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

《道德經》第十二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1),

五音令人耳聾(2),

五味令人口爽(3),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4),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5)。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6),故去彼取此(7)。




註釋

(1) 五色,指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
(2) 五音,指中樂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這裡泛指音樂。
(3) 五味,指甜、酸、苦、辣、鹹,泛指美味。爽,傷敗;口爽,指口味敗壞。
(4) 馳騁,粵音持(ci4)請(cing2),指騎馬縱橫奔走;畋獵,打獵;畋,粵音田(tin4)。
(5) 行妨,即行為不軌,品行敗壞,指偷竊搶劫。妨,即害、傷。
(6) 是以,即因此。為腹,只求安飽;不為目,不求別的享受。句中舉「目」概括耳口心身,指縱情聲色的生活。
(7) 彼,指為目;此,指為腹。



白話語譯

繽紛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繁雜聲樂使人聽覺受損,美味食物使人舌頭敗壞,騎馬打獵使人心性發狂,稀有難得的貨財使人行為不軌,品格敗壞。因此,聖人只求安飽而不追求聲色娛樂,摒棄物慾,只保持安足的生活。




Chapter 12


The five colours make one’s eyes blind;

The five sounds make one’s ears deaf;

The five tastes injure one’s mouth;

Riding and hunting make one wild in the heart.

Goods hard to obtain make one behave wrongly.

Hence the sages are for the belly,

 not for the eyes.

They discard sensual pleasures and live simple.





賞析與點評


        物欲障礙精神修煉,一個沉醉物質生活的人,只會想到如何享受生活,追求感觀享樂,他所看到的真實就只有物質世界,卻看不見「道」。道就像一個大虛空,沒有物質形相。精神修煉就是與道合一同在,故《道德經》第10章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精神要常常向內才能與道合一同在,因為道就在心中,但這個心要常清淨才能夠感悟,故要「滌除玄鑒」。而第12章正指出心神趨向外馳,即重視外在的物質享受:眼睛喜歡色彩繽紛的東西;耳朵喜歡聽繁雜的音樂;舌頭要吃最美味的食物;騎馬打獵,即今日現代人的種種娛樂;並且擁有貴重的貨財──這樣就會令人變盲、變聾、舌頭變壞,心性發狂,而且行為不軌。

       物質愈多愈豐盛,很容易使人忘記向內追求,內在的心靈才是真正安息之處,但這個心若被蒙蔽,就不能成為人們精神的安息所在,故此聖人是「為腹不為目」。他們重視內在的精神修煉,有飽滿的精神,不會縱情物質與感觀享樂,以達到滿足快慰,內心的清淨就是最大的快樂。他們只要有安飽的生活便足夠,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內心與道同在,而不是物質世界的感觀刺激。聖人不追求這些刺激,刺激愈大,心神就難以清淨,故聖人「去彼取此」,去除物質生活享受,只取安足的生活,即肚腹得到溫飽便足夠,剩下來的時間就是向內追求精神與道的合一同在。

        古往今來,不同文化地域,不同宗教信仰,所有受傳頌的聖人都不會追求物慾享受,他們有飽滿的精神,能夠教化世人,感動世人,提升人們內在的精神修養。整部《道德經》反覆多次說明人要去除物欲,人愈複雜,愈機巧,就變得愈詭詐,這樣與道就離得愈遠。一個發狂的心,如何清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