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道德經》第十七章

《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十七章


太上(1),不知有之(2);


其次,親而譽之(3);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4)。


信不足焉(5),有不信焉(6)。


悠兮其貴言(7),功成事遂(8),


百姓皆謂「我自然」(9)。



註釋

(1) 太上,即最上,至上。
(2) 不知有之,指百姓不知道有「太上」的存在。
(3) 親,即親近;譽,即稱譽。
(4) 侮,即蔑視。
(5) 信,即誠信。
(6) 不信,不信賴。
(7) 悠兮,即悠閒貌。貴言,即珍重言論,不輕易發號施令。
(8) 遂,即完成、達到。
(9) 自然,即本來就是如此。



白話語譯


        至高至上的統治者,人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一等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讚美他。再次一等的統治者,人們畏懼他。更再次一等的統治者,人們蔑視他。統治者誠信不足,人們就會對他不信任。最好的統治者表現悠閒,珍重言論,不輕易下達命令。事情得到完成後,人們都說:「我們本來就是如此。」




Chapter 17



The highest rulers, 

people do not know their presence.

The next, people love them and praise them.

The next, people fear them.

The next, people disdain them.

If the rulers are lacking integrity, 

people will not trust them.

Leisurely, the highest rulers value their words.

When their task accomplished, 

people all say, “We did it naturally.”





賞析與點評



       這一章《道德經》論說統治者有不同的層次,老子認為最高、最優秀的統治者,人們不知道他的存在,因為他順乎自然,人們認為是自然所致,人們自自然然就是這樣。自然是最好,統治者貴言,不輕易強加命令在別人身上,讓人們按自然本性生活作事,這是最高明的統治。

       古往今來,在中國歷史上真的依從《道德經》思想治國者,就只有西漢初年與唐代初年,道家的思想受到國家的推崇,也因受惠於道家思想而出現「文景之治」與「開元盛世」。「文景」是西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2-157年)與景帝劉啟(公元前188至141年)的並稱。兩帝相繼,皆提倡老子之學,以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治理天下,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社會安定富裕,史稱「文景之治」。「開元」(公元後713至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唐代奉老子為始祖,唐玄宗崇奉道教的清靜無為主義,身體力行,將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推向最高峰。盛唐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最為繁盛的黃金時代,史稱「開元盛世」。除此兩段歷史外,中國歷代歷朝都沒有把道家思想作為治國之道,這是中國人的損失與遺憾,老子批評治國者有如強盜,這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爽。

       老子說次一級的統治者,就像今日民主社會裡最理想的統治者,也是中國儒家思想最理想的統治者,他們關心百姓疾苦,親近百姓,盡力幫助百姓解困,故得到百姓的愛戴和稱讚,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新加坡以故總統李光耀,盡管他不是講民主,但他在任期間切切實實改善新加坡人民的生活,切切實實令人民可以安居樂業,他的離世令整個新加坡傷痛,人民稱譽他,紀念他,是近代歷史上少有的統治者。

        老子說再其次的統治者,人們只會畏懼他,這就是極權統治,但這統治者還是有點本事,去操控百姓或改善社會,這就像中國法家著重依法治國,當然這個法應該是合理的法。當這個依法治國的本事也沒有的時候,人們只會藐視這些統治者,由懼怕到藐視,這是因為統治者沒有誠信,沒有品格,即失道失德。在古今中外歷史上的統治者,最劣等的統治者其實是佔大多數。

        再從宗教哲學的角度去看此章,歷史上再好再順乎自然的統治者,百姓沒有可能不知道他們的存在,這個世界真正的統治者是創造天地宇宙獨一的主宰,伊斯蘭信仰稱為安拉(Allah),即造物主(獨一的神),印度信仰稱為梵(Brahman),中國文化稱為天道或老天,這個真正的統治者孕育萬物,持護萬物,但絕大部分人都不會知道祂的存在,萬物都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滅,百姓皆謂「我自然」。但其實在這自生自滅的過程中,背後都有一個永恆的秩序,使宇宙萬物和諧而穩定,這個才是真正的太上,人們不知有之。修道的人,也不容易領悟這「太上」,否則不用「修」。《道德經》所指的層次,可以十分高,直指太上,只是人們如何去理解,這正是經典的魅力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