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1),則大威至(2)。


無狎其所居(3),無厭其所生(4)。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5)。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6),自愛不自貴(7)。


故去彼取此(8)。




註釋


(1) 威,指威壓、威懾。
(2) 威,指禍亂、禍患。
(3) 狎,通「狹」,粵音haap6,指壓迫、逼迫。
(4) 厭,同「壓」,指壓制、壓抑。
(5) 註家高亨說:「上『厭』字即上文『無厭其所生』之厭。下『厭』字乃第66章『天下樂推而不厭』之厭。言夫唯君不厭迫其民,是以民不厭惡其君也。」
(6) 見,同「現」,即表現。
(7) 本句意思是:但求自愛,而不自居高貴。註家蔣錫昌說:「『自愛』即清靜寡慾,『自貴』即有為多慾,此言聖人清靜寡慾,不有為多慾。」
(8) 彼,指自見、自貴。此,指自知、自愛。



白話語譯


    百姓不害怕統治者的威壓,那麼最大的禍患就會發生。不要壓迫百姓至無處安居,不要壓迫百姓至無法生存。只有不壓迫百姓,百姓才不會厭棄統治者。這就是為何聖人只會認識自己,而不是表現自己;愛惜自己,而不會自以為高貴;所以聖人捨棄自見、自貴,而保持自知、自愛。






Chapter 72



When people no longer fear oppression,
the great disaster will come.

Do not constrict people’s living space.

Do not oppress their livelihood.

If the ruler does not oppress people,
people will not reject the ruler.

Hence the sage knows himself 
but does not show off himself.

He loves himself but does not exalt himself.

He discards the way to show off and to exalt himself 
but takes the other to know and to love himself.






賞析與點評



    本章《道德經》談為政與修道。統治者需要有道,以道統治國家天下。若統治者失道失德,這將會是百姓的禍患,這禍患最後也會反過來回報給統治者,這正是佛教與印度教所指的因果業報。每個人所做的行為,其一言一行,是好是壞,是善是惡,最終都會回報給自己。

    本章《道德經》只是寥寥數字,卻是中國歷朝更替的寫照。統治者沒有道,欺壓百姓,搾取民脂民膏以自肥,百姓沒有安居之所,無以維生,在必死的情況下,最終百姓會把統治者倒下。這正是中國歷朝統治者愈猛烈地壓迫百姓,政令愈苛刻無道,其統治必不得長久,必定速亡。

    所以有道的統治就是不可使百姓沒有居住的地方,不可使百姓生活困難。居所與生活是最基本的需要,有道的統治就是必須要滿足百姓這最基本所需。這是在《道德經》多處重複的意思。反觀今日世界,這有道的統治──滿足人們居所與生活,不是不可能做到,但這有道的統治卻不多。統治者若沒有道,若這無道的統治走向極端,百姓被毀,統治者也會速亡。

    跟著老子由為政返回修道,有道的人就是聖人,只有聖人統治天下,百姓才能得到幸福。《道德經》多處篇章都是描述怎樣才是有道的聖人,本章也有說明:「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這是珍貴的道理,不是世俗人所能領略,也是《道德經》重複說明的道理。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把自己看到太高或太低,也千萬不要炫耀自己,表現自己與眾不同。做人可以有個性,不是處處慕求與別人相同,但這出於「自愛」而不是「自貴」。「自貴」是脫離道的禍根,眾生與道只是一體,這是真理。如果人們自以為比別人高貴,可以得到更多福利、資源和尊重,就如統治者覺得欺壓百姓,奪取百姓的資源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自己比百姓高貴,並且處處表現自己如何高尚,這就是失道失德。但我們的世界卻多處是這樣的統治者與人民,忽略百姓基本所需,卻處處好大喜功,損耗資源。

    「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這是做人處世與修道的警世良言。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1),上(2);

不知知(3),病(4)。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5)。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6)。






註釋


(1) 「知不知」此句註家有兩個解釋:一、知道卻不自以為知道;二、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
(2) 上,即最好。
(3) 不知知,有兩個解釋︰一、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二、不知道自己應該要知道的事情。
(4) 病,指毛病、缺點。
(5) 病病,意思是以病為病,把病當作病。
(6) 是以,即因此。不病,即沒有毛病。


白話語譯


    知道了卻不自以為是,也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這是最高尚;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也不知道自己應該要知道的事情,這就是弊病。聖人不犯這種弊病,是因為他以此為弊病。正因為以此為弊病,所以才不會犯上此毛病。





Chapter 71



One who knows what one did not know originally,
and also knows what one does not know is the highest.

He who forgets what he originally knew and 
What he does not know but thinks he knows is sick.

The sages are free from this sickness 
because they recognize this sickness as the sickness.

Only when one recognizes this sickness as the sickness,
one can be without sickness.







賞析與點評



    本章《道德經》老子談「知」與「不知」,中國古文可以十分濃縮,簡單幾個字可以蘊含豐富意思。「知不知」與「不知知」可以引伸不同意思:

    「知不知」此句註家有兩個解釋,一、知道卻不自以為知道;二、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前者解釋表示有道的人不會炫耀自己,表現自己,總是樸實無華,所以即使知道也不會刻意表現已經知道,不會自以為比別人高。第二個解釋其實與第一個解釋沒有衝突,只是有另一層次的表達,即有道的人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事情,這當然就是道,也是知道純樸自然比刻意外露受人注目更合乎道,總之他所知道的比別人多,也知道自己有什麼是不知道的,但沒有刻意表現自己,因為「道隱無名」(第41章),這就是高明,就是「上」。

    「不知知」也有兩個解釋:一、即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二、就是不知道自己應該要知道的事情。第一個意思是指人們往往自以為是,喜歡表現自己,即使不知道也表現自己已經知道了什麼似的。第二個意思就是他不知道自己應該知道的事情,這當然包括對道的瞭解和實踐;如果他知道自己應該樸實不奢華,不追求外在別人的賞識,那麼他就會向內探索,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有什麼長處與不足,不必向外表現自己知道什麼。兩個解釋互相沒有衝突,無論是第一或第二個解釋,都是指向這個人的病因。這些人心中有病,頭腦有病,原因就是「不知知」。

    聖人不會犯下這毛病,正因為聖人知道「不知知」是病。如果他不認為這是病,把不認識的事情,只憑主觀猜想,就認為自己已知道,這就不能避免這病態。自知與內歛使人獲得智慧,這全出於一個「知」字,本章《道德經》告訴人們應如何掌握這個「知」,是修道與靈性提升的進階篇。







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道德經》第七十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1)。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2),事有君(3)。


夫唯無知(4),是以不我知(5)。


知我者希(6),則我者貴(7)。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8)。




註釋


(1) 知,即理解、瞭解;行,即實行。
(2) 宗,即宗旨、主題。
(3) 君,即「主」的意思。有君,即有所根本,有所依據。
(4) 無知,指別人不理解,或指自己無知。
(5) 不我知,指不知我,不瞭解我。
(6) 希,指稀少。
(7) 則,指效法、仿傚。貴,指難得、難能可貴。
(8) 被,即穿著。褐,指粗布。全句意思:穿著粗布衣服,懷裡揣著美玉。



白話語譯


    我的說話十分容易知道,十分容易實行。不過,天下間沒有人能夠知道,沒有人能夠實行。說話要有宗旨,做事要有根據。但由於人們的無知,所以不能瞭解我。理解我的人很少,仿傚我的人更難能可貴,所以聖人就像身穿粗布衣服,懷裡卻藏著美玉。






Chapter 70



My words are very easy to understand and very easy to put into practice,

yet no one in the world can understand them or put them into practice.

Words have an ancestor.

Affairs have a sovereign.

Since people are ignorant, 
they fail to understand me.

Those who understand me are rare.

Those who follow me are precious.

Therefore, the sage, while wearing homespun,
conceals with a priceless jade.





賞析與點評



  道是復返自然,本應是最容易知道,最容易實行,為什麼老子說:「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這正是因為大部分人都不自然,迷失了與生俱來的純潔自然的本性。人們本應過著簡單、自由自在的生活,思想純樸,不會與萬事萬物競爭,以及作出傷害。傷害別人或自己都不是自然,印度經典《勝論經》[1]說:

 

「邪惡在於傷害。」(VI.1.7

 

萬事萬物最自然的狀態就是互不傷害,道滋養萬物,成就萬物,不會對萬物作出任何傷害。印度聖者靈性最高的表現就是「不傷害」,即非暴力,梵文稱為Ahimsa,指在思想、言語和行為上都不作出任何傷害,這正是《道德經》所說道的境界,道只會成就,不會傷害。

 

人們偏離了道,所以互相傷害,也要互相防範,互相制衡,才需要忠信孝悌,禮教思想。老子看來這全是「大偽」,不能幫助人們尋回迷失了的純潔自然的本性,只是教人精明地作出傷害的行為。道是什麼?如何尋回?整部《道德經》用了很多章句說明,道如一個大虛空,無形無象,無聲無色,人們要向自己內在感知,而不是向外求取。人愈向外走,就愈與道偏離,以致終身不得救。

 

老子說遠古的聖人最明白道,看諸不同文化,所有真理都早已記載在遠古的經典中,道不是現代社會的新穎思想或事物,而是在很久以前已經喪失了,人們要從最古老的經典中瞭解「道」。只有在遠古的經典中才讓人們知道聖人之道,所以老子說:「言有宗,事有君。」這個「宗」和「君」就是太初聖賢的教導,就是最原初的教導。中國最古老的經典就是《易經》與《道德經》,內裡有大量篇幅教導人們處世做人的道理,是遠古聖賢的智慧,不是今日現代人的一般想法。可惜大部分人都沒有接觸這些遠古聖賢的智慧,正因為無知,沒有遠古聖賢對道的知識和如何做人處世,他們不認識老子,不能活出老子所說的道,所以老子說:「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認識遠古聖人之道的人實在太少,主動渴望看《易經》與《道德經》的人一定不會多,這不是現今社會的主流文化與興味,即使看了這些經典,真正鑽研、認識,以至實踐的人就更加少,所以老子說:「知我者希,則我者貴。」道是整個宇宙萬物最珍貴之寶,了悟道的人是如何珍貴及稀有,這道就如一塊珍貴的寶玉,藏在聖人的內心。有道的聖人不會外露,不會炫耀,不是華而不實,而是實而不華。他們外表樸實、敦厚、謙虛,有道的人就是最純樸的人,所以老子說他們「被褐懷玉。」

 

 

[1]:《勝論經》(Vaisesika-sutra) 是印度古代六大哲學中勝論派(Vaisesika)最早的經典,作者迦那陀(Kanada)約為公元前2世紀人。現存《勝論經》由於其中包含後人追加的成分,大致是公元後23世紀的產物。


 


《道德經》第六十九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1):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2),不敢進寸而退尺(3)。」


是謂行無行(4),攘無臂(5),執無兵(6),扔無敵(7)。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8)。


故抗兵相加(9),哀勝矣(10)。





註釋


(1) 全句意思:用兵打仗的人有這樣一種說法。
(2) 為主,即主動進攻,採取攻勢。為客,指不得已而應敵,採取守勢。
(3) 全句意思:不敢前進一寸,卻寧願後退一尺。
(4) 第一個「行」是動詞,即排兵佈陣,擺陣勢。第二個「行」是名詞,即行列、陣勢。
(5) 攘,即舉起。攘無臂,指雖然要奮臂,卻沒有臂膀可舉。
(6) 兵,指兵器。執無兵,即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持。
(7) 扔,粵音wing1,指對抗、進攻。全句意思:雖然面對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赴。
(8) 寶,指第67章所謂「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三寶。
(9) 抗兵相加,指兩軍相當。
(10) 哀,即悲憤。



白話語譯


    用兵打仗的人有這樣一種說法:「我不敢主動進攻而寧願採取守勢,不敢前進一寸而寧願後退一尺。」這就是排兵佈陣而不見軍隊,奮勇上臂卻不見手臂,持有兵器卻看不見有兵器;雖然面臨敵人,卻如入無人之境。最大的禍患沒有比輕敵更大了,輕視敵人就幾乎喪失了我的法寶。所以兩軍實力相當,悲哀的一方必然獲得最後勝利。






Chapter 69



In using military force, there is a saying,

“I dare not be the host, but be the guest.

I dare not advance an inch but retreat a foot.”

This is called marching in formation without formation,
raising arms without arms,
holding weapons without weapons,
grappling enemies without enemies.

There is no greater disaster than to underestimate the enemy.

Underestimating the enemy almost makes me lose my treasures.

So when the two evenly matched armies meet,
the side that is sorrow-stricken that wins.







賞析與點評



    《道德經》談用兵之道,這不單是給行軍將帥,也是說給修道的人如何面對敵對環境。四周的人和事在敵對的情況下就如戰場一般,有道之人如何面對,化險為夷。本章就是說明千萬不要跟對自己過不去的人主動作出敵對行為,不要先發制人,虛耗自己的心神,這不是有道者應有的表現。有道之人將心神放在自己裡面,不要為主而為客,不要進寸而退尺,要保住自己的心神,不要受到激怒,要保持冷靜,在平靜中觀察,伺機而動,有時候不用行動也是一種行動,這就是心術。

    《道德經》絕不是教人壞心術制勝敵人,而是如何以道去迎敵。躁動的一方容易作出錯誤的行為,《道德經》常常提醒人們不可以躁動,妄作凶。此章也是提醒人們面對敵人不可躁進,不要被敵人挑釁,作出不必要的敵對行為,應該用冷靜的態度去制伏敵人,平息糾紛,消除所有敵對的行為,正是要:「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有時不行動勝過行動,無聲勝有聲,與人敵對的形勢不會長久,讓它自生自滅,不要火上加油,本章《道德經》就是說明這個道理。

    《道德經》的智慧深不可測,前面說完要「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之後即說「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因為人們看完前面的文字,很容易理解為不理會敵人便可以了。這樣的理解絕不是老子的意思,不是不理會,而是冷靜面對,只是不要作出不必要的舉動,千萬不可以輕敵。有道的人經常都是非常小心謹慎,絕不是糊裡糊塗,愛理不理,這不是有道的表現。若輕視敵人,把自己看成是地位超然,這樣就會喪失老子的三寶,有道之人的三大綱領──「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道常常以慈悲為先,且儉樸和謙虛。一個有道的人必然長存,失去道就不能長久。

    最後老子再提出用兵打仗,戰勝敵人的第三個關鍵,就是要以悲哀的心情面對,因為面對敵人不是一件值得快樂的事,用兵只是不得已而為,所以老子說若敵對雙方勢力均等,那麼悲哀的一方必然成功,因為悲哀就是有道的表現,道必長存!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1),

善戰者不怒(2),

善勝敵者不與(3),

善用人者為之下(4)。


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5)。


註釋


(1) 士,即將帥;不武,指不逞勇武。
(2) 怒,即憤怒。
(3) 不與,即不爭,指不與人競爭。
(4) 下,指謙下。為之下,指甘居其下。
(5) 配天,指符合自然的法則。極,即標準、準則。


白話語譯


    善於做將帥的人不輕易動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被人激怒,善於對付敵人的人會不戰而勝,善於用人的人對別人謙和卑下。這就是與人無爭的美德,這就是善於用人的能力所在。這就是符合自然天道的法則,是遠古時代最早的準繩。






Chapter 68



The one who excels as a warrior does not appear warlike;

The one who excels in fighting is never roused in anger.

The one who excels in defeating his enemy does not contend.

The one who excels in employing others humbles himself before them.

This is known as the virtue of non-contention.

This is known as making use of the efforts of others.

This is known as matching the sublimity of the Heaven.






賞析與點評



    《道德經》談修道,這個道能運用於萬事萬物之中,統治者需要道,行軍打仗抵禦敵人也需要道。老子從來沒有否定戰爭,戰爭本身是一個手段,要以道的準則去運用,而且老子更說明道如何可以戰勝敵人。老子雖然常常強調修道的人要守柔守弱,其目的不是要教別人做一個退縮怕事的人,或只被人欺負不還手的人,而是如何守柔守弱以戰勝敵人,避免無必要的殺戮與犧牲,戰爭始於是一個手段,有必要時就需要運用。

    談戰爭用兵的經典有《古蘭經》,也有《道德經》,印度經典《博伽梵歌》也以戰爭作為開章。在《古蘭經》中真主所指示的動武與用兵原則基本上與《道德經》所提出的完全一致,受壓迫者不得不動武以維護正道,一味縱容強者迫害弱者而漠視不理,或使弱者甘受迫害,這本身就是更大的邪惡。動武的原則就是要避免傷及無辜,以及不必要的傷害。先知穆罕默德的用兵之道正正就是《道德經》所描述,穆罕默德可說是活生生的例子。《博伽梵歌》只是以戰事作為場景展示如何達到修行的極至──「梵我合一」的大道理,本身並沒有談論任何用兵之道,但明顯沒有否定戰爭的必要與價值。

    如何用兵卻能減少傷害與殺戮,並且能戰勝敵人?本章《道德經》提出了「不武」、「不怒」、「不與」(即「不爭」)這三個大原則:就是不輕易動武,不因逞強炫耀而動武,但不是完全否定動武的手段;也不要因憤怒而動武,要冷靜面對敵人,在憤怒之下容易作出錯誤的決定與行為;最後就是不要與任何人競爭,不要出於競爭而去自招競爭對手,自找敵人去對付,這就完全沒有道了。而本章《道德經》也指出第四個原則,就是「為之下」,即作為領袖與統帥要以謙厚對待部下,並且不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這種自信、精明而謙虛,正是「用人之力」。

    雖然絕大部分人不會成為將帥,但本章《道德經》所提出的原則,卻能幫助所有人如何處世,如何面對來者不善的人。不要與別人作無謂的糾紛,損耗自己,要懂得「不爭之德」、「用人之力」,這是最符合自然天理的法則,是長生久治之道,所以老子稱之為「配天」、「古之極」。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1)。


夫唯大(2),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3)。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4)。


一曰慈(5),二曰儉(6),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7),儉故能廣(8),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9)。


今舍慈且勇(10),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11),以守則固(12)。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註釋


(1) 肖,指像、相似。不肖,指不像任何事物。
(2) 夫唯大,指正因為廣大。
(3) 若肖,意指假如它像什麼固體的東西。久矣,指早,很早以前。全句意思是假如它像什麼固體的事物,就不會如此廣大,早就很渺小了。
(4) 持,指持有、掌握。保,指保持、保存。之,指三寶。
(5) 慈,指寬容、慈愛。
(6) 儉,即嗇,指節約、保守、有而不盡用。
(7) 慈故能勇,指因為仁慈,所以能夠勇敢。
(8) 廣,指寬裕、慷慨。
(9) 器,即器具,指萬物,或眾人,或官僚。長,指首長。
(10) 且,即取的意思。
(11) 以戰則勝,指把仁慈用於戰爭即能取勝。
(12) 守,指守衛,即用慈來守衛。



白話語譯



    天下人說我的道非常廣大,廣大得不像任何具體事物。正由於非常廣大,故沒有一樣事物與道相似。假如道像什麼固體的事物,就不會如此廣大,早就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寶一直持守且保存著:第一是仁慈,第二是節儉,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人的前面。因為仁慈,所以能夠勇敢。因為日用節儉,所以能夠寬厚待人。因為不敢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天下人之上,所以能夠成為眾人的首長。現在人們捨棄仁慈而表現勇敢,捨棄日用節儉而對外寬厚,捨棄退讓而與人爭先,這樣就必然會走向死路。仁慈這法寶,用於戰爭則能取勝,用於守衛則能穩固。上天要救助誰,就會用仁慈去守衛誰。







Chapter 67



The whole world says that my Truth is vast and resembles nothing.

As it is vast, it resembles nothing.

If it resembles anything,
it would, long before now, have become small.

I have three treasures, which I hold and cherish.

The first is known as compassion.

The second is known as frugality.

The third is known as not daring to be ahead in the world.

Being compassionate, 
one could be courageous.

Being frugal, 
one could be generous to give widely.

Not daring to have  interest ahead in the world,
one could be the lord over people.

Now to forsake compassion for courage,
to forsake frugality for expansion,
to forsake the rear for the lead,
is sure to end in death.

With compassion,
one will triumph in war and be impregnable in defense.

Whomever the Heaven is going to rescue,
it will protect them with compassion.






賞析與點評



    《道德經》在這裡說出「道」這概念非常巨大,以至天下間沒有一樣東西像「道」。如果有的話,這樣「道」就不能稱得上為大,仍然算是微小了。老子這樣描述「道」正好是伊斯蘭信仰之下所指的造物主安拉(Allah)。綜觀世界各宗教,基督教把上帝稱為父,耶穌稱為兒子;印度教的信仰之下,有一大傳統把最高的神作為母親崇拜,也有龐大的神明體系,有男女之分,也有具體形象的描述。

    在伊斯蘭教的信仰之下,安拉是造物主,並不是任何被造物,所以沒有一樣受造物像安拉,無論是真實還是想像,安拉都是無可比擬,因為衪是超越宇宙之外的造物主,整個天地宇宙都是衪所創造,祂並不是受造物本身。安拉非男非女,也不是任何日月星辰,日月星辰無論如何比人巨大,都只是安拉所創造出來。安拉卻是全能、全知、全在,人的腦袋沒有辦法完全認知安拉。安拉沒有任何具體形象可以崇拜,穆斯林只能以無形相崇拜安拉,因為天下間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與安拉等同。穆斯林常常讚美:「安拉至大」(Allahu arkbar),這「至大」正是老子在這裡所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完全正是伊斯蘭教所指造物主的概念。

    老子繼續說他有三樣法寶一直保存和持守,這三樣法寶正是《道德經》的總綱,就是「慈」、「儉」和「不敢為天下先」。「儉」即儉樸、簡樸、節約;「不敢為天下先」即謙遜、謙虛。這兩樣法寶《道德經》在多處章句中說明了很多,多處指出揮霍奢華的生活與「道」偏離,驕傲自恃只會帶來禍患與毀滅。至於慈悲、仁愛這法寶,《道德經》在其他章句沒有直接說明,但卻多處隱含說明「道」孕育萬物,滋養萬物而不會對萬物作出任何傷害,這正是「道」的慈愛特質。有道的人就是要持守道的特質,正是這三寶。

    慈愛能使人們表現勇敢,有勇氣去關愛眾生萬物,慈愛就是動力。儉樸能使人有剩餘的物資寬厚待人,而不是揮霍無度。「不敢為天下先」即不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別人之上,這樣的人才能成為天下人的首長,因為他才會關心天下人的福祉,不是自己一人的幸福,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就是沒有道。

    老子繼續指出現在的人正是沒有道,他們只要勇敢不愛慈悲,這樣就是勇敢地做自我利益的事,甚至損人利己;他們也只喜歡交際揮霍,而平日生活不會節約;他們總是喜歡站在別人之先,鋒芒畢露,當然也是自己的利益行先。老子說,這樣沒有道的人必然是死路一條。「道」能使人生,沒有「道」就是滅亡。

    三樣法寶的寶中之寶就是慈,沒有慈,節約與謙虛要來做什麼呢?一切美德的重中之重就是慈悲、慈愛,不同宗教的聖人最根本的美善就是慈愛,所以老子在這三寶中也特別再強調慈愛。只有上天所愛護的人,人們才能以慈愛的心保護眾生戰鬥邪惡,即在戰事中與道同在,持守道的本質而作戰。老子認為只要有道必然能夠在戰爭中勝利,只要有道,也必然能夠防守堅固。這道能夠感應萬物,上天只會救助有道的人,沒有道的人只能得到短暫的優勢,不能長久,只會毀滅。上天如何救助有道的人?就是以慈愛保護他們。不同宗教都是指向道,這道就是以慈愛保護信靠的人。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1),以其善下之(2),

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3);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4)。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5),處前而民不害(6)。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7)。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註釋


(2) 百谷,即百川。王,即歸往,指天下所歸往也。
(2) 下之,即河流的下方。
(3) 以言下之,即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卑。
(4) 先民,即站在百姓的前方,意思是領導人民。以身後之,即處身於人民之後。
(5) 重,即負擔、負累。
(6) 害,指妨礙。
(7) 推,即推崇、尊重。厭,指厭棄、厭惡。



白話語譯

    江海可以成為一切河流歸往的所在,正是因為它總是處於下游,所以可以成為一切河流的匯聚之處。聖人想要站在百姓之上統治百姓,必須在言語上對百姓謙恭卑下;聖人想站在百姓的前方成為領導者,必須把個人的利益放在百姓之後。這樣的聖人處在百姓之上統治百姓,百姓不會感到有負擔;聖人站在前頭領導百姓,也不會妨礙百姓的利益。這樣天下人都樂於推崇他的領導而不會感到厭棄,正因為這樣的聖人從不會與人相爭,所以普天下沒有人能爭得過他。








Chapter 66



The reason why the Sea is able to be the King of hundred valleys is that
 it excels in taking the lower position,
hence it is able to be the King of hundred valleys.

Therefore, the sage who wants to rule over people, 
must in his words humble himself before them.

When desiring to lead people, 
he must put his personal interest behind them.

Therefore, the sage takes his place over people,
 yet people do not feel burdened.

He takes his place ahead of people, 
yet people do not feel harmed.

Hence the world supports him joyfully and is never tired of doing so.

As he does not contend, 
no one in the world is in a position to contend with him.





賞析與點評



   老子經常指出有道之人統治天下,是天下之福。有道的人不是獨善其身,只要自己逍遙自在。不是!有道的人把自己看成是整個天下,以道統治天下,再沒有個人的利害與得失。這不是什麼善男信女或儒者可以做到,單是一味做好心,甘願自我犧牲與奉獻也不能做到,而是必須要與道合一的人,他就是道,道就是他。這樣的人我們普遍認識的就是穆罕默德、耶穌或佛陀這些留芳百世的大聖人,但耶穌和佛陀沒有統治天下或一方,真正把道實踐在統治上的,就是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完全符合《道德經》所描述聖人統治天下的模樣。他有如江海,在重重困難、迫害與險惡下,他使愈來愈多阿拉伯人歸信伊斯蘭教。他只有慈悲與寬恕,和理智謹慎的部署,他沒有任何個人利益,只有穆斯林與公眾的福祉。穆罕默德待人謙厚友善,雖然他是眾人的領袖,對人卻純真如赤子,從來沒有身分、地位、階級、年齡、出身、貧富與種族之歧視。他身邊的奴僕,寧願一生跟隨他,也不願意返回親生父母的身邊,因為他感到親生父母不會比穆罕默德待他更好。那時穆罕默德還未得到安拉的啟示成為先知,穆罕默德已得到「阿敏」(Ahmed──最值得信賴的人的稱譽。他身邊的奴僕小時候已跟隨他,日後成為伊斯蘭教穌菲派修行的先驅。跟隨穆罕默德的人,即他身邊的聖門弟子都學習穆聖的榜模,生活儉樸,謙恭友善,關愛眾生,他們都散盡家財為興起伊斯蘭信仰而努力。整個阿拉伯民族能團結一致,並且在社會、經濟、文化、醫學和各科學領域有巨大的躍進,都是由穆罕默德的巨大使命開始。阿拉伯人在天文曆法、航海、數學、醫學及科學上都對全世界作出貢獻。

 

穆罕默德只是用了23年時間完成他的使命而怱怱離世,他的一生對阿拉伯民族與伊斯蘭信仰的貢獻,絕對是《道德經》所形容聖人如何以道統治天下。他之所以成為百谷王,正是因為他常常謙卑處下,常常先照顧別人的福祉。即使非穆斯林的生活、性命與財產也受到保護,自己卻沒有些微好處利益,穆斯林都擁護他,沒有人感到有負累,只會被他感化,真的是「天下樂推而不厭」。

 

穆罕默德從來沒有與任何人競爭,只是以最少的戰爭、最少的殺戮,最大的慈悲與寬恕,面對反對歸信安拉的人的長期且巨大的迫害,結果他成功了,從前殘殺、虐待穆斯林的人都跪下來求饒,穆罕默德都一一寬恕,避免了任何殺戮與仇恨。

 

伊斯蘭教歷史這樣稱頌穆罕默德:

 

「對於那些曾經折磨、迫害,並把他和他的追隨者趕出家園,還屠殺過他的追隨者的敵人的寬恕,穆聖不愧為人性美德的最高典範。」

 

西方文豪蕭伯特(Bernard Shaw 1856-1950)在其著作《真正的伊斯蘭》第一卷中說:

 

「我時常把穆罕默德的宗教置於最崇高的地位,因為它充滿了活力,在千變萬化的社會裡,我總覺得伊斯蘭是唯一具有同化力的宗教……我曾仔細地研究過穆罕默德的生平,他確實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以我個人的見解,他並不是耶穌的敵人,而是他的朋友,他實在應被稱為人類的救星,我相信如果能有一個像他那樣的人,在當今世界執掌政權的話,他會成功地解決世間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為人類帶來人們急需的和平與快樂。我曾預言穆罕默德的宗教信仰,將會被歐洲人所接受。事實上,今日的歐洲已逐漸地開始接受了這個宗教。」

 

《道德經》所形容的聖人統治天下,在伊斯蘭教的歷史中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