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漫談世界各宗教》第一冊 第一章(3)︰古波斯祆教發展與衰落

 

發展與衰落

 

原始時代的古波斯祆教可說是理想狀態,但歷史發展下去,原本推崇一神信仰的宗教,漸漸出現了數目愈來愈多的神靈。在古波斯祆教經典《阿維斯塔》中,最原始的詩歌頌讚是信奉至善主宰和推崇善思、善言和善行三大原則,但後期撰寫的詩歌所頌讚的大小神靈數目愈來愈多,所發展出來的神明體系以及有關崇拜也愈來愈龐大、複雜,容易走向儀式主義,發展巫術和咒語,與原本重視道德涵養背道而馳。

 

宗教儀式和規條愈來愈繁複,例如有關潔淨的禁忌,教徒不能沾染污穢東西,接觸不潔淨的東西如同犯罪一樣,必須受到法律制裁。又例如玷污死物,均屬重罪,必須處死。一般罪過鞭打3下,須連續鞭打57年,非常苛刻!屍體屬不潔淨,因此與瀕死之人接觸,或專門負責處理屍體的搬運工,都屬於極度不潔。他們需要在一條黃狗或白狗的注視下用水、砂和牛屎等物品遍體沐浴,以此滌除心身污穢和驅除惡靈。還有最繁複的潔淨禮,稱為「九夜之濯」,此禮的舉行通常在荒僻無人之處,或劃一個圓圈,或砌一道圓牆,其內掘9個坑或鋪上石塊。不潔之人在狗的注視下,蹲踞其間,用祭司在溝外以九節竹杖遞給他的牛屎、沙和水,洗淨全身。之後換上乾淨的衣服,繫上腰帶,到一個僻靜的地方,獨居99夜,虔誠祈禱。如此種種儀式和規條,加上對眾多神靈的崇拜,古波斯祆教從原初重視真理與道德的信仰,逐漸走向諸神崇拜和形式主義,也漸漸走上衰亡之路。

 

西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公元前356-323)憑著個人的野心和勇氣,為馬其頓帝國不斷征戰,在短短13年間吞併了西方世界大半領土,摧毀了當時最強盛的波斯帝國,深入人跡罕至的印度半島,長征兩萬里,帝國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被擁為馬其頓之王、希臘王、巴勒斯坦王、埃及王及亞洲王,成為從雅典到印度家喻戶曉的神話英雄。亞歷山大大帝佔領波斯後,除了摧毀城市,迫害百姓外,還把精美的波斯帝國宮殿夷為平地,對古波斯祆教大肆摧毀。他摧毀了波斯帝國祆教寺院,熄滅了許多曾經熊熊燃燒的聖火,甚至把古波斯祆教的所有文獻全部焚毀。

 

據記載,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公元前550-330)的《阿維斯塔》分為21卷,共815章。這部卷帙繁浩的古波斯祆教經典,遵照波斯維什塔斯普國王的御旨編定而成,後來用金汁將其抄寫在12000張牛皮革上,一式兩份。一份保存在拜火神廟圖書館,另一份保存在帝王圖書館,後者連同雄偉的波斯王宮付之一炬,另一份被運回希臘,亞歷山大下令將聖書中有關醫學、天文學和哲學等方面的內容翻譯成希臘文,然後將原文銷毀。亞歷山大被喻為十惡不赦的惡魔,所有古波斯祆教信徒都痛恨他的行為,痛罵他是「該詛咒的殺麻葛者」(麻葛是指古波斯祆教的祭司),把他視為宗教的惡魔阿赫里曼。西元前323年,年僅32歲的亞歷山大病逝,馬其頓世界大帝國的夢想就此結束。衰落的古波斯祆教也重新開始復甦,《阿維斯塔》在古波斯祆教祭司們的記憶之下重新撰寫修訂。不過,古波斯祆教的另一個厄運還在後頭。

 

          波斯帝國為了奪取叙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整個阿拉伯半島的控制權,與強大的羅馬帝國交戰數年。直到公元364年,羅馬人才與波斯人簽訂和平條約。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波斯王國的新敵人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王朝(Byzantine)。波斯人開始從拜占庭的邊境地區,包括叙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土耳其,持續不斷地猛攻,終於在公元619年,波斯帝國完全征服了整個埃及地區和高加索山脈。至公元626年,波斯人在對拜占庭首都的圍攻戰爭中,以慘敗告終,拜占庭人開始入侵波斯國領土。

        波斯王國與東羅馬帝國此一勝一敗的戰果,早在戰爭未發生之前,在真主降示給先知穆罕默德的《古蘭經》中已有預言︰

 

 

        「羅馬人已敗北,於最近的地方。他們既敗之後,將獲勝利,於數年之間。以前和以後,凡事歸真主主持。在那日,信道的人將要歡喜。」(31-4)

 

    公元628年,古波斯王國與東羅馬帝國已精疲力竭之際,他們雙方終於同意簽訂遲來已久的和平條約。此後,被戰爭極大削弱的波斯帝國被來自西方阿拉伯半島的穆斯林軍隊攻佔了。在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間,有一個巨大的半島,即阿拉伯半島。自古以來,半島上居住的遊牧民族,稱為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原本是一盤散沙的民族,各部族互相爭鬥劫掠。當時阿拉伯文學只有戰爭和愛情兩個題材,庸俗不堪。把阿拉伯各部族統一團結起來,奠定了帝國基礎,並把阿拉伯人從戰爭與愛情提升至宗教信仰的追求,徹底扭轉阿拉伯歷史命運的人,正是伊斯蘭教的興起者先知穆罕默德(Prophet Mohammad, 公元570-632)。先知穆罕默德生於公元570年,他40歲時開始受到真主安拉(Allah)的呼喚和指引,擁護者愈來愈多。公元7世紀初,先知穆罕默德成功統一各部族,通過戰爭、議和,不斷加強勢力,最終在麥加成功建立了神權統治。

 

        先知穆罕默德曾以真主使者名義派人傳信給波斯薩珊王朝國王霍斯勞(Khosrau),當時波斯國王在來使面前把信撕碎。先知穆罕默德知道後,說波斯王國就如此信一般成粹片[6]。時光流逝,先知穆罕默德離世以後,第二任先知代理人(即哈里發)歐麥爾.本.哈塔布(Omar ibn al-Khattab, 公元584-644)在任期間,於公元642年進攻古波斯帝國,在短短十年內至公元651年,穆斯林完全佔領了波斯帝國的領土,這個新的伊斯蘭國被稱為伊朗(Iran)

 

6︰此事記載在《聖訓集》(Hadith) (Bukhari VIII #7264);《聖訓集》(Hadith)有很多不同版本,記載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內容非常細微,包括生活各方面。Bukhari《聖訓集》是其中最可靠的版本。相比於古波斯帝王,東羅馬帝王對先知穆罕默德的來信卻非常尊敬,並且珍藏。他說只要這封信能夠保存下來,他的王國就能夠繼續存在。很多年以後,過了好幾代,有伊斯蘭來使想目睹先知穆罕默德的信,並且親吻,東羅馬帝王揭開用絲綢包裹的金製管子,內裡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信件,他只給來使看,不能親吻,因為此信已開始殘破,再親吻便加快信件的破裂。

參考自︰”Tasawwuf” (Purification), translated from Maulana Allah Yar Khan’s book: Dalael us-Suluk (The Proof of the Spiritual Path) Chapter 22, P 170

東羅馬帝國凱撒王尊崇先知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但沒有對基督教信仰作任何修正,在非洲的埃賽俄比亞國王是虔誠的基督徒,曾收留在麥加被迫害的穆斯林安全地居住在他的國土內,他聴到穆斯林念誦《古蘭經》就哭泣下來,臨終前歸信伊斯蘭信仰,但保持秘密,沒有向國民公開,生前也沒有修正任何基督教信仰。

 

治伊朗高原的薩珊波斯帝國在阿拉伯人的打擊下率先土崩瓦解,波斯王室逃亡海外。本土波斯人無法繼續信奉古波斯祆教,阿拉伯人想盡辦法使他們改信伊斯蘭教,例如改信伊斯蘭教居民享有稅收優惠,在沉重的賦稅壓力下,迫使古波斯祆教信徒放棄固有信仰,改信伊斯蘭教。經過若干世代,原住民已忘記甚麼是古波斯祆教,而原先的古波斯祆教世界已變成了清一色的伊斯蘭教世界。在此後的數百年間,不斷有新的侵略者出現,首先是塞爾柱人(Seljuks),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祖先,征服了伊朗全境。接踵而來的,是蒙古(Mongol)軍團,再後來是土庫曼人(Tukomans),聖典《阿維斯塔》也在此段時期被徹底毀掉。

 

現今大部分伊朗人再不認識古波斯祆教,流傳現今的古波斯祆教聖典《阿維斯塔》也只剩下極少部分的斷卷殘篇,現代伊朗學者讚嘆伊朗祖先曾有如此高度的宗教文明。據學者統計,全世界古波斯祆教徒約有15萬人,除了印度和伊朗之外,英國和北美等地也有一些信仰者。他們緊隨時代潮流,通過組織、集會和建立網站繼續承傳千年之久的善惡二元論思想。但這個宗教已不會外傳,而是以家族血統世代相傳的宗教。他們堅守先知瑣羅亞斯德的道德原則,以聖火作為崇拜善主的媒介及對象。

 

在香港,古波斯祆教徒屬極少數,他們都是從印度而來。當中很多是富有的商人,積極貢獻社會,香港一條街道「麼地道」(Mody Road)的命名,就是以已故古波斯祆教的富商(Sir Hormusjee Naorojee Mody)命名。他對香港社會作了極多捐贈,香港大學也有樹立他的銅像。在印度,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 1869-1948)曾說:

 

「雖然瑣羅亞斯德教徒數目十分微少,但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卻不能夠忽視。」

 

可見印度的古波斯祆教徒也是成功的商人,積極貢獻社會,但並不是為了傳教。古波斯祆教是一個末落的宗教,其信仰有很多可貴之處,值得世人認識、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