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漫談世界各宗教》第一冊 第二章(3)︰基督教會發展

 

會發展

 

根據《新約聖經》〈使徒行傳〉記載,耶穌(爾薩)被認定為釘死後復活,相信耶穌(爾薩)的人聚集在耶路撒冷城,實行財產共有的集體生活,這是教會的雛型。外界視他們是一種秘密的宗教組織,猶太教權威視耶穌(爾薩)為外道,教會是離經叛道的異端,常常向羅馬當局控告他們。羅馬當局認為當時的基督教會只是猶太教的分支,起初並沒有迫害教會,當時迫害教會最落力者就是猶太教掌權人包括保羅(Paul)。司提反(Stephen)就是第一個被猶太人所殺害的信徒。直到尼羅皇帝(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西元54-68)在位時,教會的人數已增長到不可忽視的程度,從西元60年代中期羅馬帝國正式大規模全國迫害教會信眾。雖然如此,社會各階層愈來愈多人加入教會,在教會內實行平等互愛,即使是奴隸出身,加入教會便可以與其他信眾一樣成為兄弟姊妹,互相支持。我們可以看到教會人數不斷增長,其原因是教會打破了當時的奴隸階級制度,平等友愛是教會成功發展的原因。在教會最早期,耶路撒冷的主教是耶穌(爾薩)的親屬雅各(James)。保羅和彼得則在羅馬向外邦人傳教,此所以為什麼日後羅馬天主教的成立,其信仰是羅馬的信仰,有別於當時其他地方的基督徒信仰。

 

教會在西元23世紀曾遭遇多次可怕的大迫害,許多主教和信徒被火刑燒死,在競技場中被野獸吃掉,但教會依然茁壯,直到羅馬皇帝相信基督,並於西元313年頒布米蘭敕令,羅馬帝國才停止對基督徒的迫害。隨著基督教得到羅馬政府的支持而成立,教會開始將耶穌(爾薩)復活的一天定為復活節,又定每年1225日為耶穌(爾薩)的生日,即聖誕節。事實上,耶穌(爾薩)的出生日期由於年代久遠已無法考證,只能將羅馬的阿波羅神的生日定為耶穌(爾薩)誕生日。

 

〈天主與東正

 

西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自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爾曼人所滅,不少日爾曼人的部族,例如法蘭克人,開始皈依基督教。由於日爾曼人的文化水準比羅馬人低,甚至連自己的文字也沒有,於是教會便成為中世紀時期西歐唯一的學術權威。此時只有教士和修士才能讀書識字,所有學者都是教會人士,教會的《聖經》由羅馬語拉丁文寫成,平民百姓沒有機會接觸《聖經》,教士的說話代表一切,西歐開始進入基督教盛行時期。

 

天主教是由羅馬帝國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派,到西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自此東西方教會的分歧愈來愈大。東西兩部分在社會、政治、言語和文化傳統各方面的差異,促成了基督教說拉丁語的西部派別和說希臘語的東部派別之間的分化。西部的羅馬教會自認為是耶穌(爾薩)門徒彼得的繼承者,堅持其在各宗主教區擁有首席地位。東部的君士坦丁堡教會則在東羅馬皇帝支持下與羅馬教庭爭奪勢力範圍,再加上東西教會在教義方面的分歧,終於在西元1054年互相開除教籍,正式分裂為西羅馬帝國的天主教和東羅馬帝國的東正教。

 

天主教以羅馬教庭為中心,教導權在於教宗和大公會議,其教首是羅馬的教皇,即今日的教宗。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教會最高權力屬於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俄羅斯東正教的教首則是莫斯科的東正教最高主教。除此之外,還存在一些獨立的東正教派別,例如希臘、亞美尼亞和塞爾維亞的東正教分支。

 

〈羅馬天主腐敗〉

 

羅馬天主教在西歐的勢力非常龐大,西歐諸國皇權都在教皇之下,整個西歐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聽命於教庭。沒有人知道甚麼是耶穌(爾薩)的教導,教皇就是上帝。他們只知道要向教庭俯首稱臣,把國家的巨大財富年年進貢,教庭亦變得愈來愈醜惡黑暗。首先,沒有人可以用理智與良知去認識宇宙獨一主宰,明白真理,因為教會所擁有的真理非常薄弱,僅在於一部經無數次篡改的《聖經》,而且只有教會才有權解釋這部《聖經》。當時用拉丁文寫成的《聖經》甚至無人問津,教庭索性自把自為,教會行事不用根據《聖經》,甚至很多是違背《聖經》的教導。不但違背《聖經》,更違背了人類的良知與天理。


當時羅馬天主教就如魔鬼,教皇就是最大的惡魔,其餘的各級主教就是魔鬼的成員。這個宗教一方面壓制人類的思想,設立極殘酷的宗教裁判所,以死刑或酷刑去壓制他們認為不妥當的人。這包括在宗教信仰上與僵硬化的教義規定有別的人,還包括在學術上堅持客觀理性的知識份子。眾所周知,天文學家加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因支持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1543年出版的《天體運行論》,提出地球是圓而不是方,地球圍繞太陽運行而不是太陽圍繞地球運行,在當時是犯忌,被宗教法庭判為「有強烈異端嫌疑」,因而終身軟禁,並禁止他的著作出版,晚年被教庭折磨了不少。另一方面,教庭也設下諸多規條限制,控制人們各方面的生活,教庭聚歛搜刮民脂民膏的名目愈來愈利害,今日天主教有很多聖像、聖物、聖日、聖祭、朝聖與赦罪,在當年全是刮財的技倆。


《聖經》記載耶穌(爾薩)很多時都委屈自己去服侍世人,更為門徒洗腳,但羅馬天主教教皇卻要別人吻他的腳,以表示自己的尊貴。在印度自古以來,人們都是用手觸摸年長者或精神導師的腳,以表示對他們的尊敬。印度是一個階級尊卑十分明顯的社會,也不用吻腳這做法。

 

〈基督新教產

 

當時,教皇、不少主教及神職人員,他們的私德十分敗壞,教皇的生活窮奢極侈不在話下,他們所謂的獨身規條只是不允許他們結婚,他們可以有女傭,而女傭就是他們的妓女,他們與女傭所生的子女就是在社會上難以界定的產物。這在16世紀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的著作《路德三檄文和宗教改革》(Three Treatises)[3]中,詳細指出教庭種種惡行,神職人員可否結婚和生兒育女,也有詳細探討。他認為不少神職人員在實際行動上已做出生兒育女的事,只是教庭不允許他們結婚,不讓那些女傭享有正當的名分,使她們一生受到羞恥,教庭的做法是更大的不義,教會非改革不可。他原先只是希望指出教庭種種不是,沒有想到要推翻教會。在他這部著作中,有一封信是寫給教皇的,在信中他對教皇仍十分尊重,只希望教皇能認真思考教庭種種問題,不能讓問題長此下去,後來他知道自己已被天主教開除教籍,於是他對教庭的批評就更加不留情了。

 

3:有關當時羅馬天主教的種種不是,馬丁路德在他的著作中有詳細說明,見《路德三檄文和宗教改革》(Three Treatises) 馬丁路德著,李勇譯,謝文鬱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後世對馬丁路德的評價相當高,認為他是理性主義的代表,揭開現代社會的序幕,因為以往舊社會違背了人類的理性思維。他原先是教會修士,對當時拉丁文《聖經》十分熟悉,他主要是引用《聖經》來反對教庭的惡行。他有這個醒覺去直指其非,可見他十分有理性。在今日現代人看來,馬丁路德當時的想法是簡單不過的事情,教庭的惡行實在太明顯,對社會的禍害十分深遠。當時反對馬丁路德的人大有人在,這包括教庭內高級神職人員和大學教授。馬丁路德十分幸運,因為在他之前也有零星反對教庭者,都是把良知看得比教條更重要,但都被處決。真的是時勢造英雄,馬丁路德成功得到當時貴族的支持,他們均認為德意志民族不能夠再受教庭愚弄。西元1517年,原本是天主教奧斯丁會的馬丁路德神父另立門戶,與天主教分離,成立新教。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先在德國開始,隨後在瑞士、荷蘭、北歐和英國等地也出現教派改革運動,他們建立了新教和英國的聖公會,脫離了羅馬天主教,今日我們中國人所指的基督教基本上是指這個時期開始的新教。

 

馬丁路德是最先把拉丁文《聖經》翻譯成德語,讓所有德國人均可以閱讀《聖經》,而不是教庭的專利。新教即今日所指的基督教,把《聖經》的解釋權交還給每個信眾,再沒有單一的權威去決定誰是誰非。今日的基督新教有很多不同宗派,他們的教義信仰略有差別。

 

〈基督信仰差異

 

當年馬丁路德以《聖經》來批評天主教,把天主教所有在《聖經》以外的教義信仰一概不接受,例如:基督新教不相信有煉獄,把天堂、地獄簡單化處理︰相信耶穌(爾薩)的人會因為耶穌(爾薩)的救恩上天堂,反之則落地獄。天主教則認為那些未能上天堂又不致於落地獄的人,死後會到煉獄受苦,直到苦難受夠,便可以上天堂,故天主教徒會為在煉獄中受苦的亡魂祈禱。又例如基督新教不相信耶穌(爾薩)母親瑪利亞的神聖,認為她是普通女子,不應該受世人崇拜。基督新教也不接受聖母無原罪,以及聖母升天,因為《聖經》中沒有記載,而天主教則深信不疑,因為在《聖經》以外有其他經典記載。

 

瑪利亞的母親是聖安娜,即耶穌(爾薩)的祖母,在中古時期同樣受到崇拜。據說馬丁路德未加入奧斯丁會做修士前,曾在途中遇到雷擊,他大叫「聖安娜」求救,即耶穌(爾薩)的祖母,聖安娜是當時德國的守護聖人。馬丁路德那次沒有被雷劈中,之後便決定將一生奉獻給教會,到奧斯丁會做修士。天主教有很多聖人,信徒可以透過敬拜這些聖人作為與天主溝通的媒介,賜福給他們。瑪利亞和耶穌(爾薩)是最大的中介,其次就是歷代天主教所封的聖人。

 

我們可看到天主教在這方面的信仰和其他供奉諸神的信仰十分接近。例如中國道教和大乘佛教有很多菩薩神明供信眾參拜,菩薩神明類似天主教的諸聖。基督新教沒有聖人,只有「耶穌基督」。基督新教是一個極之簡單化的宗教,信仰根據只有《聖經》,而且基督新教的《舊約聖經》書卷數目比天主教和東正教都要少。基督新教依據猶太教的傳統,把現在7卷未被猶太教所承認,但被天主教和東正教所承認的舊約經書, 一概稱為次經,不收錄在《舊約聖經》中。現時天主教《舊約聖經》有46卷,東正教有50卷,基督新教只有39卷。我們可看到天主教在教義上的包容性比基督新教大,東正教比天主教就更大。

 

所謂教義信仰很多都是歷史產物,可以與真理沒有什麼關係。天主教把歷史遺留下來的錯誤繼續保存至今,例如天主教教宗是否真的是教會之首?耶穌(爾薩)曾說為首者要做眾人的僕人,而不是高高在上。天主教的獨身制度製造不少社會問題,令神蹟人員思想行為偏差,性侵犯信徒,包括兒童和修女。獨身制度並沒有任何《聖經》根據,在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真主說祂從來沒有定下獨身制度,獨身制度是人們自定的制度,但他們卻不能遵守︰

 

「……他們自創出家制──我未曾以出家為他們的定制──他們創設此制,以求真主的喜悅;但他們未曾切實地遵守它,故我把報酬賞賜他們中的信道者。他們中有許多是悖逆的。」(5727)

 

一個人的靈性水平若未能達到無欲無求,強行獨身,必然會造成思想與行為的偏差,害己害人。故此基督新教容許牧師結婚,這是面對現實的做法。馬丁路德也娶了一個修女為妻,他是一個言行合一的人。基督新教把天主教的一些錯誤糾正過來,但問題是基督新教變得簡單化、幼稚化和絕對化,他們僅有一部最精簡的《聖經》,但這部《聖經》是否真的是神所默示?當中是否全是真理?若客觀認識《聖經》的由來,應該知道這是一部歷史產物,當中有很多殘缺及錯誤,據學者指出,其數目以數十萬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