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耶穌的隱秘教導

《多馬福音》



經文第41節至第60節



41.    耶穌說:「誰人手裡有的,還要給他更多。誰人手裡沒有的,在他手裡所僅有的,也要被奪去。」


 Jesus said, “He who has in his hand, to him will be given more, and he who has nothing, from him shall be taken even the little he has.”

 

【註疏】 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馬太福音》 (13:11-12)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福音》(25:29)

 

「又說︰『你們所聽的要留心。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也要奪去。』」《馬可福音》(4:24-25)

 

「主人說︰『我告訴你們,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路加福音》(19:26)

 

我們可以這樣想:一個有靈性智慧的人,他在精神上所得到的會愈來愈豐富;一個愚蠢不肯上進的人,他所失去的也會愈來愈多。

 

 

42.    耶穌說:「要像個過客。」


 Jesus said, “Be passers-by.”

 

【註疏】 耶穌「復活」後曾到過印度北部克什米爾(Kashmir),這是傳統基督教不肯去理會的議題。在印度德里南部有一座堡壘(Agra Fort),這是印度穆斯林王朝時代的建築,附近有一座石碑,刻上耶穌兩段說話:

 

「耶穌(平安與他同在)曾這樣說:『世界是一座橋,穿越它,而不要在此定居。』」

「耶穌(平安與他同在)曾這樣說:『世界就如一座傲慢的樓房,要以此為戒,不要在其上建築。』」

我們翻查現存整部《新約聖經》,均沒有記載耶穌這兩段說話,但在《多馬福音》中,耶穌卻有不少類似此思想的說話,耶穌教導門徒對世間要像個過客,不要依戀世界一切事物。在《多馬福音》柯普特語的原文直譯是:「你們來到世間,要消逝而去」,其意思與印度德里南部的石刻十分相似。先知穆罕默德也說過相似的話:

 

「我與這世俗有什麼相交呢?我與這世界的聯繫就像一個旅客在樹下息一會,然後繼續旅程。」

 

在《古蘭經》中,真主教導人們今世的生活只是考驗,真正的生命是在後世︰

 

「迷惑世人的,是令人愛好的事物,如妻子、兒女、金銀、寶藏、駿馬、牲畜、禾稼等。這些是今世生活的享受;而真主那裡,有優美的歸宿。你說︰『我告訴你們比這更佳美的,好嗎?敬畏者得在他們的主那裡,享受下臨諸河的樂園,他們得永居其中,並獲得純潔的配偶,和真主的喜悅。』」(314-15)

 

「真主應許,真主並不爽約,但人們大半不知道。他們只知道今世生活的表面,他們對於後世是疏忽的。」(306-7)

 

「你們應當知道:今世生活,只是遊戲、娛樂、點綴、矜誇,以財產和子孫的富庶相爭勝;譬如時雨,使田苗滋長,農夫見了非常高興,嗣後,田苗枯槁,你看它變成黃色,繼而零落。在後世,有嚴厲的刑罰,也有從真主發出的赦宥和喜悅;今世生活,只是騙人的享受。」(57:20

 

 

43. 耶穌的跟隨者問他說:「向我們說這些話,你是誰?」

「你們不能夠從我所說的話知道我是誰。相反,你們就像那些猶太人,他們愛那樹,但卻恨那樹上的果實,或他們愛那果實,但卻恨那樹。」


 His disciples said to him, “Who are you to say these things to us?”

“You do not understand who I am from what I say to you. Rather, you have become like the Jews who love the tree but loathe its fruit, or they love the fruit but loathe the tree.”

 

【註疏】 綜觀《聖經》有關猶太人的歷史,我們可以知道猶太人雖然敬拜真主,但卻殺害眾先知,否定他們的一切明證,這還包括耶穌本人,以及後來的穆罕默德,故他們雖然愛那樹(真主),卻恨樹上的果實(眾先知)。而今日的基督教徒,他們接受耶穌(那果實),卻不接受伊斯蘭教所指向的獨一主宰(那樹)



44.    耶穌說:「誰若褻瀆父親,都會得到寬恕。誰若褻瀆兒子,都會得到寬恕。但誰若褻瀆聖靈,無論在地上或天上,都得不到寬恕。」


 Jesus said, “He who blasphemes against the Father will be forgiven, and he who blasphemes against the Son will be forgiven, but he who blasphemes against the Holy Spirit will not be forgiven, neither on earth nor in heaven.”

 

【註疏】 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所以我告訴你們︰人一切的罪和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總不得赦免。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惟獨說話干犯聖靈的,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馬太福音》(12:31-33)

 

「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凡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乃要擔當永遠的罪。」《馬可福音》(3:28-29)

 

「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的,總不得赦免。」

《路加福音》(12:10)

 

在這裡可看到耶穌對聖靈的看重比真主及自己(包括眾先知)更加深,這看似有點難理解。在《古蘭經》中,真主多次說祂以「玄靈」來扶助爾撒,「玄靈」即是聖靈。在《古蘭經》(2:87)中,真主宣稱:

 

我把許多明證賜給麥爾彥之子爾撒,並以玄靈扶助他。

 

這段說話多次出現在《古蘭經》中。再看,為何耶穌會把真主稱為父親,這是以色列人從祖先亞伯拉罕以至摩西以來從來沒有的稱呼,因為耶穌只有肉身的母親瑪利亞,而沒有肉身的父親,約瑟並不是耶穌的親生父親,所以在這有別於常人的特殊情況下,耶穌把真主看成是父親,是他個人的情感表達,這是文學上的修辭手法,往後卻成為羅馬天主教以及後來的基督新教所僵化的信仰核心,西方歷史上一些學者以及神秘主義的基督徒修行者都不會執取,甚至否定說:「沒有父,沒有子,沒有聖靈,只是空,只是寧靜、祥和。」這就是世界不同宗教的經典所描述的真理。所以真主有責任降示《古蘭經》糾正人們對一神信仰的認識,真主不是眾神明之一,有配偶,有兒,有女,有後代。筆者後來再思索此段說話,父親(真主)與兒子(先知)都是外在的角色,而聖靈正是每個人內在的神聖,即永恆獨一的主宰在我們心中的真我。人們若否認外在的信仰,還可以有獲得寬恕的餘地,但若否認自己內在的神聖,即人們的純良本質,就永遠都不會得到永恆獨一主宰的赦免。



45. 耶穌說:「葡萄不能從荊棘中收割出來,無花果不能從薊叢中摘取出來,因為這些都不能結果實。良善的人從他積善的寶庫裡帶來良善,惡人從內心積惡裡帶來邪惡,並說出邪惡的話來,因為從他內心深處,這人會帶出邪惡的事物來。」


 Jesus said, “They do not harvest grapes from thorn trees, nor do they gather figs from thistles for they yield no fruit. A good man brings forth good from his treasure. A bad man brings forth evil from the wickedness that he stored up in his heart, and he says bad things. For from the overflow of his heart, he brings forth bad things.”

 

【註疏】   一個人內心善良,自然會行出善事;一個人內心邪惡,自然會行出惡事。故此,一個人內心的精神修養才是最根本、最重要。先知穆罕默德曾說過:

 

「身體內有一處地方,它好,整個人都好;它不好,整個人都不好;這地方就是人的心。」

 

在印度古經典《奧義書》(Subala Upanishad, XI.1)中說人的心中深處就像一朵白色的蓮花,這朵蓮花會綻放出紅色的花瓣,好像紅色的蓮花。這蓮花的中央是海洋,海洋的中心處包裹著四條管道,其中一條管道稱為「羅摩」(Rama)通向正義,另一條管道稱為「非羅摩」(Arama)通向不義,另一條管道稱為「欲望」(Iccha)通向滿足眾願意;最後一條管道稱為「無生」(Apunarbhava),它會穿越這包裹到達頭顱,與永恆獨一的主宰同在。所以人心可以向善或向惡,身體內已有機制準備好了。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裡豈能摘無花果呢?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馬太福音》(7:16-18)

 

「你們或以為樹好,果子也好;樹壞,果子也壞。因為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樹。」

《馬太福音》(12:33)

 

「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它來。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裡摘葡萄。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加福音》(6:43-45)

 

 

 

46.  耶穌說:「從亞當到施洗約翰,從婦人所生者當中,沒有人被高舉過於施洗約翰,以致他的眼睛被刺穿。但我曾說過,在你們當中誰人如同小孩般,他將認識天國,並將被高舉在約翰之上。」


 Jesus said, “From Adam to John the Baptist, among those born of women, no one is greater than John the Baptist so that his eyes might be broken.  But I have said that whoever among you as a little one will recognize the Kingdom and will be exalted above John.”

 

【註疏】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人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然而天國裡最小的比他還大。」《馬太福音》(11:11)

 

「我告訴你們,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大過約翰的;然而神國裡最小的比他還大。」《路加福音》(7:28)

 

亞當是人類的始祖,施洗約翰是真主差派來到世間的其中一個使者,是耶穌的先鋒,在四福音和《古蘭經》也有提及施洗約翰。他和耶穌一樣在荒野修行,不參與世俗事務。

 「他的眼睛被刺穿」──意思是雙眼不再看外在世間的事物,成了一個瞎子,只看內在精神的寶藏。這是靈性修煉的功夫,不再受外在感觀的干預,專注內在的精神修養。《道德經》也有談到這修行的竅門: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52)

 [語譯] 「堵塞眼耳鼻舌口的欲念門戶,終身都不會有禍患。開啟眼耳鼻舌口的欲念門戶,並且投入外在感觀的紛雜事務,則終身不可救治。」

 

耶穌在這裡強調認識真實自我者,即人們內在的神聖,就如同小孩般純潔善良,這是靈性的最高境界。在前面的經文(37)中,也有提及,有精神涵養的人,如小孩般純真,中文稱為「天真」,這真是屬於天。靈性到達最高的境界就是均一,再沒有你與我,高與低之別,只有一,沒有二、三、四、五、六等等眾多的級別,所以耶穌說沒有人比約翰更高,但又有很多人可以在約翰之上,由有等級分別到沒有等級分別的境界。

 

 

47.    耶穌說:「一個人不能同時騎上兩匹馬或彎上兩把弓。一個僕人不能同時服侍兩個主人,因為他會重視這一個,輕視另一個。沒有人喝過陳酒,立刻要喝新酒。新酒不會倒進陳年的酒皮袋裡,否則皮袋會破裂;陳酒也不會倒進新造的酒皮袋裡,否則皮袋也同樣破裂。舊布不會縫補在新的衣裳上,因為這樣會造成裂縫。


 Jesus said, “A man cannot mount two horses at once nor stretch two bows.  And a servant cannot serve two masters, for he would respect one and despise the other. Nobody drinks aged wine and immediately desires to drink fresh wine.  Nor is fresh wine poured into old wineskins, or they might break, and aged wine is not poured into a new wineskin, or it might spoil. And they do not sew an old patch onto a new garment, for it would make a tear.”

 

【註疏】 耶穌所說的頭一段話:「兩匹馬」「兩把弓」「兩個主人」是指真主及世界,我們兩者只能選擇其一。如果為了滿足今世的欲望而會損害道義,忘記真理,那麼我們便要作出取捨。伊斯蘭信仰強調──除真主外,再沒有任何應受崇拜和服從──這是指出每個人內心的主只有一,沒有二或更多,這也是中國文化所強調「忠」的美德。每個人只忠於自己的主人,而且這主人只是一,而不是有多位。這是人天生賦與的品格,就是只能忠於一位主人,否則便會人格分裂,表裡不一。而這位主人,就是真理,就是人們認為正確的知識。

下一段說話耶穌以新酒、新衣作比喻,解釋重視內心的精神修煉,與世間名利享樂不能相容。不同宗教經典都指出唯有淡薄名利,遠離世俗的虛妄,才能達到清靜,在清靜中,才能悟道。喜歡熱鬧享受的人,如何冥想而坐忘?兩者不能放在一起。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瑪門(即財利)。」《馬太福音》(6:24)

 

「沒有人把新布補在舊衣服上,因為所補上的反帶壞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樣就都保存了。」《馬太福音》 (9:16-17)

 

「耶穌又設一個比喻,對他們說︰『沒有人把新衣服撕下一塊來補在舊衣服上;若是這樣,就把新的撕破了,並且所撕下來的那塊新的和舊的也不相稱。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新酒必將皮袋裂開,酒便漏出來,皮袋也就壞了。但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裡。沒有人喝了陳酒又想喝新的,他總是說陳的好。』」《路加福音》(5:36-39)

 

「一個僕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瑪門(即財利)。」《路加福音》(16:13)

 

 

48.    耶穌說:「若兩人在同一房子裡達至和平,他們向大山說:『移開吧!』大山也會移動。」


 Jesus said, “If two make peace with one another in a house, they say to the mountain, “Move away! It will move.”

 

【註疏】 耶穌的說話可和《多馬福音》(2)相對應,悟了道的人能「統治萬事萬物」,歷世不同文化與宗教的聖人均能行出眾多神蹟奇事,正是耶穌的說話所在。在伊斯蘭教的信仰中,萬事萬物的成就全在於真主的意願,所以穆斯林做任何事,心裡明白並禱告︰「若真主意願成就。」(Insha Allah)穆斯林完全臣服於真主的意志,並不是為所欲為,而且蘇菲派修行者知道,神蹟的成就全仰賴真主,目的就是榮耀真主,讓世人看見明證。歷史上蘇菲派的修行者行了很多神蹟奇事,他們深知道若行太多神蹟而非必須,這就是把他們後世的福樂換取今生的神蹟,所以他們寧願低調行事,不想因為行神蹟而獲得世間的尊崇。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耶穌說︰『是因為你們的信心小。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馬太福音》(17:20)

 

「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馬太福音》(18:19)

 

「耶穌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也必成就。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馬太福音》(21:21-22)

 

「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神。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他若心裡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馬可福音》(11:22-23)

 

 

49.  耶穌說:「那些孤單及被揀選的人有福了,因他們將尋見天國。你們由那裡而來,也要再次回到那裡去。」


Jesus said, “Blessed are those who are solitary and elect, for you will find the Kingdom. As you have come from it, you will return there again.”

 

【註疏】 在《馬太福音》(7:13-14) 中,耶穌說: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先知穆罕默德也有相似的說話,在一處《聖訓》中記錄他曾說:100個人中有99人會落地獄;另一處《聖訓》則記錄:在1000人中有999人會落地獄。我們可推想進入天國的人在世界總人口的比例應該屬少數,一般人往往避免談論或思考有關信仰,以及靈性的知識,彷彿現世就是他們所有的一切,故此一個追求真理的人,難免在世上屬孤單的一群。先知穆罕默德曾這樣說:

 

「塵世是後世之人的禁區,後世是塵世之人的禁區。對於真主的人來說,兩個都是禁區。」

 

只重視今世生活的人,他們沒有後世的福樂。願意在今世約束自己,不強求物質享受,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那些人會得到後世的福樂。不過,靈性的更高境界也不在乎後世的福樂,而是成為真主的人,即與真主合一同在的人,他們的靈魂如嬰孩般純潔。蘇非派認為透過修行,心裡常念記真主,可以使靈魂得到淨化,返回原初真主創造阿丹時那純潔的狀態。故此蘇非派修行者信仰的目標不是祈求後世的福樂,這只是對一般循規蹈矩的穆斯林而言是這樣,他們的目標是要返回靈魂原初純潔的狀態,與真主合一同在,這正是不同宗教的最高目標。筆者在有關非宗教信仰的書籍中,看到有學者說:凡追求真理的人,必定是孤獨的人。這些孤獨的人,他們的朋友就只有真主。這個世界不歡迎他們,他們只能夠到真主那裡。這為何修道最終是一個人靜修,中國陝西省終南山就是自古以來獨自隱修的聖地。耶穌後一段說話在《古蘭經》中經常出現:

 

「我們確是真主所有的,我們必定只歸依祂。」(2:156)

 

「真主是最後的歸宿。」(3:28)

 

「天地萬物都是真主的,萬事只歸真主。」(3:109)

 

 

 50.    耶穌說:「若有人對你們說:『你們從那裡來?』向他們說:『我們從那光而來,那地方光自身存在,自身建立,並顯現自身的形象。』

若他們向你們說:『這光就是你們嗎?』說:『我們就是這光的孩子,我們是活生生的父親所揀選的。』若他們問你們:『有甚麼證據證明你的父親就在你們裡面?』向他們說:『它是運動,也是靜止。』」


Jesus said, “If they ask you, “Where do you come from?” Say to them, “We come from the light, from the place where the light came into being by its own and became manifest through their images.”

If they ask you, “Is it you?” Say, “We are His sons, and we are the chosen ones of the Living Father.”

If they ask you, “What is the evidence of your Father in you?” Say to them, “It is a motion and a rest.”

 

【註疏】永恆獨一的主宰就是光的源頭,所以耶穌說他是從光而來,一切生命的源頭都是從這光而來,真主就是眾光之光。在《古蘭經》中,真主說明祂就是天地的光明,真主以比喻說出祂的形象︰

 

「真主是天地的光明,祂的光明像一座燈台,那座燈台上有一盞明燈,那盞明燈在一個玻璃罩裡,那個玻璃罩仿佛一顆燦爛的明星,用吉祥的橄欖油燃著那盞明燈;那橄欖樹不是東方的,不是西方的,它的油,即使沒有點火也幾乎發光 — 光上加光 — 真主引導祂所意欲者走向祂的光明。真主為眾人設了許多比喻,真主是全知萬事的。」(2435)

 

接著耶穌說出永恆的主宰在我們的心裡是運動,也是靜止,這是基督教傳統以來沒有的概念。耶穌所指一動一靜的力量正與中國遠古的文明精髓相吻合,中國最古老的典籍《易經》被推崇為群經之首,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均以《易經》為重要依歸,《易經》解釋天地宇宙的生成變化,以及人生命運的處世之道,《易經》的「易」字由古文「日」與「月」兩字組成,日為陽,月為陰,陽與陰,即動與靜,正揭示了宇宙生成變化的奧秘,正是此陰陽相生的力量創造宇宙萬物,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是由此一陽一陰的力量所支配。中國道家的太極圖,在一個圓形內半黑半白,而且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即陰中帶陽,陽中帶陰,亦即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太極圖正標示這宇宙人生的奧秘。2000多年前耶穌說出此奧秘,而中國文化在3000年前已揭示此宇宙人生的奧秘,並且有翔實的解說。瞭解《易經》,即能瞭解宇宙人生,也能瞭解耶穌在這裡所說的奧秘,在此不能不讚嘆中國遠古文明的深邃!

 

 

51. 他的跟隨者問耶穌說:「死去的人甚麼時候才能安息?新的世界甚麼時候才會來臨?」

他回答說:「你們所尋找的已經來到,但是你們呀!你們不認識。」


His disciples said to him, “When will the repose of the dead come into being, and when will the new world come?”

He said to them, “What you look forward to having come, but you do not recognize it.”

 

【註疏】 這段有關門徒問耶穌的說話,如果結合伊斯蘭信仰,就明白門徒所問的是什麼。伊斯蘭信仰的其中一個核心內容是「信後世」,即是相信世界末日的到來。那時天崩地裂,萬物都會被毀滅,死去的人會復活。每個人都單獨地面對真主,接受終極的審判。行善者會進入樂園,而永居其中,作惡者會落入火獄受刑罰。所以死去的人真正安息之日,就是復活日之後進入樂園即天國。那時真主再創造天地,在天國只有美好的事物,是我們在這世界從來沒有聽過,看過和想過,這就是新世界的來臨。以色列人也有這信仰,所以在亞伯拉罕開始的信仰下,即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其信仰的內容有相同之處。在這裡耶穌發出失望的語氣,在《多馬福音》中,有幾處記錄耶穌對跟隨者失望的話語,耶穌說他們所渴望的已經來臨,可是卻不知道。這是指精神方面的新世界,即人在未死之前,精神已經可以進入天國,不用等到死後。耶穌的臨在正是要讓人明白真理,並且能夠因為親近他而有所體現,即中國文化所謂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親近耶穌,就會變成耶穌。人們內在的新世界已經開始,可是門徒們不能體會內在的精神世界,仍然等待外在天國的降臨。

 

 

52.    他的跟隨者問耶穌說:「以色列人以前的二十四位先知,他們全都談論你。」

他回答說:「你們只顧談論那些死去的人,卻不理會站在你們面前活生生的那位。」

 

His disciples said to him, “Twenty-four prophets have spoken in Israel, and they all spoke of you.”

He said to them, “You have disregarded the living one who is in your presence and have spoken of the dead.”

 

【註疏】耶穌在這裡的話,與(51)的話表達相同的意思。人們重視過往的歷史傳統,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更重要。真理超越時空,過往的先知與耶穌都只是一人,因為真理就是一。現在耶穌與他們同在,他們應該親近耶穌而得到轉化。



53.  他的跟隨者問耶穌說:「割禮有沒有好處?」

耶穌回答說:「如果割禮是有好處,孩子的父親會讓他們從母親出來以前便行了割禮。其實,在靈性內行真正的割禮才會惠及萬事萬物。」

 

His disciples said to him, “Is circumcision beneficial or not?”

 He said to them, “If it were beneficial, their father would beget them already circumcised from their mother.  Rather, the true circumcision in spirit has become beneficial in all respects.”

 

【註疏】 割禮是以色列民族向初生男嬰所行的禮儀,在這裡耶穌指出靈性上的轉化提昇比外在儀式更重要。如果只有手段而達不到目的,或只知道手段而不知道目的,這樣即使一生守禮法,也不會有靈性上的進步,這就是法利賽人的寫照。在歷史發展下,以色列人的信仰有三大傳統,即法利賽(Pharisees)、撒都該 (Sadducess)和艾賽尼 (Essenes)。法利賽是猶太教的保守派,屬傳統主流,強調守禮法;撒都該受希臘與羅馬文化的影響,屬新主義的派別,只接受摩西五經,對摩西五經抱有自由解釋的權利;艾賽尼是專注靈性修行的隱士派別,自稱為神聖的集體,擁有師徒的傳統。耶穌和施洗約翰都屬於艾賽尼這隱修的傳統,耶穌就是其中一位精神導師。艾賽尼派不是重視守禮法,而是透過親近大自然與神有屬靈的溝通。在四福音中只提及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他們都是耶穌的敵人,只想找機會陷害耶穌。

 

 

54. 耶穌說:「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所有的就是這眾天堂的國度。」

                                                    

Jesus said, “Blessed are the poor, for you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s.

 

【註疏】 在耶穌時代,以色列人有三大宗派,其中兩派在《新約聖經》中經常出現,就是反對耶穌教導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法利賽人(Pharisees)只重視信仰儀式,自以為絕對與權威,而撒都該人(Sadducess)只信仰摩西五經(即《舊約聖經》頭五卷書),否認先知及古人的遺傳,不相信天使、來生和復活。第三派就是艾賽尼派(Essenes),他們重視精神的富足而輕視世間的物質財富,重視與神同在的靈性修行而不是宗教教條,耶穌在四福音書的說話和在此《多馬福音》的說話也有此思想︰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5:3)

 

「耶穌舉目看著門徒,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

《路加福音》(6:20)


早在1937年語言學家愛德蒙波迪奧石基理(Edmond Bordeaux Szekely)從梵諦岡圖書館秘密檔案處和奧地利哈斯堡皇家圖書館的藏書中把艾賽尼派有關耶穌的教導由耶穌時代所通行的亞蘭語,先後翻譯成法語和英語出版,書名是《耶穌基督的平安福音》(第一冊)(The Gospel of Peace of Jesus Christ by the Disciple of John) (Book1)。在1974年出版第二冊和第三冊,到1981年出版第四冊。筆者於1998年把此四冊書翻譯成中文一併出版:《艾賽尼派的平安福音》(四卷),明師出版社。此四卷書可看到艾賽尼派對耶穌的信仰與教導,是我們今日可以接觸到較原始的記載,艾賽尼是失傳的派別。

 觀世界各宗教的信仰,最終就是靈性修行,提昇精神修養,這必須要有簡樸的生活,即是相對於富裕人家所看見的清貧生活,所以耶穌說貧窮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能夠專注精神修煉。清貧就是能吃一點苦,吃一點苦能夠淨化身心,精神成為主人,身體是奴僕。先知穆罕默德說他看到在天國裡大部分都是生前貧窮的人,在火獄中大部分都是生前富裕的人。除非富裕的人能把財富用作善行,否則財富不能幫助人接近真理,反而令人沉醉於各種享受,忘記自己生命的源頭。佛陀在《四十二章經》曾說過:「富貴學道難。」(12)

 

 

55. 耶穌說:「那些不能少愛父親和母親的人,不能成為我的門徒;那些不能少愛兄弟和姊妹的人,不像我一樣背負起十字架,不配跟從我。」

 

Jesus said, “He who does not loathe father and mother cannot be my disciple, and he who does not loathe brothers and sisters, and bear his cross in my way, will not be worthy of me.”

 

【註疏】 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隨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10:37-38)

 

「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加福音》(14:26-27)

 

經文的原文意思是「少愛」或「憎恨」,可解釋為愛真理而不依從世俗的愛。

耶穌的說話通常帶有誇張的修辭手法,以加強說話的感染力。父母、兄弟、姊妹屬於這世界的人倫關係,而真理就是永恆美善的真實。只有真實才是永恆,世間的愛會轉變和消逝。耶穌多次告訴人們不要貪戀這世界的一切。 「十字架」就是每個人生命中的苦難與業力,我們要像耶穌一樣不貪戀世間的事物,以美德完成生命中的責任。每個人的十字架是要自己背負,耶穌不能承擔任何人的苦難與業力。耶穌在四福音中多次說跟隨他的人要背負自己的十字架,《古蘭經》清楚指出每個人的善行與惡行都是自己承擔,任何人即使至親都不能代替:

 

「一個負罪者,不負別人的罪;如果負罪者,叫別人來替他負罪,那麼,別人雖是他的近親,也不能替他擔負一絲毫。你只能警告在秘密中虔敬真主,且謹守拜功者。洗滌身心者,只為自己而洗滌,真主是唯一的歸宿。」(35:18)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親屬?在印度經典《奧義書》中的解釋正是伊斯蘭教信仰所在︰因敬愛真我(Atma)即真主在每個人心中而懂得愛親屬鄰人,否則就會因只愛親屬而忘卻真主,反被這無知的愛迷惑而轉變為互害︰

 

「這真我(Atma)是內在的至高者,比兒子可愛,比財富可愛,比任何一切可愛。如果有人說其他東西比真我可愛,別人就會告訴他說他將失去可愛者,結果也會這樣。確實,應該崇拜真我為可愛者。任何人崇拜真我為可愛者,他就不會失去可愛者。」《大森林奧義書》(I.4.8)

 

「於是,他(指聖人耶若伏吉耶)說道︰

『哦,確實,不是因為愛丈夫而丈夫可愛,而是因為愛真我而丈夫可愛。

哦,確實,不是因為愛妻子而妻子可愛,而是因為愛真我而妻子可愛。

哦,確實,不是因為愛兒子而兒子可愛,而是因為愛真我而兒子可愛。

哦,確實,不是因為愛財富而財富可愛,而是因為愛真我而財富可愛。

哦,確實,不是因為愛婆羅門性而婆羅門性可愛,而是因為愛真我而婆羅門性可愛。

哦,確實,不是因為愛剎帝利性而剎帝利性可愛,而是因為愛真我而剎帝利性可愛。

哦,確實,不是因為愛這世界而這世界可愛,而是因為愛真我而這世界可愛。。哦,確實,不是因為愛這些天神而這些天神可愛,而是因為愛真我而這些天神可愛。

哦,確實,不是因為愛眾生而眾生可愛,而是因為愛真我而眾生可愛。

哦,確實,不是因為愛一切而一切可愛,而是因為愛真我而一切可愛。

哦,確實,應當觀看、諦聽、思考和沉思真我。

梅怛麗依啊!確實,依靠觀看、諦聽、思考和理解真我,得知世界所有一切。」《大森林奧義書》(II.4.5)

 

 

 

56. 耶穌說:「誰若認識這世界,他已找到了一具軀殼;誰若找到了一具軀殼,對那人來說,世界不值得甚麼。」

 

Jesus said, “He who has come to know the world has found the corpse, and he who has found the corpse, the world is not worthy of him.”

 

【註疏】 耶穌在此處所說的話,與第(80)節所說的話相同,耶穌說出人們生下來應看重自己內在的靈性多於這個世界。耶穌在《多馬福音》多處說出相似的話,人應以自己的肉身去認識真主,敬拜真主,而不是依戀這世界的物欲享受。

 

 

57. 耶穌說:「天父的國就像一個人有一些優良的種子。他的仇敵在夜裡來到,在好種子的中間栽種雜草的種子。那人知道後卻不讓別人把雜草拔去。他這樣說:『不要這樣,否則你拔雜草的同時,會把那些小麥一起拔去。』因為到了收割之日,那些雜草便會暴露出來,那時才把這些雜草拔去燒掉。」

 

Jesus said, “The Kingdom of Father is like a man who has good seeds. One night his enemy came and sowed weeds among the good seeds. The man did not allow people to pull out the weeds. He said to them, “Lest perhaps you go to pull out the weeds and pull out the wheat with it.” For on the day of the harvest the weeds will appear, they will be pulled out and burned.”

 

【註疏】 耶穌所說的「收割之日」就是伊斯蘭教所說的審判之日,每個人都要接受真主的終極審判,真主會依據每個人的善行與惡行去決定哪些人得享樂園永恆的福樂,哪些人要接受火獄的刑罰。在《古蘭經》中,真主說:

 

「我使每個人的行為附在他的脖子上。在復活日,我要為每個人取出一個展開的本子,(說:)『你讀你的本子吧!今天,你已足為自己的清算人。』誰遵循正道,誰自受其益;誰誤入迷途,誰自受其害。一個負罪者,不負他人的罪。派遣使者之前,我不懲罰(任何人)。」(17:13-15)

 

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也有相似的話︰

 

「耶穌又設過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人撒好種在田裡,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了,將稗子撒在麥子園裡就走了。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田主的僕人來告訴他說︰『主啊,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裡嗎?從哪裡來的稗子呢?主人說︰『這是仇敵做的。』僕人說︰『你要我們去薅出來嗎?』主人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裡。』』」《馬太福音》(13:24-30)

 

「當下耶穌離開眾人,進了房子。他的門徒進前來,說︰『請把田間稗子的比喻講給我們聽。』他回答說︰『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將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世界的末了也是如此。人子要差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裡挑出來,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裡,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馬太福音》(13:36-43)

 

 

58. 耶穌說:「那些經歷艱辛而發現生命的人有福了。」

 

Jesus said, “Blessed is the man who has suffered (toiled) and has found life.”

 

【註疏】 耶穌所說的「生命」就是指永恆的生命,即我們的真我(Atma),也是佛教所說的「佛性」或「自性」。這必須經過修煉才能達到,返回生命的源頭。道教認為人們順向發展就是經歷老、病、死;逆向發展就是指肉體與精神的修煉過程,所謂「性命雙修」,性就是指精神,命就是指身體,返回原初如嬰兒般純潔並富有生命力。這個修煉的過程不是世俗享樂,而是克己,過清靜、簡樸的生活。印度經典《博伽梵歌》說:世俗的享樂是先甜後苦,瑜伽修行是先苦後甜。

 

 

59. 耶穌說:「在你有生之年,要渴望看到並追尋活生生的那位,以免你死了以後,你想看活生生的那位,也不能看見。」

 

Jesus said, “Look upon the Living One as long as you live, lest you die and seek to see Him, but you will be unable to see.”

 

【註疏】 耶穌說出人應該在有生之年認識真理,以免死了以後再沒有任何機會。在《古蘭經》中,真主說那些生前不敬拜真主,不去行善的人,在審判之日才後悔,再沒有任何用處了:

 

「不義者的托辭無禆於他們之日,他們將遭棄絕,他們將受後世的刑罰。」(40:52)



 

60. 耶穌看見一個撒瑪利亞人,帶著一隻羔羊,到猶太地區去。

耶穌對跟隨者說:「那人把羔羊捲曲起來。」

跟隨者對耶穌說:「他會把羔羊殺死吃掉。」

耶穌對他們說:「羔羊還活着的時候,他不會把羔羊吃掉,他會先把羔羊殺死,讓牠變成一具屍體,才把牠吃掉。」

跟隨者說:「否則他就不能吃牠。」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也是一樣,你們要為自己找一個可以安息的地方,以免你們來到世間成為一具屍體,然後被吃掉。」

 

He saw a Samaritan carrying a lamb and going to Judea.

He said to his disciples, “That man is round about the lamb.”

They said to him, “So that he may kill it and eat it.”

He said to them, “While it is alive, he will not eat it, but only after he has killed it and it has become a corpse.”

They said, “Otherwise, he cannot eat the lamb.”

He said to them, “You, too, seek for yourself a place for repose, lest you become a corpse and be eaten.”

 

【註疏】 人的靈魂若忘記了真正的主宰,就如同一具屍體,被世間的一切物質與欲望吃掉。人愈追求此世間的欲望,就愈感到痛苦,漸漸喪失內在精神的光。只有追求真理,才會得到精神上的喜樂,在自身的光中充滿生命,不會成為一個沒有精神修養的屍體,然後被世界吃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