相信很多人至少都略知一二。佛陀皇太子出生,一生幸福無邊,但他卻不願意過一般人一生難求的榮華富貴生活,他只希望為受苦的眾生尋求離苦得樂的涅槃之道,他以最低的物質生活示現修行之道,正是「處眾人之所惡」。耶穌的慈悲與卑微在《新約聖經》四福音書中表露無遺。耶穌也是「處眾人之所惡」,他說自己連枕頭的地方也沒有,他純粹以神聖力量去教化眾人,醫病驅邪。

 

穆罕默德也有無盡的慈悲與寬恕,他也是「處眾人之所惡」。他的一生十分清貧儉樸,常常都是「後其身」、「外其身」,即使他可以順理成章以伊斯蘭教阿拉伯領袖的身分站在高位,享有合理的榮華富貴,但他真的視富貴如糞土。他一生慷慨施與,與穆斯林一起勞動,從來不會以高高在上的領袖姿態示現。我看到《聖訓》記述穆罕默德的生平軼事,簡直意料不到,他看到別人吐沬弄髒清真寺的牆壁,他一看到十分心痛,親自用手抹掉,而不是吩咐別人去做。我真感到穆罕默德是世上沒有的聖人領袖。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穆罕默德也如佛陀與耶穌般示現《道德經》所說的「上善」,凡考察穆罕默德生平的歷史學家,不得不承認穆罕默德與耶穌只會是朋友,不會是敵人。歷史上示現「上善」的偉大聖者,數目非常多,在不同時代、地域也有。

 

示現「上善」的聖人,他們都不是沒有能力的弱者,相反他們都擁有超常的能力,但他們的能力不是要追求個人的成就,《道德經》把他們描述得十分仔細,他們如何善良與能幹:他們處於最善良的位置,把自己放在最後;內心如水般寧靜、閑靜;能以仁德與別人相處,所謂仁者,愛人也,也即是慈悲,慈就是令別人快樂,悲就是減輕別人的痛苦;他們說話有誠信,不會說謊或食言,所有偉大聖者都教導世人要說話誠實、守信,只有好利小人和漫不經心的人才會不守承諾;這些聖人為政會有良好的管治,他們有良好的辦事能力,並且能夠善於把握時機。這些聖者從來都不會與人競爭,故他們一生都沒有怨咎和罪責。

 

印度遠古時代的聖賢明君羅摩(Shri Rama),他可能是公元前8000年或幾萬年前出現的明君,被喻為擁有完美道德的聖人,自古以來受印度人的崇拜與景仰,他正正就是《道德經》在這裡所描述的善良與能幹。先知穆罕默德也是這樣,他在世俗事務上和在信仰修行上都示現完美的道德典範,就是為了謀求人們真實的福祉,而不是為求面子、名譽與地位。其一言一行均詳盡地記錄在多部《聖訓集》中,千百年來供穆斯林學習和跟隨。此外,還有很多不同民族的聖者。如果我們有機會認識這些聖者的生平,就會發現處處都與《道德經》所描述的一致。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擁有上善的聖者,只要他們的心願意,故此才有所謂的「修道」、「修行」、「尋道」、「求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