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1),靜為躁君(2)。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3)。

雖有榮觀(4),燕處超然(5)。

奈何萬乘之主(6),而以身輕天下(7)。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註釋

(1) 根,即根本、基礎。
(2) 君,也是根本、本源的意思。
(3) 輜,粵音之(zi1),即有帷蓋的大車。輜重,指外出或行軍時載運糧食、衣物等後勸物資的車子。
(4) 榮觀,指華美的物質生活。
(5) 燕處,即安然處之。
(6) 奈何,質問語氣,即怎麼。萬乘之主,即大國的君主。乘,即車數,古時以一輛兵車四匹馬為一乘。周代制度,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故天子稱萬乘,至戰國時大國諸侯亦稱萬乘。
(7) 此句指萬乘之主常以其身輕動於天下。



白話語譯

    穩重是輕舉妄動應返回的基礎,鎮靜是躁動應返回的本源。因此有道的人整天出行,離不開載有糧食、衣物等後勤物資的車子。他們雖然過著華美的物質生活,卻能平靜面對。為什麼作為大國君主,會常以其身份向天下人輕舉妄動?輕舉妄動就會失去了其根本,躁動也會失去了其本源。




Chapter 26


The steadiness is the root the reckless should return to.

The calmness is the origin the restless should hold fast.

Thus the sage when travelling all days, 
never leaves the heavily supplied carts.

Though having luxurious life, 
he is composed and transcends beyond.

How can the lord of ten thousand chariots 
be reckless to rule the whole empire?

To be reckless is to lose one’s root.

To be restless is to lose one’s origin.






賞析及點評


    《道德經》多處強調謙虛是最大的美德,並在多處章句指出聖人的品格與特徵,更會指出為政之道。在本章指出穩重與鎮靜是兩大根本的美德所在。輕舉妄動、變幻無常、容易躁動,這都是沒有道的跡象。若要返回道,那就需要穩重與鎮靜,輕舉妄動者就要學習穩重,不要對自己的思想、言語與行為變動太多太快,這樣不但令人難以捉摸,甚至自己也會迷失方向,究竟自己想怎麼樣?

    容易煩躁的人就要學習寧靜。在靜默之中,人才能夠淨化自己,讓這煩躁慢慢消失。故有道的人,即具精神力量的人,他們穩住自己的精神,不受外物騷擾,內心也能夠達到寧靜,他們就能夠穩重,並且常處於鎮靜與寧靜之中,這正是道的根本。返回自己的本源,就能夠穩重與鎮靜。

    老子指出聖人即有道的人,他們出外遠行必定準備充足物資,「不離輜重」──這輜重就是靈性的資產,就是道。這道時刻滋養他們的生命,他們不會離開,即注意力常常放在自己內在,心中常常有道。外在的感觀世界,五花八門,五彩繽紛,他們也不會迷亂散失,而是能夠安然面對,穩住自己內心的道,不受外在繁華所牽引。

    《道德經》常常把聖人之道放在政治層面,教導為政者應該如何治理國家百姓。在本章也提出「萬乘之主」,即大國之君,要向有道的人學習穩重與鎮靜。他們的身份、決策動輒便影響整個國家人民的禍福,故萬萬不能「以身輕天下」,他們要非常穩重、鎮靜,因為「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輕率妄動、躁動躁進就會失去自己的根本,這根本就是道。有道就能夠穩重、鎮靜,沒有道,就會妄動與躁進。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眾妙之門  ──〈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1),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2),獨立而不改(3),

周行而不殆(4),可以為天下母(5)。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6),

強為之名曰「大」(7)。

大曰逝(8),逝曰遠(9),遠曰反(10)。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11),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12),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3)。




註釋

(1) 物,指「道」。混成,即混然而成,形容道的渾樸狀態。
(2) 寂,即無聲;寥,即無形。
(3) 獨立,即唯一存在,沒有匹配。
(4) 周行,指道體運行無所不在。殆,通「怠」,止息。
(5) 母,即本,天地為道所生。
(6) 字,即命名,取名。
(7) 強,即勉強;名,名狀,即形容、描述。大,形容道廣大無限,無所不包。
(8) 曰,相當於「乃」、「則」。逝,即往、行,指變化發展。
(9) 遠,即無窮,無所不至。
(10) 反,即「復」,指返回本原,返回原狀。
(11) 域,指空間。
(12) 法,即效法、取法。
(13) 自然,即自然而然,自性。




白話語譯

    有一種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它沒有聲音,沒有形狀,唯一存在,永不改變。它運行無所不至,永無止息,可以說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有把它稱為「道」,勉強給它一個名字稱為「大」。大就是廣大無垠,往行不息。往行不息就是廣闊遼遠,無窮無盡,這無窮無盡又返回原狀,回歸本源。故道稱為大,天稱為大,地稱為大,人也稱為大。在宇宙空間中有四大,人是其中的一大。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性。




Chapter 25


There is a thing plainly formed, 
born before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So silent, without form, 
it stands alone and does not change.

It goes round and does not cease.

It can be the Mother of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I do not know its name.

I call it the “Truth”.

Unable to describe, I style it “Great”.

Being great, it is as if passing without limit.

Being without limit,
 it is as if turning back to its origin.

Hence, the Truth is Great.

The Heaven is Great. 

The Earth is Great.

The Human is also Great.

There are four Greatnesses within the realm, 
and the human is one of them.

Man models himself on the Earth, 

the Earth on the Heaven, 

the Heaven on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on the way it is naturally so.





賞析與點評



    《道德經》所說的道,無形無聲,看不見,聽不到,也觸摸不到,道就如一個大虛空,無處不在,但這道又好像是一種東西,故「道之為物」(第21章),此章更是「有物混成」,道就像一件東西,因為它實實在在能夠感應到,這感應是用心靈去感應。

    道就是原始的太一,宇宙萬物未有之先,道已經存在,而且是道孕育宇宙萬物,是「先天地生」,「可以為萬物之母」。不同文化對宇宙的創始都喜歡以母親的形象表達,《道德經》多處把道比喻為母親。印度文化也有相同之處,印度文化認為宇宙的主宰就是原人,梵文稱為Purusha,它是純粹絕對的精神,此精神生出原初物質,梵文稱為Pakriti。這原初物質就是萬物之母,以仿如母親的形象表達,這原初物質掌管萬物的創造與孕育。原人是無形相的絕對精神,以原初物質幻化各種形相來,所有物質都有生有滅,只有絕對的精神才是永恆不滅。《道德經》所說的道也包括了這絕對精神與原初物質的概念。這道從精神層面再化成物質,如母親般孕育、滋養萬物。

    這道「獨立而不改」,即獨自存在,永不改變,印度文化認為創造宇宙的主宰也是「獨存」,即不用依附什麼而獨立存在。快樂是來自獨存自身,故本身就是實在、意識與喜樂,梵文稱為Satchitananda,即不同宗教所指向的神,也是《道德經》所說的道。而印度瑜伽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要達到這「獨存」的境界,即脫離一切外物的束縛與依附,即《道德經》所說得道的聖人。此道「獨立而不改」,且「周行而不殆」,此道不斷運行運作,沒有停頓。耶穌在未被列入《新約聖經》的福音書中說天父就是以自身的光存在,「它是運動,也是靜止。」(《多馬福音》第50節)[註1],也是說明這道,即耶穌所說的天父,是靜止,也是運動,這運動就是道的「周行而不殆」。真理本為一,只是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表達。

    這道其實是不能夠表達與說明,《道德經》第1章開首已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此章說「吾不知其名」,只是把它取名為「道」,更為這道勉強加多一個形容,就是「大」。在往後其他章句中,道又可以稱為「小」:參考第32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究竟道是大還是小?也只能勉強用人的說話形容。道被稱為大,因為它實在是廣闊無邊,無所不包,不斷變化運行,無窮無盡,最後又返回本源,這就是道的「周行而不殆」,如何周行?就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道在自身存在,在天存在,在地存在,在人存在,故「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存在於宇宙萬物,人只是其中之一。人的自身有道的運行,具體表徵就是人的生命氣息,故有道的人其氣息可以像嬰兒般純潔,《道德經》第10章說:「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為何人們要修道?因為這道是人生命的本源,包括精神和身體。

    此章最後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什麼意思?人如何效法地?人就是要向大地請教,人活在大地之上,與大地最親密,以大地為老師。大地的法則是什麼?中國的《易經》解釋大地的特質就是柔順謙卑,即耶穌在福音書中形容自己「柔和謙卑」。基本上所有傳世的聖人都可以用「柔和謙卑」來形容,這就是「人法地」,《道德經》多處章句反覆說明謙卑這重要美德。

    地要效法天什麼呢?《易經》形容天的法則是剛健正直,故「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是一層一層的學習,人學習了大地的美德後,從地的美德再學習天的美德。學習了天的剛健正直後,再向道學習。

    如何向道學習,就是「道法自然」,即回歸自然、純潔、無沾染的本性。道就是每個人的自性,自然的本性,即佛教所說的佛性,禪宗六祖《壇經》更用自性來說明此佛性,實質都只是同一樣東西,勉強用不同說話形容。道就在自身,「道法自然」就是向內追求。這也是《道德經》多處章句所說修道的人要向內追求,宗教修行到最終都是向內追求,再不會是到什麼什麼地方追求與學習了。





[1]:《多馬福音》是在1945年在埃及發現最早期記錄耶穌說話的古卷,記錄者是耶穌門徒多馬。有關此經典的詳情,可參閱《耶穌的隱秘教導──多馬福音》林楚菊翻譯及注釋,隱士出版(香港),2021年;此書可在著述者的網誌瀏覽(http://lamchorkok.blogspot.com


 

2019年9月2日 星期一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1),跨者不行(2);

自見者不明(3),自是者不彰(4),

自伐者無功(5),自矜者不長(6)。


其在道也(7),曰:餘食贅行(8)。

物或惡之(9),故有道者不處(10)。





註釋

(1) 企,即抬起腳根而站立。立,即站穩。
(2) 跨,即伸開過大的步子而行走。行,即遠行。
(3) 自見,即自我表現;明,即顯現、顯示。
(4) 彰,即顯現、顯示。
(5) 伐,即誇耀、炫耀。
(6) 矜,即傲慢;長,即長久或長進。
(7) 此句意思即:就道而言。
(8) 餘食,即殘剩的食物;贅,粵音序(zeoi8),指多餘無用;行,通「形」;贅行,即附贅之瘤。
(9) 物,指人;或,即常;惡,即厭惡。
(10) 不處,即不會這樣,指有道者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



白話語譯

    抬起腳根不能站穩,伸開過大的步子行走不能遠行。自我表現的人並不能顯示自己的表現;自以為正確的人並不能顯示自己是正確;自我誇耀的人沒有功勞;自我傲慢的人不會長久,不會長進。就道而言,這些行為都可以說是剩飯殘羹、附贅的肉瘤,人們都厭惡,故有道的人不會這樣。




Chapter 24

He who tiptoes cannot stand steadily.
He who straddles cannot walk in a long way.
He who shows himself is not conspicuous.
He who considers himself right is not illustrious.
He who brags will have no merit.
He who is arrogant will not last and progress.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Truth,
these behaviours are like leftover food and tumors.
People detest them.
He who has the Truth does not abide in them.





賞析與點評



    此章與之前第20、23章都是反覆伸說同一道理:謙虛是美德,是守道的明證,相反驕傲、自誇卻適得其反。此章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兩個比喻說明驕傲、自以為比別人優越,就如抬起腳根站立,又或伸開過大的步子行走,不會持久,這就如第23章所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一樣不會長久。大自然的現象與人事的變遷都是一樣,故前章(第23章)說:「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前章說天地現象,本章就進一步伸述人事。

    本章與第22章也是以正反不同的文字說明同一道理。本章「自見者不明」,相反說即第22章的「不自見,故明」;本章「自是者不彰」,即第22章的「不自是,故彰」;本章「自伐者無功」,即第22章的「不自伐,故有功」;本章「自矜者不長」,即第22章的「不自矜,故長」。第22章說明聖人有謙虛的美德,他們不會自以為是,不會驕傲自大,不會自我讚賞,不會自以為有功勞,不會刻意表現自己。本章再反面說世俗追逐名利的人,他們自以為是,驕傲自大,自我讚賞,自以為有功勞,並且刻意表現自己。這樣的人不會長久,試想像抬起腳根站立,伸開過大的步伐行走,這樣會不會長久?

    本章不談聖人的美德,而是談聖人不會有的行為。聖人就是有道的人,對於道來說,那些追名逐利的行為就如殘剩的食物和贅瘤,人人都厭惡。道是恆常,違反道就不會持久,追名逐利只能給人短暫的滿足與虛幻。當人人都厭惡他們的時候,他們「自見」、「自是」、「自伐」和「自矜」的果報也就來了,試想像誰會喜歡驕傲自大,自以為是的人?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二十三章


希言(1)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2),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3),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4),

德者同於德(5),

失者同於失(6)。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7)。]




註釋

(1) 希,通希,即少。言,指說話,也可指政教法令。
(2) 故,即所以,也可以用作提起連詞,與「夫」字相同。飄風,即大風、強風。朝,即早晨。
(3) 孰,即誰,代指「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兩種自然現象。
(4) 從事於道,指行為遵行道的規律。
(5) 德,即良好的品行。
(6) 失,即行為沒有道德。
(7) 此兩句為第17章文字,重出於此,見第17章註釋。信,即誠信;不信,即不信賴。註評家認為應該刪去。





通行版原文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白話語譯

    說話稀少合乎自然。狂風刮不了整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誰造此兩種天氣現象?是天地。天地的風雨陰晴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因此歸依道的人與道合一,歸依德的人與德合一,失道失德的人只有缺失。與道合一的人,道也喜歡得到他。與德合一的人,德也喜歡得到他。與缺失合一的人,缺失也喜歡得到他。沒有足夠的誠信,才會產生不信任。





General Version:
Chapter 23


Rare words are natural.
Strong wind cannot last all morning.
Sudden downpour cannot last all day.
Who makes this so?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Even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cannot be long-lasting,
how can human be?
Those who follow the Truth are with the Truth.
Those who follow the Virtue are with the Virtue.
Those who follow the Loss are with the Loss.

Those who are with the Truth, 
 the Truth is also pleased to be with them.
Those who are with the Virtue, 
the Virtue is also pleased to be with them.
Those who are with the Loss, 
the Loss is also pleased to be with them.
If one’s integrity is lacking,  he will not be trusted.




經修訂後的版本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白話語譯

    說話稀少合乎自然。狂風刮不了整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誰造此兩種天氣現象?是天地。天地的風雨陰晴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因此歸依道的人與道合一,歸依德的人與德合一,失道失德的人只有缺失。與道合一的人,道也喜歡得到他。與德合一的人,德也喜歡得到他。與缺失合一的人,缺失也喜歡得到他。





Revised Version:
Chapter 23


Rare words are natural.
Strong wind cannot last all morning.
Sudden downpour cannot last all day.
Who makes this so?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Even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cannot be long-lasting,
how can human be?
Those who follow the Truth are with the Truth.
Those who follow the Virtue are with the Virtue.
Those who follow the Loss are with the Loss.

Those who are with  the Truth, 
The Truth is also pleased to be with them.
Those who are with the Virtue,
 the Virtue is also pleased to be with them.
Those who are with the Loss, 
the Loss is also pleased to be with them.







賞析與點評



    得道的人不會常常說話,滔滔不絕,因為道在寧靜當中才能夠感悟,故靜默、禪坐與冥想是宗教修行必具。近代印度聖人舍爾地賽爸爸(Shirdi Sai Baba, ?-1918)這樣說:

    「我們要聆聽並保持沉默,得到覺悟的人不會作出任何聲音。那些得到恩典的人是沉默的,但那些從恩典中掉下來的人說話卻滔滔不絕。只有我們確有優點,才能得到神的恩典。」

    賽爸爸這裡說的「神的恩典」就是神的道或天之道,故此章《道德經》開首說「希言自然」,說話不多是最自然合乎道的狀態。《道德經》繼續以大自然現象說明此道理:大風刮不了一整個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說明過分及激烈的行動不會持久,即使天與地也不能這樣,更何況是人呢?天與地比人長壽,天地見證歷史的滄桑變更,人一生極其量都不能比天地長久,人的行動比天地還要短暫。過份與激烈的行為不會持久,人應該在寧靜中守道,這即回應《道德經》第5章所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守中」就是守住大虛空,即守道。

    《道德經》繼續說出三種人,即「同於道」、「同於德」和「同於失」。道是最高最自然的精神境界,人們按清淨自然的本性生活,不需要有仁義道德禮教。當人們失去道,即迷失本性,被濁世名利纏繞,人才需要仁義道德禮教去指導人們的生活。人們想獲取個人利益之餘,也要遵守仁義道德,不可傷害他人。得道的人與道同在,完全不會想獲取任何個人利益,他們就不需要禮教的規範。而還未感悟與道合一同在的人,他們還有個我利害、喜好與憎惡,還是想獲取個人的功名利祿,但若他們可以遵守道德禮教,在正當的情況下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損害他人,這種人就是「同於德」。至於那些只希望得到個人利益好處,不計較傷害別人,道義對自己有利就遵守,對自己無利就不遵守,道義只是個人利益的其中一個手段,損害別人也是其中一個手段,這些人就是失道失德,就是「同於失」。

    這三種人表示人們的取向,「同於道」是指喜歡修道的人,修道是一個過程,不會一喜歡就馬上得道,馬上與道合一同在,但喜歡道的人只要沒有放棄此修道的心,最終都會得到與道同在,因為「道亦樂得之」,道喜歡與這些人同在。印度經典《博伽梵歌》[註1],聖賢克理希納(Shri Krishna)就是以印度所指的梵(Brahman),即中國文化所指的「天道」的體現,說出:「誰願意與我合一同在,即使一生不能達到而在中途跌落,但他終有一天可以達到,沒有一個欲歸向我的人會真正迷失墮落。」(參考《博伽梵歌》6:37-45) 

    這就是《道德經》所說「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至於不是全心喜歡道,只希望以正當行為獲取個人利益的人,他們的行為未必能夠完全合乎仁義禮教,人總有錯失的時候,但他們會受良心譴責,不想違背道義損害他人,以及個人的尊嚴,這種良知就是「同於德」,他們仍然有個人的追求,也樂意受道德的規範,因為這樣他們才心安理得。這種取向就是「同於德」,他們也不會馬上成為完全合乎道德禮義的人,但卻會朝著這方向愈走愈近,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因為「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孔子在《論語》中說,他很少看見有道德的人,因為有更多人都是「同於失」,他們失道失德,只追求個人的喜好利益,依自己的好惡行事,這些人雖然不會一下子成為道德淪亡的敗類,終有一天會徹底墮落,因為「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一個人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正是自己內心的取向決定。

    此章最後一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此信可解作誠信或真誠,對道沒有誠信,沒有真誠,就不會相信有道的存在。對德沒有誠信,沒有真誠,就不會相信德的存在與價值。不信道,不信德,就是失。很多人不求道,不求德,只求失。




註1:《薄伽梵歌》又譯《世尊歌》,此書原屬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第六篇〈毗濕摩篇〉(Bheeshma Parva),分18章,共700頌,作者是廣博仙人,又稱毗耶沙(Vyasa),也就是史詩的作者。《薄伽梵歌》的產生年代學術界眾說紛云,上限可至公元前10世紀,下限到公元4世紀。印度很多經典均是長期逐漸演化、定型而成。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1),枉則直(2),

窪則盈(3),敝則新(4),

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5)。


不自見(6),故明(7);

不自是(8),故彰;

不自伐(9),故有功;

不自矜(10),故長(11)。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12)。






註釋

(1) 曲,即委屈。全,即保全。
(2) 枉,即屈,斜曲。
(3) 窪,即凹陷,低窪。盈,即滿。
(4) 敝,即破舊。
(5) 一,即道;抱一,即守道。式,即法則,模式。
(6) 自見,自我炫耀,自我表現。見,同現。
(7) 明,即彰顯,彰明。
(8) 自是,即自以為是。是,即正確。
(9) 自伐,即自我誇耀。伐,即誇。
(10) 自矜,即自是其能。矜,即傲慢。
(11) 長,即長久,或長進。
(12) 全,即保持。歸,即歸向;歸之,即歸向道。





白話語譯

    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屈,才能夠伸張正直。低窪之處則可以被充滿;凋敝了的就可以再更新;少取反而能夠受益;貪多反而會受迷惑。

    故聖人以守道為天下萬事萬物的法則。他們不自我表現,反而能夠彰明;他們不自以為是,反而能夠彰顯;他們不自我誇耀,反而能看到他們的功勞;他們不會傲慢,不自以為有能力,這樣他們反而能夠長進。

    正因為他們不和別人爭奪,所以天下沒有誰能爭勝他。古人所說「委曲求全」,怎會是空話呢?真誠地保持自己,就能夠歸向於道。





Chapter 22


Bearing to be wronged,
 one can preserve oneself.

Bearing to be treated unjustly, 
one can uphold the justice.

A low-lying place can be filled full.

Things withering can be renewed.

To get little can be benefited.

To get a lot will be perplexed.

Therefore the sage embraces 
the Oneness of the Truth 
as the rule of the world.

He does not show himself, and so is manifested.

He does not consider himself right, 
and so is illustrious.

He does not brag, and so has merits.

He is not arrogant, so is lasting and progressing.

As he does not contend, 
no one in the world can contend with him.

What the ancients said, 
“bowed down then preserved” 
is not an empty saying.

Truly preserving oneself,
 one can return to the Truth.




賞析與點評


    此章開首說出修道之人的美德,他們能夠經得起委屈、冤屈,故能夠保存自己,最終能夠伸展正直,此所謂古人所說「委曲求全」。人生順境、逆境不斷變動,順會轉逆,逆會轉順,被人委屈了,也不要輕舉妄動,急於澄清,急於求成,應看待時機行事。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修養,當中的耐力實在不簡單,要功力深厚,與道同在才可以做到。故聖人即指得道的人:「抱一為天下式」,即以道為一切行為的法則。道不是談仁義道德,而是更高的層次,以自身純潔自然的本性行事,是純潔自然,而不是依混濁的性情,為所欲為,沒有約束的欲望。

    修道的人經得起委屈的磨練。他們另一美德就是謙虛,謙虛這美德就好像低窪的地方,有虛空才可以把水填滿,這水就是道,只有謙虛的人才能承載道。謙虛也使人常常進步,常常破舊立新,故「蔽則新」。聖人有謙虛的美德,他們不會自以為是,不會驕傲自大,自我讚賞,自以為有功勞,不會刻意表現自己。正正因為他們「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日後他們才被人看出他的功勞,自然地把自己顯明出來。這正因為道被顯現出來,這不關乎個人的名利得失,故能夠長久也。若關乎名利,則不會長久。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正正就是《道德經》所說聖人的表現,穆罕默德的一生成就了人類歷史難以成就的事情,他興起了伊斯蘭信仰,隨著日後阿拉伯人的軍事和商業活動,伊斯蘭教傳播至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廣大地區。無論伊斯蘭教有多輝煌,穆罕默德始終是一位謙卑、忠實的先知,他曾說過在他生命中有甚麼過失,這全屬他自己的過錯,在他生命中的一切成就與貢獻全歸於安拉(Allah)。作為一教之主,他可以輕易地把自己神聖化,甚至可以像印度教的導師般受眾弟子崇拜,但他卻嚴禁人們崇拜他,因為人類只可以崇拜永恆獨一的主宰安拉,而他只是安拉的使者。故此在伊斯蘭教內從來沒有穆罕默德的塑像、畫像或模樣,穆罕默德也從來不會受穆斯林崇拜,但穆斯林對他的感情依然是最深。雖然在《古蘭經》中,真主清楚指出所有先知的地位相等,他們都是真主的使者及見證,但穆斯林內心總是感到穆罕默德是真主最偉大的先知,這就是《道德經》所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修道的人沒有世俗功名的想望,他們不會有貪念,希望獲取多多。這種不求取的美德,反而令他們得到最大,這就是道,故「少則得」。想獲取多多,即有貪念,就會使人受迷惑,故「多則惑」。宗教的修行,都是教導修行的人要捨棄這世界一切的欲求,才能保持內心的清淨,才能達到終極的真實,即真理,即道。

    不求也表示不爭,修道的人不與任何人競爭,故任何人都不能勝過他,誰人可以勝過道?故真誠地修道,就能夠保存自己,不會受迷惑,不會自招禍患,自取滅亡,最終一定可以歸向道,即「誠全而歸之」的意思。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1),惟道是從(2)。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3)。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4),其中有精(5);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6)。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7)。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8)?以此(9)。







註釋

(1) 孔,即大。德就是道的體現。孔德,即大德。容,即面貌,引申為舉止行為。
(2) 惟,即只有。從,即跟從。全句是只有跟從道。
(3) 惟恍惟惚,即若有若無,難以辨認。
(4) 窈,即深遠;冥,即幽暗。
(5) 精,指本質,事物最微小的原質。
(6) 信,即徵信,信驗,可以驗證的意思。
(7) 閱,即總;眾,指萬物;甫,指開始;眾甫,指萬物的起源。全句意思是總攬萬物之始。
(8) 然,即狀況、情形。
(9) 此,指道。




白話語譯

    大德的表現只會跟隨道。道只個東西,若有若無,難以辨認。它是那樣的若隱若現,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無影無形,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幽暗,其中卻有精微的本質。這精微的本質非常真實,也完全可以驗證出來。自古至今,它的名字永遠不會消失,依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本源。我怎能知道萬物的本源是怎麼樣呢?就是根據這個道。






Chapter 21

The appearance of the great virtue follows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only.
The Truth, as a thing, is shadowy and indistinct.

So shadowy and indistinct, 
yet within it is an image.
So shadowy and indistinct, 
yet within it is a substance.
So deep and profound, 
yet within it is an essence.
This essence is supremely genuine and can be verified.
From the antiquity up to the present, 
its name has never gone.

It serves as a means to overview the origin of the whole creation.
How do I know what the origin of the whole creation is like?
By means of the Truth.





賞析與點評



   此章說出最大的德行,所謂孔德,不是仁、義、禮、智,而是道。最大的德行就是只跟隨道。道就是一切萬物的總綱、本源,返回自己的本源,即佛教禪宗六祖《壇經》中所說的菩提自性,自性就是《道德經》所說向內追求的道,按自己內在的道行事,這就是最大的德行。《壇經》(行由品第一)六祖惠能這樣描述: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禪宗所說的自性正是《道德經》所說萬物的根本、根源,故由古至今,道的名字都沒有消失,且人們只能以道來認識萬物的本源。

 

這個道是怎麼樣?道不是想像出來的東西,而是主觀與客觀地存在。《道德經》第十四章已描述了道似有似無,雖然用眼看不見,用耳聽不到,用手觸摸不到,但它卻是確確實實地感覺到。第十四章與第二十一章內容非常相似,都是描述道的體貌,第十四章說掌握道就能知道一切自古至今萬物的法則:「執古之道,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此章說:「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兩章都是表達相似的意思,兩章對道外貌的描述也十分相似。

 

此章也是說道好像一個物件,若隱若現,似有非有,無影無形,但又確實存在,這道「其中有精」,精就是指本質,最好、最根本的部分,表現出來就是生命力、生命氣息,這生命氣息非常真確,並且可以驗證。故《道德經》多章指出與道同在的人如嬰兒般賦有生命力,且純潔、純真。一個人有沒有道,從他發放的氣息中可以看出來。中國人修煉的氣功,就是修煉這萬物本源的氣息,即身體的精髓所表現出來的能量場。一個人的氣息純潔就是有道,混濁就是沒有道,就是死亡。嬰兒充滿生命的氣息,沒有道的老年人充滿死亡的氣息。修道本是修精神,卻能夠惠及身體。

 

這也是道教所指「精」、「氣」、「神」的修行要素及過程。「精」是指身體的精華部分,這精髓得到淨化而能發放有生命的能量埸,稱為「氣」。生命氣息的提高,令修道者的「神」,即專注力──佛教稱為「覺」(Budh),印度哲理稱為意識/知道(Chit──變得純與道合一。這種專注力變成一,不受紛擾,即是道。

 

這個道就是永恆,但人的身體如萬物也會有生有滅。萬物回到它的本源,滅了又再更新,萬物生生滅滅,道始於如一,恆常不變不滅。

 


 






《道德經》第二十章

《眾妙之門──〈道德經〉雙語解讀》   林楚菊著述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1),相去幾何(2)?

美之與惡(3),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4)


荒兮其未央哉(5)!

眾人熙熙(6),如享太牢(7),如春登台(8)。

我獨泊兮其未兆(9),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10),

儽儽兮若無所歸(11)。

眾人皆有餘(12),而我獨若遺(13)。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14),我獨昏昏(15);

俗人察察(16),我獨悶悶(17)。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18)

眾人皆有以(19),而我獨頑且鄙(20)。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21)。





註釋

(1) 唯,即恭敬的應聲。阿,即怠慢的應聲,或指「訶」,即呵斥之聲。
(2) 相去,即相差;幾何,即多少。與下句「相去若何」意思相同。
(3) 美,即美麗、美好;惡,即醜陋。
(4) 此句老子帛書本作:「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此兩句的意思是:別人所畏懼的,自己也不可以不畏懼。
(5) 荒兮,即廣漠的樣子。未央,即未有窮盡。
(6) 熙熙,即興高采烈的樣子。
(7) 享,即享用。太牢:指牛、羊、豕三牲,將此三牲圈養在牢裡,備作祭祀時使用,故稱三牲為牢。這裡泛指盛筵美饌。
(8) 如,好像;春,即春天。登台,即登上樓台遠眺賞玩。
(9) 泊兮,即淡然,恬靜的樣子;未兆,即沒有絲毫跡象,指心胸廓清,無情無慾。
(10) 沌沌兮,即渾然無知的樣子。未孩,指嬰兒初生,尚不能笑;孩,通「咳」,即嬰兒的笑。
(11) 儽儽兮,指疲憊、閒散的樣子。若無所歸,即心無所宅,毫無目的。
(12) 有餘,指心有慾念而自滿自驕。
(13) 遺,即不足,指謙下退藏。
(14) 昭昭,即光明的樣子,指巧智現於外。
(15) 昏昏,即昏暗的樣子。
(16) 察察,即精明的樣子。
(17) 悶悶,即含蓄淳厚的樣子。
(18) 此兩句應為第15章文字,一些註評認為因錯簡而竄入此章,見第15章註。但若放在此章,其意思則表示修道之人外表看作渾沌,但內裡卻如深海般寧靜,又如清風無休止地飄動。澹,形容恬靜、淡薄。飂,粵音騮(lau4),或遼(liu4),或螰(luk6),即大風飛揚,形容形跡飄逸。
(19) 以,即用。有以,即有用,自信的意思。
(20) 頑,即愚笨;鄙,即鄙陋。
(21) 貴食母,以守道為貴。食,即養育;母,即本,指道。




通行版原文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白話語譯

    恭敬與呵斥,相差有多遠?美麗與醜陋,相差在哪裡?別人所害怕的,不可以不畏懼。

    這真理是廣闊得沒有邊際啊!眾人興高采烈,好像參加盛大宴會,享用盛筵美饌,又好像在春天登上樓台眺望賞玩。只有我獨自一人淡泊悠然,無情無欲,沒有絲毫外露。渾渾沌沌啊!就好像尚不能笑的嬰孩。疲憊閒散啊!心無所宅,毫無目的,好像無家可歸。

    眾人充滿慾念,自高自滿。唯獨我好像不足,謙下退藏。我真的是愚人的心腸啊!眾人都顯得光明,而我卻顯得昏暗。眾人看起來都很精明,我卻是含蓄純樸。

    我的內心如深海般寧靜啊!如大風無休止地飄動啊!眾人都好像能幹且自信,而我卻愚笨且鄙陋。只有我與別人不同,因為我以守道為貴。





General Version:
Chapter 20


Between respectful response and scornful response, 
how much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auty and ugliness, 
how much is the difference? 
What people fear, one cannot be unafraid.

So desolate! How limitless is the Truth!
The multitude are joyous,
 as if enjoying a great feast, 
as if going up to a terrace in spring. 
I alone am quiet and reveal no signs, 
as innocent as an infant not yet smiling, 
so idle, as if without motives. 
The multitude all have more than enough, 
while I alone seem lacking.

My heart is that of a fool!
 Ordinary people are bright. 
I alone am drowsy. 
Ordinary people are alert. 
I alone am muddled. 
My heart is calm like the sea, like high wind never ceases.

The multitude all have goals with confidence.
 I alone am foolish and uncouth.
 I alone am different from others,
 and value being fed by the Mother.




經註評修訂後的版本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白話語譯

    恭敬與呵斥,相差有多遠?美麗與醜陋,相差在哪裡?別人所害怕的,不可以不畏懼。

    這真理是廣闊得沒有邊際啊!眾人興高采烈,好像參加盛大宴會,享用盛筵美饌,又好像在春天登上樓台眺望賞玩。只有我獨自一人淡泊悠然,無情無欲,沒有絲毫外露。渾渾沌沌啊!就好像尚不能笑的嬰孩。疲憊閒散啊!心無所宅,毫無目的,好像無家可歸。

    眾人充滿慾念,自高自滿。唯獨我好像不足,謙下退藏。我真的是愚人的心腸啊!眾人都顯得光明,而我卻顯得昏暗。眾人看起來都很精明,我卻是含蓄純樸。

    眾人都好像能幹且自信,而我卻愚笨且鄙陋。只有我與別人不同,因為我以守道為貴。





Revised Version:
Chapter 20


Between respectful response and scornful response, 
how much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auty and ugliness, 
how much is the difference? 
What people fear, one cannot be unafraid.

So desolate! How limitless is the Truth!
The multitude are joyous, 
as if enjoying a great feast, 
as if going up to a terrace in spring. 
I alone am quiet and reveal no signs, 
as innocent as an infant not yet smiling, 
so idle, as if without motives. 
The multitude all have more than enough, 
while I alone seem lacking.

My heart is that of a fool!
 Ordinary people are bright. 
I alone am drowsy. 
Ordinary people are alert. 
I alone am muddled. 

The multitude all have goals with confidence. 
I alone am foolish and uncouth.
 I alone am different from others, 
and value being fed by the Mother.




賞析與點評



    《道德經》此章說出修道之人與世俗沒有修道之人的分別。一般人對別人的恭維與怠慢,甚至呵斥都看到很大的分別,如何應對就靠不同人的智慧與修養。一般人對美麗與醜陋也看出很大的分別,人們喜歡美麗,不喜歡醜陋。修道之人不是這樣,他們並不將恭維與怠慢、呵斥看作有什麼大分別,也不會把美麗與醜陋看作有什麼大分別,正如《道德經》第二章所指出,修道之人不會將美醜、善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看得太重,這種二元相對的現象正是修道之人要超越,他們不會因為這種對立現象而隨之快樂,隨之傷心。道是一,沒有二,更沒有二元相對的關係,修道的人看的是道,故以平靜的心面對二元相對的世界,他們會說:「相去幾何?」「相去若何?」只是人人都畏懼的事情,他們不會對著幹,他們行事不會與別人相反,但內心卻不看重這高低、美醜的關係。

    此章看出修道之人面對此世界的茫茫然,他們求道、修道,不是求功名利祿。道隱藏而無名,而這物質世界正是鼓勵人們追求功名利祿。眾人覺得快樂的事情就是享用盛筵美饌、登台賞玩,這正正不是修道人所追求的物質歡愉,故他們與眾人在一起的時候卻顯得孤單,混合不來。他們好像還未懂得討人歡心的嬰孩般單純,渾渾沌沌,沒有露出悲與喜的跡象。這個世界不是他們的歸宿,只有道才是他們的歸宿,面對此世界,他們只有「儽儽兮若無所歸」。

    對他們來說,這個世界不值得他們追求。此修道之士,正是歷世以來不同宗教與文化的聖賢,例如佛陀、耶穌、穆罕默德等等,他們都以自己的生命去實踐真理,沒有追求世間的功名利祿。功名利祿,人家聰明伶俐的都會去追求,他們都會有所成就,好像有餘,修道之人就好像什麼也沒有,人們看他們就像愚笨的人。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看起來十分精明、閃爍、滿有自信,因為這正是他們所追求,而修道的人不是求外表的華麗與成就,故比下來就顯得昏昏、悶悶。老子說「頑且鄙」,即所謂卑微。沒有人喜歡卑微,人人都想「昭昭」、「察察」、「有餘」、「有以」。但外表「昭昭」、「察察」、「有餘」、「有以」又如何?修道人是向內追求,而不是向外,他們的外表不求耀目,但內裡卻如深海般寧靜,其生命力如清風般無休止地飄動。

    老子說「我獨異於人」,老子如何與眾人有分別?答案就在最後一句:「貴食母」。母就是道,老子是依賴道而生存,道就像養育他的母親。這道孕育萬物,持護萬物,只是人們不知道。他們追求外在的成就與歡愉,變化無常,有得有失;老子所追求的卻是內在恆常的道,無得無失,只有一,而這一正是萬物的根源。回到自己的根源,還有什麼比這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