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

《道德經》第十章

《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1),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2),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3),能無疵乎(4)?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5),能為雌乎(6)?

明白四達(7),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為玄德。(8)]



註釋

(1) 載,發語詞,相當於「夫」。營魄,即魂魄;抱一,即守道,「一」指「道」,可參看22章、39章。
(2) 專氣,指專注元氣、精神;柔,指如水的柔弱、嬰兒的柔弱。
(3) 滌,粵音敵(dik6),滌除,指洗濯、清除。玄鑒,即明鏡,借喻幽深明澈的心靈,即心靈明澈如鏡。
(4) 疵,指疵病、毛病。
(5) 天門,指人的耳目口鼻等感覺器官,高亨《老子正詁》:「耳為聲之門,目為色之門,口為飲食言語之門,鼻為臭之門,而皆天所賦予,故謂之天門。」開闔,指開啟與關閉、運動與靜止。
(6) 雌,指柔順安靜。
(7) 達,通曉事理。
(8) 「生之畜之」以下五句,又見於第51章而文字略有不同,馬敘倫《老子校詁》認為自「生之畜之」以下與上文義不相應,認為是第51章錯簡,其說可從。註釋見第51章。






通行本原文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白話語譯

    精神貫注,專意於道,能夠做到與道不分離嗎?聚集元氣,達至柔順,能好像嬰兒的狀態一樣嗎?洗滌心靈,使之明澈如鏡,能夠沒有一點瑕疵嗎?愛護民眾,治理國家,能夠做到順乎自然嗎?身體感官的運作與靜止,能夠保持柔順安靜嗎?通曉四方事理,能夠做到不賣弄聰明才智嗎?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不把萬物據為己有,不自恃為大,對萬物毫不宰制,這就是最玄妙的德行。





General Version:

Chapter 10



To hold the soul for embracing Oneness,

Can you be steadfast without straying?

To concentrate your breath,

Can you be as supple as an infant?

Can you polish your heart as a bright mirror without blemish?

Can you love people and rule the country with action-less action?

Can you keep your sense organs to open or shut with the gentle principle?

When your discernment penetrates the four quarters,

Are you capable of not showing off any cleverness?

Giving all creatures life, 

rearing them,

benefiting them, 

stewarding them, 

yet claiming no possession and authority of them, 

such is called the Mysterious Virtue.






經註評修改後的文字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白話語譯

    精神貫注,專意於道,能夠做到與道不分離嗎?聚集元氣,達至柔順,能好像嬰兒的狀態一樣嗎?洗滌心靈,使之明澈如鏡,能夠沒有一點瑕疵嗎?愛護民眾,治理國家,能夠做到順乎自然嗎?身體感官的運作與靜止,能夠保持柔順安靜嗎?通曉四方事理,能夠做到不賣弄聰明才智嗎?





Revised Version:

Chapter 10



To hold the soul for embracing Oneness,

Can you be steadfast without straying?

To concentrate your breath,

Can you be as supple as an infant?

Can you polish your heart as a bright mirror without blemish?

Can you love people and rule the country with action-less action?

Can you keep your sense organs to open or shut with the gentle principle?

When your discernment penetrates the four quarters,

Are you capable of not showing off any cleverness?





賞析與點評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這是指人的精神常常都守著「道」,而沒有分離。道就是一,這一就是宇宙的真理,真理只有一,放諸四海也是只有一。人的意識常常守著真理,無時無刻不會把真理忘掉,這是所有宗教信仰精神完滿的境界,即中國人所指的「天人合一」,印度吠檀多哲學所指的「梵我合一」,耶穌在《約翰福音》所說「我與父原為一」(10:30)。這是人與道的精神合一的境界,那些與道合一而不分離的人都是聖人,即印度文化所指修行完滿的人,他們就是光,可以光照世界。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人的身體與精神互相連結,身體的氣場能反映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即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能影響身體的氣場,故中國文化所說要養氣。孟子說:「吾善養浩然之氣。」孟子認為一個人能夠有正直善良的品格,他所散發出來的就是「浩然之氣」。《道德經》在此處說出這股氣質是否能像嬰兒般柔順,嬰兒一出生柔弱而滿有生命氣息,精神能與道合一同在的人也應具有此生命氣息,絕對不會精神萎靡,身體出現諸多病痛,當然人的身體是會衰老,不可能青春常駐,但氣息仍可以是柔順,表現出祥和的氣質,這是與道同在的人的表徵。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人的心靈就如一面玄妙的鏡子,心靈污穢,被私欲、物欲與邪惡的念頭所蒙蔽,就沒有光,看不見真理。印度的經典指出,邪惡的意思就是指傷害,這傷害可以包括自己、別人和四周環境。心靈污穢的人難以脫離邪惡,外在行為的約束只是治標不治本。與道同在的人,他的心靈已被洗滌得十分清淨,再沒有任何瘕疵。佛教禪宗所說的菩提自性,就是指人們的心靈,這心靈若是清淨,自然就有般若智慧。佛性就是自性,本在人的心中,只是不同人迷悟有不同,有些人能表現出內在的佛性,有些人卻沒有表現出來,這就在乎人的心靈。在佛教禪宗六祖惠能的《壇經》中,惠能有一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偈是針對神秀上座(即教授師)的偈而寫成,神秀上座的偈是這樣: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上座的偈就是《道德經》這裡所說:「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明鏡就是玄鑒,神秀上座肯定有受《道德經》的啟發。而在一些更古舊的《壇經》版本中,惠能所回應的偈是以下四句: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有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


        佛性、明鏡都是指人們的心靈,這心靈本來清淨,本來就是沒有塵埃,沒有瘕疵。故「滌除玄鑒,能無疵乎?」就是指把心靈洗滌,返回原先沒有瘕疵的狀態。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道德經》不但寫給平民百姓看,也是寫給統治者看,故常常有提到如何治理百姓與國家的章句。這裡說愛民治國,要做到「無為」。「無為」不是指什麼都不做,而是指做合適的事,使人們有空間自然發展,而不會違反人的自然本質。「無為」就是沒有私欲的作為,沒有私欲就不會偏執,若所做的事都是為了百姓,並且給予百姓自由發展的空間,這樣才是真正的無為。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是指人的眼耳口鼻身體等感觀系統,其開其闔,即眼、耳、鼻、舌、身對外界事物的感應,能夠做到柔順的境界。雌就是指柔順,即常常受到控制,不會像脫疆的野馬,不受控制,受到外物刺激就任由馳騁。沒有身心鍛鍊的人,其身體的感觀就很容易常常不受控制,遇到快樂的事情就快樂忘形,遇到憤怒或哀傷的事情,就不能把憤怒或哀傷適時制止,任由自己去傷害自己或別人,這種不受控制的狀態,就不是柔順的狀態。柔順的狀態能聽命於內在純潔心靈的指示,即我們原本清淨的自性或佛性的控制,這就是《道德經》在這裡的意思。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明白四達」,即明白四周的一切,通曉事理;「無知」是指不顯露,不自恃聰明才智。世俗人認為聰明才智十分重要,人可以利用聰明才智做到很多事情,但聰明才智並不是般若智慧,聰明才智也要受內在純潔的自性所控制,因為聰明才智也可以引領人們做敗壞的事情,故《道德經》最害怕統治者遇到擁有聰明才智的壞人,這些人最難以管治。《道德經》認為一個沒有聰明才智的平常人,比一個擁有聰明才智的壞人更容易與道同在,聰明才智是一種障礙,使人以為自己比別人優勝,或要求與別人同樣優勝。誰不知這種求優勝的心態與道背道而馳,道是自謙自卑,不求優越,不求勝利,與道同在的人把自己擴充至整個天地宇宙般,整個天地宇宙就是自謙自卑,不求優越,故此才能夠孕育萬物。


      接下來的句子正好說明這種玄妙的德行:「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似乎把這些句子放在這裡也有其道理,不是一些註評家所說放在這裡與上文意思沒有關連。「道」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不把萬物據為己有,不自恃為大,對萬物毫不宰制,這種天地宇宙的玄妙德行,正是人們要達到的柔順、無疵、無為、無知的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