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五章
天地不仁(1),以萬物為芻狗(2);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3)乎!
虛而不屈(4),動而愈出(5)。
多言數窮(6),不如守中(7)。
註釋
(1) 不仁:指無私情,無所偏愛。
(2) 芻狗,指草紮成的狗,古代祭祀時所用,用畢即拋棄。
(3) 橐籥,粵語讀音託(tok3)若(joek6),古代冶煉時用以鼓風吹火的器具,類似後世的風箱。橐為箱的外殼,籥為箱內送風的管。
(4) 屈,即竭、盡。
(5) 愈出:指生生不已。
(6) 言,指說話和政教法令;多言也可指太多說話或政令繁多。數,通「速」,指加快。
(7) 中,通「沖」,虛、空之意。守中,即「守沖」,指守持虛靜。
白話語譯
天地沒有私情,無所偏愛,把萬物看成草紮的狗,用畢即棄。聖人沒有私情,無所偏愛,也把百姓看成草紮的狗,用畢即棄。天地之間,正好像一個風箱啊!虛空而沒有窮盡,發動起來就生生不息。說話太多會加速敗亡,不如持守虛靜。
Chapter Five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are ruthless.
They regard all creatures as straw dogs.
The sages are ruthless.
They regard people as straw dogs.
The space between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Is not like a bellow?
Empty, and yet never exhausted.
The more it moves, the more air will come out.
Too many words hasten failure.
Better hold fast to the emptiness.
賞析與點評
印度宗教文化認為愛欲是生而為人的其中一個重要渴求,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愛,但一般人所渴求的愛,在梵文稱為Mamata,是一種有偏好與親疏有別的愛,這愛可以包涵夫婦、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朋友、師長、鄰里等等與自己生命有重要關係所展現的愛。但印度的修行者所要達到的愛,是一種無親疏執取的愛,此愛能慈悲眾生,但卻沒有任何渴求,是一種平等無分別心的愛,梵文稱為Samata,Sama即平等、平靜的意思,就好像太陽的溫暖照遍大地,使萬物得到生機,太陽的光明不會去選取那些該照,那些不該照。太陽從東方升起,遍地就會有光。太陽落下,遍地就會黑暗。這裡《道德經》所說的「天地不仁」,就是這個意思。這個「仁」就是一種與別人建立不同關係的愛,是Mamata,而不是Samata。
天地則不是這樣,故天地不仁,即天地對萬物沒有私情私欲,無所偏愛。聖人與天地合一,他的言行也無私情,無私欲,無所偏愛。只有無私的行為,才能公平地對待眾生。如何達到無私情、無所偏愛?就是如天地般「以萬物為芻狗」。物質世界有生必有滅,物質不是永恆常存,每個生命一開始就不斷演化至漸漸步向衰亡。故此萬物皆依從大自然規律,就好像一個草紮的狗,祭祀完畢就會棄掉,物質的衰亡代表生命的結束,誰也不能留得住。
聖人參透大自然與萬物的變化規律,故亦「以百姓為芻狗」,人的生命如萬物一樣,有生必有滅,故聖人重視的是人的精神涵養,因為精神就是「無」,不生不滅,身體就是「有」,有生必有滅。身體就是草紮的狗,祭祀完畢,達到生命的目的,就要棄掉,不能夠永久留下,因為萬物的更新會更加美好。聖人明白身體只是精神修養的工具,人們實踐了人生目標,實踐了人生價值,例如作為夫婦、父母、子女、社會各階層的職責與崗位後,並能達至精神涵養的提升,此精神涵養最高的境界就是佛教所指的涅槃(Nirvana),成為覺醒者(Buddha),或印度教所指的解脫(Moksha),即再沒有善業與惡業的捆綁,精神達到祥和安寧,或中國文化所指的與天道合一,即「天人合一」。人的精神與道常存,但人的身體絕不能與道常存,身體只是芻狗。
天地之間,像什麼呢?《道德經》在這裡說就像一個大風箱,即道就好像一個巨大的風箱,此風箱所發動的風就是生命氣息,梵文稱為Prana,或Chaitanya,或Paramachaitanya,即中國文化所指的「氣」。孟子說:「吾善養浩然之氣」,這「浩然之氣」就是此天地的生命氣息,是從「無」到「有」的最原始形態。道是虛空,沒有窮盡,故「虛而不屈」,道所發動的生命氣息,也沒有窮盡,故「動而愈出」。這個大風箱所發動的風,為何沒有窮盡?因為它靜,靜能守虛空,才能夠沒有窮盡,故此章最後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守中,就是守沖,就是守住大虛空,就是守道,就是在靜中生生不已。
印度聖人舍爾地賽爸爸(Shirdi Sai Baba, ?-1918)曾說:「從恩典掉下來的人,說話會滔滔不絕。」這正好是《道德經》所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多言就不能靜,能靜就能慎言。印度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 1869-1948)在他的自傳中說他從小就不擅詞令,即使長大後當律師也是這樣,說話不多,而且每次說話前都會先想清楚才說出來。他認為這是他生下來的優點,蓋慎言是有修養的表現。由於說話不多,且小心說話,故不會說三道四,失言而犯錯。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希瓦,梵文稱為Shiva,名字的意思代表吉祥、至善。希瓦原是印度原住民達羅毗荼人所崇拜的天神,他住在喜瑪拉雅山,專事瑜伽修行和冥想。Shiva的名字發音Shiv,就是任何民族的人,叫人寧靜時發出的輕聲,而希瓦神能帶給人寧靜、安祥,與無形相的上梵合一,即中國文化所謂與道合一,這是入靜時才能達到,這正是《道德經》說出的道理:「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也是中國道家崇尚虛靜的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