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耶穌的隱秘教導

《多馬福音》


經文第61節至第80節



61. 耶穌說:「兩個人在睡椅上睡,有一個會死,有一個會生。」

 撒羅米說:「先生,你是誰?好像你從那獨一的主宰那裡來的那樣。而你在我的睡椅上坐躺,在我的餐桌上進食。」

耶穌對她說:「我從整體那裡來,我所有都是父親所賜予。」

「我是你的跟隨者。」

「為此我對你說,如果一個人是整體,那人便充滿了光。但如果一個人是分離的部分,那個人便充滿黑暗。」

 

Jesus said, “Two will recline on a couch. One will die, one will live.”

Salome said, “Who are you, the man, as though from the One? You have come upon my bed and eaten from my table?”

Jesus said to her, “I am He who comes from the whole. From my father, I was granted.”

“I am your disciple.”

“Therefore, I say, “Whenever one is the whole, one will be filled with light, but if one is divided, one will be filled with darkness.”

 

【註疏】「整體」就是與神合一同在,即「梵我合一」,這要發現內在的真我,才能達到。任何人發現真我,他就是與神合一同在,他就是整體,在光明之中,而不是分離的自我,只有黑暗。這整體就是《道德經》所指的「道」,就是「一」,先天地而生。人只有自我,即個我肉體與靈魂的自我,不認識真正的主宰 — 每個人內在的控制者,就是分離了的個體,沒有了光明。每個人生下來就是分離的個體,只知道有自我,不認識真理,所以要有尋索和修行的過程。

 撒羅米是耶穌其中一個女跟隨者,在《馬可福音》(16:1)中記載耶穌被釘死十字架安葬後,第三日抺大拉瑪利亞、雅各的母親瑪利亞和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卻找不到耶穌的身體︰「過了安息日,抺大拉的瑪利亞和雅各的母親瑪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馬可福音》(16:1)基督教認為雅各是耶穌的親生兄弟,天主教認為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一直保持童貞女之身,雅各是耶穌的親屬,在學術界已經可以清楚肯定耶穌的生平從來沒有定案,所以《古蘭經》說人們有關耶穌的事蹟,只是憑猜想,沒有人知道事實的真相。

 

 


62. 耶穌說:「我只向那些值得的人揭示我的隱秘。不要讓你的左手知道你的右手在做甚麼。」

 

Jesus said, “I disclose my mysteries to those who are worthy of my mysteries.  What your right hand shall do, let not your left hand know what it does.”

 

【註疏】 耶穌在《新約聖經》福音書中說過,不要把聖物與珍珠送給豬和狗︰

 

「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馬太福音》(7:6)

 

與這裡的話:「我只向那些值得的人揭示我的隱秘」相似。後一段話在福音書中也有相似的記載︰

 

「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註︰有古卷作「必在明處報答你。」)

《馬太福音》(6:3-4)

 

 意思是指一個人行善發自內心的善性,即所謂同理心,別人的痛苦就好像是自己的痛苦一樣,不應存有任何虛榮,希望別人知道,而得到別人的讚賞。這虛榮會蠶食我們的精神修養,成為一個虛假的人。我們應求上天的回報才真實持久,而不是期望他人的回報。

 

 

63. 耶穌說:「有個富人,他有許多錢財。他對自己說:『我要運用我的錢財,播種,等候成熟,然後收割。這樣我的倉庫便能填滿,我便不致缺乏。』他心中想著這些事情,可是當天晚上,他便死了。凡有耳的都應當聽。」

 

Jesus said, “There was a rich man who had many possessions. He said, “I will use my possessions so that I may sow, reap, plant, and fill my barns with produce. Hence, I may need of nothing.” These were the thoughts in his heart. But that very night he died.  He who has ears, let him hear!”

 

【註疏】 在世俗事務上,人以為自己能安排一切,但事實上,人自己最切身的生命卻由不得自己控制,這是由賜予生命者所控制。在《古蘭經》中這樣說:

 

「在真主那裡,的確有關於復活時的知識,祂常降及時雨,祂知道胎兒所有;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明日將做什麼事,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將死在什麼地方。真主確是全知的,確是徹知的。」(31:34)

 

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耶穌)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自己心裡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又說︰『我要這樣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裡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晚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加福音》(12:16-21)

 

 

64. 耶穌說:「有一個人要接待客人,他把筵席擺好,然後叫僕人去邀請客人。

僕人到第一個客人那裡去,向他說:『我主人邀請你。』

那人回答說:『我有幾個商人今晚會來這裡,我有一些錢必須前去給他們做買賣,請恕我不能參加那筵席。』

僕人到第二個客人那裡去,向他說:『我主人邀請你。』

那人回答說:『我買了一所房子,使我忙碌一整天,我沒時間來了。』

僕人到另一個客人那裡去,向他說:『我主人邀請你。』

那人回答說:『我有一位朋友將要結婚,我要負責安排筵席,我不能來了,請恕我不能參加。』

僕人到另一個客人那裡去,向他說:『我主人邀請你。』

那人回答說:『我買了一塊農地,現正要去收佃租,我不能來了,請恕我不能出席。』

僕人回家告訴主人:『那些你邀請參加晚宴的人都不能出席。』

主人對僕人說:『到街上去,你遇見甚麼人,便叫他們來參加晚宴。』

做買賣生意的人不能進入我父親的地方。」

 

Jesus said, “A man was having some guests. When he had prepared the banquet, he sent his servant to invite the guests.

The servant went to the first and said to him, “My master invites you.”

He replied, “Some merchants are coming to me in the evening. I have some money.

I will go and meet them to settle the orders. I ask to be excused from the banquet.”

He went to another and said to him, “My master invites you.”

He replied, “My friend will be married. I am going to prepare the wedding banquet.

I will not be able to come. I ask to be excused from the banquet.”

He went to another and said to him, “My master invites you.”

He replied, “I have brought a farm. I am going to collect the rent. I will not be able to come. I ask to be excused.”

The servant returned and said to his master, “Those whom you invited to the banquet have asked to be excused.”

The master said to his servant, “Go outside to the streets and bring back whomever you meet for the banquet.”

Buyers and merchants will not enter the places of my father.”

 

【註疏】 人們生下來好像被教導只熱衷於世俗事務,工作、休息以後,就是世俗的吃喝玩樂,很少人會去思考存在的意義,思考生命的奧秘。不過,自遠古以來,各民族都遺留了闡述真理的經典,正等待人們去認識,這精神食糧的盛宴,卻很少人想參加,人們實在太繁忙了。先知穆罕默德曾說過,到了末日的盡頭,宗教經典與知識會消失;這是指沒有人再對這些宗教經典與知識感興趣,只會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同席的有一人聽見這話,就對耶穌說︰『在神國裡吃飯的有福了!』耶穌對他說︰『有一人擺設大筵席,請了許多客。到了坐席的時候,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眾人一口同音地推辭。頭一個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准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准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裡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僕人說︰『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經辦了,還有空座。』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裡,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我告訴你們︰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嘗我的筵席。』』」《路加福音》(14:15-24)

 

 

65. 耶穌說:「從前有一個至善者,他擁有一個葡萄園,他把葡萄園租給幾個佃農,讓他們種植經營,然後向他們收取收成。他差派僕人到佃農那裡去,代他收取收成。那些佃農把僕人捉住,將他毆打,還險些將他殺死。僕人回去告訴主人。主人說:『也許僕人不認識那些佃農。』他差派另一個僕人去,那些佃農將他毆打如故。於是主人差派他的兒子前去,他說:『也許他們會尊重我的兒子。』那些佃農知道那兒子是葡萄園的繼承人,便把他捉住,將他殺死。凡有耳的都應該聽。」

 

He said, “There was a great man who owned a vineyard and rented it to some tenant farmers, so that they could work, and he could collect the produce from them.  He sent his servant to collect the produce from the tenants.  They seized him, beat him, and nearly killed him.  The servant returned and told his master.

His master said, “Perhaps he did not know them.”

He sent another servant, and the tenants beat him as well.

Then the master sent his son and said, “Perhaps they will pay respect to my son.”

As the tenants knew that he was the heir to the vineyard, they seized him and killed him.  He who has ears, let him hear!”

 

【註疏】在瑣羅亞斯德教的信仰中,善良的主宰阿胡拉(Ahura)也被稱為至善者,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希瓦(Shiva),名字也有至善和吉祥的意思。在《古蘭經》中,真主常常反覆說天地萬物均屬於真主,衪才是所有國權的擁有者。那至善者──真主──曾差派眾使者去見證祂,人們應該敬拜真主,而不是祖先所定下的諸神明,每個人的主只是獨一的主宰,這些使者均一一被拒絕,這包括耶穌,甚至後來的先知穆罕默德,也被拒絕認識和接受。在《古蘭經》中說諸神明均希望親近真主,由此可知所有使者都希望親近真主。這裡耶穌所指的「兒子」,即最親近真主的使者。《古蘭經》這樣說:

 

「他們所稱為神明者,自身求近主之階。比他們更近於主者也求近主之階,他們希望主的恩惠,畏懼主的刑罰。你的主的刑罰是應該防備的。」(17:57)

 

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你們再聽一個比喻︰有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裡面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收果子的時間到了,就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裡去收果子。園戶拿住僕人,打了一個,殺了一個,用石頭打死一個。主人又打發別的僕人去,比先前更多,園戶還是照樣待他們。後來打發他的兒子到他們那裡去,意思說︰『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不料,園戶看見他兒子,就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佔他的產業!』他們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園主來的時候,要怎樣處置這些園戶呢?他們說︰『要下毒手除滅那些惡人,將葡萄園另租給那按著時間交果子的園戶。』」《馬太福音》(21:33-41)

 

「耶穌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人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到了時候,打發一個僕人到園戶那裡,要從園戶收葡萄園的果子。園戶拿住他,打了他,叫他空手回去。再打發一個僕人到他們那裡,他們打傷他的頭,並且凌辱他。又打發一個僕人去,他們就殺了他。後又打發好些僕人去,有被他們打的,有被他們殺的。園主還有一位是他的愛子,後來又打發他去,意思說︰『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不料,那些園戶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產業就歸我們了!』於是拿住他,殺了他,把他丟在園外。這樣葡萄園的主人要怎樣辦呢?他要來除滅那些園戶,將葡萄園轉給別人。』」《馬可福音》(12:1-9)

 

「耶穌就設比喻對百姓說︰『有人栽了一個葡萄園,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住了許久。到了時候,打發一個僕人到園戶那裡,叫他們把園中當納的果子交給他。園戶竟打了他,叫他空手回去。又打發一個僕人去,他們也打了他,並且凌辱他,叫他空手回去。又打發第三個僕人去,他們也打傷了他,把他推出去。園主說︰『我要怎樣辦呢?我要打發我的愛子去,或者他們尊敬他。』不料,園戶看見他,就彼此商量說︰『這是承受產業的。我們殺他吧,使產業歸於我們!』於是把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這樣葡萄園的主人要怎樣處治他們呢?他要來除滅這些園戶,將葡萄園轉給別人。』聽見的人說︰『這是萬不可的!』」《路加福音》(20:9-16)

 

 


66. 耶穌說:「給我展示這塊石頭吧!它是一塊匠人所遺棄的石頭,卻是一塊屋牆下的基石。」

 

Jesus said, “Show me the stone which the builders have rejected, which is the cornerstone.”


【註疏】 耶穌如一塊被「遺棄的石頭」,曾遭此世界和以色列民族所拒絕,但耶穌的靈性教導卻是人們心中的基石。在《道德經》中,老子常常把 「道」比喻為原始未經雕琢的木頭或石頭,稱為「樸」,人們應返回這原始未經雕琢的境界,與道為一: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37)

 [語譯] 道總是任順萬物自然而無所作為,無所作為卻沒有什麼不能成就。治理國家的人若能遵守這「無為而無不為」的守則,世間萬事萬物將按本性自然發展。萬物自然發展而私欲萌生的時候,那時便要用沒有名稱且質樸的道來遏止私欲。用道來遏止私欲,具私欲者就再沒有欲望。沒有欲望則趨於平靜,天下自然就會安定。」

 

 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耶穌說︰『經上寫著︰『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稀奇。』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

《馬太福音》(21:42)

 

「經上寫著︰『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稀奇。』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馬可福音》(12:10)

 

「耶穌看著他們說︰『經上記著︰『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什麼意思呢?』」《路加福音》(20:17)

 

 


67. 耶穌說:「一個人如果知道萬事萬物,但他仍然渴望找到自己,他便是渴望找到了萬事萬物的所在。」

 

Jesus said, “He who knows all but still needs himself, he needs the place of all.”

 

【註疏】 耶穌多次說出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重要性。這個自己就是真我,與獨一主宰合一同在的精神境界。耶穌的隱秘教導就是印度的吠檀多哲學,真主是天地萬事萬物的主宰,也是內在每個人最高的真我,但人生下來就被重重黑暗所遮蔽,人們不知道真正的我是誰。所以神我合一,就是發現了真正的自己,個我靈魂成為整體,不再被黑暗遮蔽。道教呂祖又稱為呂純陽,純陽者,即是全部的光明,再沒有被黑暗遮蔽。



68. 耶穌說:「不論何時,那些不單受憎惡,甚至受逼迫的人,正受到祝福,因為沒有人能找到你們曾受迫害的心靈深處。」

 

Jesus said, “Blessed are you when you are not only hated but also persecuted. And whenever you have been persecuted, they will find no place in the heart.”

 

【註疏】耶穌所說的「心靈深處」,就是真主(真我)的居所,沒有人可以觸及。只有真心求道之人,還要得到真正導師的教導和真主的恩典(許可),才可以達到。要達到此心靈深處,會經歷很多磨鍊,就如在刀刃上行走一樣。到達此心靈深處者,就是最大的祝福。

 

 


69. 耶穌說:「那些心靈受迫害的人有福了,他們認識在真理中的父親。那些饑餓的人有福了,好使他們饑餓的腸胃將會得到飽足。」

 

Jesus said, “Blessed are those who have been persecuted in their hearts.  They are the ones who have come to know the father in Truth.  Blessed are those who get hungry, so their bellies in want may be filled.”

 

【註疏】 這節經文是上一節經文的進一步描述,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為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的。」《馬太福音》(5:6-12)

 

「心靈的迫害」是指世俗的邪惡,人們不以世俗的邪惡為伴,就會感到被排斥,以致無路可走,只有回歸真我,他們卻因而真正認識父親。這父親就是真主,每個人心內獨一的主宰。「饑餓」是指人們對真理,對認識生命意義的渴求,他們必得到豐厚的回報。

 


 

70. 耶穌說:「如果你能帶出在你之內所有的,那你所有的會拯救你。如果你沒有那在你之內的,你在內所沒有的,將把你殺掉。」

 

Jesus said, “When you bring forth what is within yourselves, what you have will save you.  If you do not have that within yourselves, what you do not have in you will kill you.”

 

【註疏】 真正能拯救一個人的,是那人的精神狀態,即靈性的生命,故此歷世不同宗教的修行者就是要豐富內在的靈性生命,而不是可衰敗的身體。一個人若沒有精神修養,年青力壯時不感覺有什麼不妥,可以繼續吃喝玩樂,當年老身體衰亡,疾病叢生的時候,若沒有年長的智慧,內在的光明,年老的生活會十分坎坷。再者,豐富的精神修養,會惠及身體,令身體健康。

 

 

71. 耶穌說:「我會毀掉這房子,任何人都不能將它興建。」

 

Jesus said, “I shall destroy this house, and no one will be able to rebuild it.”

 

【註疏】 耶穌所說的「房子」,可以理解為人的身體,以及這個物質世界。人的身體必有死亡的一天,無法挽回,這個世界也會有末日的時候。耶穌這段說話是神我合一的說話,這個「我」就是真主,不是個我靈魂。在《古蘭經》中,這樣說:

 

「除真主外,你們不要祈禱別的任何神靈,除祂外,絕無應受崇拜的。除祂的本體外,萬物都要毀滅。判決只由祂作出,你們只被召歸於祂。」(28:88)

 

 

72. 有一個人對耶穌說:「請叫我的兄弟們,將父親的財產分給我。」

耶穌對那人說:「先生,誰叫我做為人分割者?」

耶穌轉頭向跟隨者說:「我不是個分割者,是嗎?」

 

A man said to him, “Tell my brothers to divide my father’s possessions with me.”

He said to the man, “O man, who made me a divider?”

He turned to his disciples and said to them, “I am not a divider, am I?

 

【註疏】 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眾人中有一個人對耶穌說︰『夫子,請你吩咐我的長兄和我分開家業。』耶穌說︰『你這個人!誰立我作你們斷事的官,給你們分家業呢?』」《路加福音》(12:13-14)

 

耶穌的教導是要人們認識真正的自己,與真主合一同在,並不是要人們從宇宙整體中分割出來,只是一個個我的靈魂。耶穌的教導是「不二論」,教導人們歸真,歸一,並不是教導人們從這「太一」中分割出來。

 

 

73. 耶穌說:「要收割的實在太多,可是工人卻太少,因此要請求主人多派工人協助收成。」

 

Jesus said, “The harvest is great, but the workers are few. Beseech the Lord to dispatch workers for the harvest.”

 

【註疏】  願意明白真理,並盡己力把真理傳播的人,實在很少,只是跟隨僵化、不合理的教條思想的信徒卻不少。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馬太福音》(9:37-38)

 

「這事以後,主又設立七十個人,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在他面前,往自己所要的各城、各地方去,就對他們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路加福音》(10:1-2)

 

 


74. 耶穌說:「主人啊!有許多人在飲水泉的外圍,然而在井裡卻甚麼也沒有。」

 

He said, “O Lord, there are many around the drinking trough, but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well.”

 

【註疏】 在這裡耶穌好像說有很多人圍在一起等待得到水喝,然而井裡卻沒有水,人們外在的追求都是一樣。只有內在的追求,才會發現真我,發現生命的活水從內裡湧流出來。外在的追求,只是撲空。在這裡耶穌稱呼真主為「主人」,而不是「父親」,在《古蘭經》中,真主說所有使者均是真主的僕人,他們十分願意作真主的僕人,並不會介意。因為親近真主的僕人,會得到真主完滿的愛,真主比任何父親或母親更愛祂的僕人,這完滿的愛就是個體與整體合一。所謂父親與兒子的稱呼只是一種比喻親密的關係,耶穌不單稱自己是神的兒子(Son of God),更稱自己為「人子」(Son of Man),這是達到神我合一之前的比喻關係。

 



75. 耶穌說:「有許多人站在門外,但只有那些合一的,才能進入婚宴的大堂。」

 

Jesus said, “There are many standing at the door, but those who are one will enter the bridal chamber.”

 

【註疏】「合一」的意思是指與神合一同在,即中國文化所指的「天人合一」,或印度吠檀多哲理所指的「梵我合一」不二論,即沒有神、我的二元相對,兩者成為一體。在《聖經》中,多次把人與神的相愛關係看成是新郎與新娘締結良緣的關係,在印度教中也有相同的表述。這些表述都只是一種比喻,最接近真理的描述就是──神我合一,無法言說──正如老子在《道德經》開章所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在《道德經》中,「道」又稱為「一」,且要歸「一」: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10)

 [語譯]「精神和形體合一,能有不分離之時嗎?」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14)

 [語譯]「看它而看不見叫做『夷』,聽它而聽不見叫做『希』,摸它而摸不著叫做『微』。這三者的形象無從推問,它是渾然一體的。」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22)

 [語譯]「因此聖人與『道』合一,作為觀察天下事物的原理和範式。」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39)

 [語譯]「自古以來,能得到「道」者:天得道則清明,地得道則安寧,神得到道則有靈,河川得到道則充盈,萬物得到道則生長繁殖,侯王得到道就能正確地統治天下。」

 

 

  

76. 耶穌說:「父親的國就像一個商人,他擁有一件值錢的貨物,然後他又發現了一顆珍珠。那商人精明謹慎,他賣出了他的貨物,為自己買下那顆珍珠。你們也要一樣,要追求那不朽壞的財富。在那裡的財富,飛蛾不能吞吃,蠕蟲不能毀壞。」

 

Jesus said, “The Kingdom of the father is like a merchant who had a consignment of merchandise and found a pearl. That merchant was prudent.  He sold the merchandise and bought the single pearl for himself. You, also, seek the unfailing and enduring treasure, where no moth or worm comes near to devour or destroy.

 

【註疏】 耶穌所說的「一顆珍珠」,就是我們內在永恆不滅的真我,這是我們內裡的寶藏,我們應該去發掘,豐富自己的精神修養,捨棄外在可朽壞的世俗物質渴求。世間的一切事物,如夢幻如泡影,沒有永恆的意義與價值,且會變壞而消亡。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馬太福音》(6:19-21)

 

「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馬太福音》(13:44-46)

 

「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路加福音》(12:33)

 

 


77. 耶穌說:「我是所有事物之上的光。我是一切,一切從我而來,一切亦歸向我。劈開一塊木頭,我就在那裡;翻起一塊石頭,你會發現我就在那裡。」

 

Jesus said, “I am the light above all things.  I am all.  From me did all come forth, and unto me did all extend.  Cleave a piece of wood, I am there.  Lift a piece of stone, you will find me there.”

 

【註疏】  在《新約聖經》中,耶穌多次把自己比喻為光︰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翰福音》(1:1-9)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12)

 

在《啟示錄》(22:13)中,耶穌更宣示他是萬事萬物的開始和終結︰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

 

是以神我合一的境界說話,已脫離一己的軀殼,以「我即梵」的真實說出來,正如在《博伽梵歌》中,聖者克理希納(Sri Krishna)以神主的境界,說出奧妙的話。那麼誰是真主?是已經沒有人真正認識的耶穌,還是在印度經典記載的克理希納?除他們兩人外,還有成千上萬歷世修行達到「梵我合一」的人,他們同樣以真主的境界說出話來。真主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真我,只有一,沒有二。真主創造人類,也給人類最大的恩典,能達到與祂同一的精神。在這裡耶穌指出他無形相的力量遍在一切,故此無論是劈開一塊木頭或翻起一塊石頭,神的力量也在其中。

 

 

78. 穌說:「你們為甚麼來到田野?來看風中搖曳的蘆葦麼?還是來看身穿綢緞的國王和貴族?他們身穿綢緞,但他們不能明白真理。」

 

Jesus said, “Why did you come out into the field? To see reeds blowing in the wind? To see a man dressed in fine garment like kings and courtiers? Upon them are the fine garments, but they are unable to recognize the Truth.”

 

【註疏】 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他們走的時候,耶穌就對眾人講論約翰說︰『你們從前出到曠野是要看什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嗎?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什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嗎?那穿細軟衣服的人是在王宮裡。』」《馬太福音》(11:7-8)

 

「約翰所差來的人既走了,耶穌就對眾人講論約翰說︰『你們從前出到曠野,是要看什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嗎?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什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嗎?那穿華麗衣服、宴樂度日的人是在王宮裡。』」

《路加福音》(7:24-25)


耶穌指出那些只重視世俗物質財富與權力的人,他們不明白真理,因為真理不在這些地方。要明白真理,必須要過簡樸的生活,不追求外在的榮華與地位,之所以修道的人要退隱修行,他們需要長時間冥想。耶穌也長時間在田野靜下來冥想,與神同在。當人們慕名而來的時候,耶穌問他們是不是要找身份地位顯赫的人,這裡只有風中搖曳的蘆葦,以及衣著樸素的人。

 

 


79.  一個婦人在人群中對耶穌說:「那位以胎懷你,以乳喂你的婦人有福了。」 耶穌對她說:「那些聽了父親的話,真正持守的人有福了。因為有一天你們會說:『那些沒有懷胎的,沒有喂乳的有福了。』」

 

A woman in the crowd said to him, “Lucky is the womb that bore you and the breasts that nourished you.”

He said to her, “Lucky are those who have heard the word of the Father and have kept it in Truth. For there will be days when you will say, “Lucky is the womb that has not conceived and the breasts that have not given milk.”

 

【註疏】  耶穌指出真正使人幸福的,是內在與真主同在的精神境界,而不是外在的種種變幻。耶穌這段說話與《古蘭經》的說話十分相近,當末日最後一刻來臨的時候:

 

「眾人啊!你們應當虔敬你們的主,復活時的地震,確是一件大事。在那日,你們看見地震下每個乳母都被嚇得忘記了嬰兒,嚇得每個孕婦都要流產;你把人們看成醉漢,其實他們並非是醉漢,而是因為真主的刑罰是嚴峻的。」

(22:1-2)

 

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耶穌正說這話的時候,眾人中間有一個女人大聲說︰『懷你胎的和乳養你的有福了!』耶穌說︰『是,卻還不如聽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

《路加福音》(11:27-28)

 

「因為日子要到,人必說︰『不生育的和未曾懷胎的,未曾乳養嬰孩的,有福了!』」《路加福音》(23:29)

 

 

80. 耶穌說:「誰若認識這世界,便是找到了身體。誰若找到了身體,對他來說,世界不值得甚麼。」

Jesus said, “He who has come to know the world has found the body.  He who has found the body, the world is not worthy of him.”

 

【註疏】  耶穌在此處所說的話,與第(56)節所說的話相同,耶穌說出人們生下來應看重自己內在的靈性生命多於這個世界。耶穌在《多馬福音》中多處說出相似的話,人應以自己的肉身去認識真理,敬拜真主,而不是只知道這世界的物欲享受。物質生活只是生存的基本條件,達到了溫飽的生活,就應該要追求精神的修養,而不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的物質享受,這是整部《道德經》貫徹的思想。《道德經》這樣說:

 

「樂與餌,過客止。」(35)

 [語譯]「悅耳的音樂和美味的菜餚,都會令過路的人停止了腳步。」

 

音樂與美食都是外在的感觀享受,修道的人在此世界如客旅寄居,他們的目的地是內在的世界,即心中的道,外在世界只是過路的地方。如果修道的人被此感觀享受所吸引,他們便會止步,不再進入自己的內在世界,而是停留在外在世界的享樂之中。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