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道德經》第十八章

《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1),有大偽;


六親不和(2),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註釋

(1) 智慧,即巧智,賣弄聰明才智。
(2) 六親是指父、子、兄、弟、夫、婦。



白話語譯


    大道廢棄了,才要提倡仁義。巧智出現了,才會產生偽詐。父、子、兄、弟、夫、婦之間出現不和與糾紛,才需要彰顯孝與慈的美德。國家政治昏亂了,才會有所謂忠臣的出現。




Chapter 18



When the Great Truth (Tao) falls into disuse,

There are benevolence and rectitude;

When cleverness emerges,

There is great hypocrisy;

When the six relations* are discordant,

There are filial piety and kind affection;

When the country is in chaos,

There are loyal ministers.

*Six relations: father, son, elder brother, younger brother, husband, wife.





賞析與點評



    此章《道德經》老子認為所謂仁義、智慧、孝慈和忠臣,皆因為大道被廢棄了才會出現。若大道在每個人之內,人們就能夠和諧生活,因為一切都順乎自然,順乎每個人純潔的本性,這本性就是道。道能孕育萬物,持護萬物,人與人之間互不侵害,也不會互相競爭,故不用提倡仁義,也沒有需要賣弄聰明,或講求智慧。

    愚昧才需要有智慧,愚昧也可以是虛偽,賣弄聰明,去計算別人,防範別人。若一個人返回自己純潔的本性,就再沒有愚昧,那就不需要巧智心機,或用智慧去破除愚昧。當然愚昧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被人欺壓,只是願捱,沒有想過任何方法處理,糊裡糊塗過一世。另一種愚昧就是用盡技倆去陷害別人,傷害別人,為求利益或沒有任何原因。道使人脫離愚昧,返回未受污染的本性。

    沒有道,人不是按自己純潔的本性去生活,人倫關係就會出現不和,故人們提倡父慈子孝,中國所謂二十四孝故事,就是要教化人們孝順父母。國家政治昏亂正因為人們的私慾與歪斜,不顧國家百姓的福祉,充斥弄權謀私的奸臣,人們才渴望有忠臣的出現,以匡扶正道。老子認為仁義、孝慈和忠臣都不是治國治世的根本之道,因為一時一地的道義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根治的方法就是每個人返回自己純潔的本性,讓大道運行,眾生萬物自然和諧,不用互相對抗及防範。

    大道運行的社會可以是怎麼樣的社會?比《道德經》後出的《列子》[註1]〈黃帝篇〉有這樣的描述:

「黃帝白天睡覺時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在華胥國漫遊。華胥國在弇州的西面,台州的北面,不知道距離中國有幾千萬里遠;並非依憑舟車或行路可以達到,只能是神魂的飄遊罷了。那個國家沒有君主官長,一切聽憑自然發展罷了。那個國家的百姓沒有嗜好欲望,一切聽憑自然發展罷了。他們不知道迷戀生存,不知道厭惡死亡,所以沒有夭折和短命的人;他們不知道偏愛自身,不知道疏遠外物,所以沒有喜愛和憎恨;他們不知道背叛違逆,不知道趨附順從,所以沒有利益和禍害;一切都不去貪戀顧惜,一切都不去畏懼忌諱。投進水中不會淹沒,踏進火裡不會燒傷。刀砍鞭打不會傷痛,指甲搔爬不會酸癢。飛騰空中猶如腳踏實地,睡在虛無裡好像躺在床上。雲霧不能遮掩他們的視線,雷霆不能擾亂他們的聽力。美麗與醜惡不能迷惑他們的心志,高山深谷不能絆住他們的腳步,都是精神在運行而已。」

    以上的描述雖然有點神話化,但人們沒有嗜好和欲望,沒有喜好和憎恨,這正是返回自己純潔的本性才可以做到。



註1:今本《列子》出於魏晉。列子確有其人,名御寇,戰國鄭人,位於老子和莊子之間,故多為《莊子》所稱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