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聖源覺真經》經文及註疏︰下段經文

 


《聖源覺真經》



下段經文 日落後誦讀



下段聖源覺     玉皇天理經

慈善並仁義     勤學記在心

每日念一轉     運限定光明[52]

 

[52] 第三段的《聖源覺真經》有大量篇幅文字教導人們如何立身處世,箇中的智慧非一般人可以想到,內裡隱含天機,即上天的法則是如何運作,賞善罰惡的天理是如何實現。此經要求人們每日誦讀,並沒有導人迷信,而是透過每日誦讀,對天公天理的記念和尊敬,把天理的美德與警戒潛移默化。下段經文全是勸世良言,每日誦讀便能做到時刻提醒自己,有修心養性,變化氣質之效,誦經的意義即在於此。人們的心性得到淨化提升,自然思想、言語和行為比較正確,那樣一個人的命運就會得到正向的發展,走向光明,遠離黑暗,宗教信仰與靈性修行即在於此。世人需要一個正確的指導,這也是伊斯蘭信仰的《古蘭經》開首的章節教導人們要向萬物的主宰祈求指引和援助,目的當然是得到生命的福樂。此經把道德教理詳細列在晚上誦讀,不像早上及中午經文有關道德義理比較空泛,就好像一個人在日間幹活遭到人事阻礙,難免犯錯或吃虧,到了晚上得到天公指點應如何處世做人,才能明白箇中的教導,因為有現實經驗在前,人生百態的義理就能更加吸收、重視。

 

玉皇行仁義     多誦五福臨[53]

 

[53] 五福源自《書經‧洪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善終。」即長壽、富裕、身心健康、良好品格、得善終。

 

殺身成仁性      捨身取義心

孔孟留句話[54]     須當仿聖人

 

[54] 孔孟是指孔子(西元前551-479)和孟子(西元前372-289),是先秦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才是正宗,有別於後秦的儒家思想(參看上段經文註釋[22]),儒家思想留下經典教導人們正確的生活行為。網上經文與讀經把「孟」字當作「盂」字,意思解不通。儒家思想重視人們的美德,即正確的品格與行為,這比人的身體還重要,人的心性是主,身體只是工具去修養和實現心性。身體可以放棄,但心性不可以,故說︰「殺身成仁性,捨身取義心。」

 

男女少年人    細心聽聖經

勸學聖賢話    榮華必護身[55]

 

[55] 榮華是指開花,比喻興盛顯達,這是指人的生活各方面都能成功暢通,通常包括富貴,目的是要保護一個人有美好的生命。一個人能否向善並有美好的人生,客觀條件十分重要,沒有良好的客觀條件配合,人很難積極向上,活出美好的人生。

 

父母生我身    長大雖成人

為子須孝順    孝順敬天日

雙親最大恩    本身為天日

倘若罵爺娘    只是逆天日[56]

 

[56] 伊斯蘭信仰的《古蘭經》也重視孝道,敬拜真主之下,就是孝敬父母︰

 

「你的主命令︰你們應當只崇拜祂,應當孝敬父母。如果他倆中的一人或是倆人在你的堂上達到老邁,那麼,你不要對他倆說︰『呸!』不要喝斥他倆,你應當對他倆說有禮貌的話。你應當為憐憫而必恭必敬地服侍他倆,你應當說︰『我的主啊!求你憐憫他倆,就像我年幼時他倆養育我那樣。』你的主是最知道你們的心情的。如果你們是善良的,那麼,祂對於常常悔過者是至赦的。」(1723-25)

 

「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母親弱上加弱地懷著他,他的斷乳,是在兩年之中(指真主)說︰『你應當感謝我和你的父母;唯我是最後的歸宿。如果他倆勒令你以你所不知道的東西配我,那麼,你不要服從他倆,在今世,你應當依禮儀而侍奉他倆,你應當遵守依我者的道路;唯我是你們的歸宿,我要把你們的行為告訴你們。』」(3114-15)

 

 

先知穆罕默德說過︰如果一個人在今生想得到充裕的衣食,就要孝順父母,善待親屬。中國的道教和儒家思想也重視孝順的美德,道教全真派以儒家的《孝經》為重要經典。

 

 二十四孝賢[57]    存留在上天

 

[57]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朝郭居敬所編錄,另一說法是他的弟弟郭守正撰,或另一說法是元朝郭居業撰,由先秦時期至北宋,二十四個孝子在不同環境和遭遇中行孝的故事集。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聖源覺真經》提到二十四孝,此經應該是元朝或以後出現的經典,也可能是近代出現的經典,故未有列入道教的藏經《道藏》中。

 

古人行孝順     孝順感動天

共住勿異心[58]    父慈子孝順

 

[58] 現代社會面臨家庭瓦解,究其原因是家庭成員間共處如陌生人一般,沒有情感上的溝通,生活只是為了柴火油鹽,此經教導世人同一屋簷下就要同心,不可以對家人冷漠,各懷異心,而不謀求共同的福祉,此句確實是警世良言。

 

兄寬弟忍和[59]    百福此推尋

 

[59] 「寬」是指寬宏大量,有寬恕之心;「忍」是指包容;「和」就是指和睦。家庭內兄弟姊妹相處就需要有︰寬、忍、和。

 

靜坐思己過   勿談閒事非

說人過量話   自然有天理

言多必有失   出口勿傷人

若不養心性   定遭苦難尋

平風作波浪    無形生事非

使人傷心恨    凶星禍懸眉

高聲說話醜[60]   謹戒惡言語

 

[60] 在《古蘭經》中,真主叙述於公元前1100年在古埃及的智者魯格曼(Luqman)如何教導兒子︰

 

「你應當節制你的步伐,你應當抑制你的聲音;最討厭的聲音確是驢子的聲音。」(3119)


毒罵或發誓  皆是報自己

性烈多事件  禍難百般有

仇敵定重重  切須再三忍

口角與訟事  勝敗皆空虛

忍氣留財福  凡事天必知

性善人人欽  寬和萬事成

原諒是仁義  自戒性烈心

天理聖源覺  勸善世上人

仁義道德全  人生主要根

米麥豆薯粟  人生重要物

不可亂消耗  須念來不易

粥飯人生命  無食不生存

雖然土上生  須念生長難

畜牲亦如是  不可多殺生

有理必要用   方可殺生命

無理亂消耗   上天有罪名

萬物天地變   多耗必有折

善惡無形影   視之亦無蹤

吸之無別味   虛空過往有[61]

 

[61] 善與惡是從人的內心性向萌芽而行出來,善性和惡性沒有形相,好像看不見,聽不到,嗅不到,人們在不知不覺被善與惡薰陶而不察覺。人人都嘗過無知愚昧,渾渾噩噩的日子,只是長與短以及程度的不同,所以說「虛空過往有」。人人都嘗過虛空無意義的日子,所以若有一天醒覺,就要決心培養善良的品性,去除邪惡的性向。人們要遠離邪惡的源頭,例如敗壞的人際往來和事物,趨向光明的源頭,例如研習經典、靜思,與和善的人相處等,令自己得到正大光明的發展。

 

玉皇恩愛深    句句勸人心

愛民如愛己    天無兩樣心[62]

人生在世間     謹守為最先

 

[62]  玉皇公充滿慈悲,《古蘭經》中的真主也是這樣,在此《聖源覺真經》中,尤其是下段經文,句句都是警世良言,勸戒人心的說話。世人是玉皇公的臣民,並不是兒女,這與《古蘭經》的觀點相同,真主充滿慈悲,眾生是真主的奴僕,而不是兒女,真主並沒有兒女以及任何子嗣,否則人們便會患上公主病和王子病。真主創造人就是要人類謙虛,成為懂得謙虛,不傷害萬物的代理人(Kalifa)。在此《聖源覺真經》中說,玉皇公對人的愛沒有兩樣,即天公的愛一視同仁,公平地對待眾生,如《道德經》所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79)

 

 若不從正業[63]     謀望始終難

 

[63] 佛陀所傳揚的「八正道」中,其中一項「正命」,即是指要有正當的工作。另外在16世紀在印度興起的錫克教(Sikhi),只敬拜獨一的主宰,其十大教導之一就是信徒必須以正當的工作謀生。

 

嫖賭自賤身     財帛天數定

家和為第一     勤勞值千金

癡心狂賭難[64]    傾家又蕩產

 

[64]  在伊斯蘭信仰中,根據《古蘭經》和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導,嚴禁穆斯林賭博、飲酒、嫖妓等等列為非法的行為。如果這個世界的規則是根據《古蘭經》的教導,那麼賭博,飲酒和娼妓都是非法行為而應禁止。

 

誦念早日改   妻兒樂團圓

人人雖有過   知者須改心

一切己差錯   須當教子孫

經中行道德  人生要將心[65]

 

[65] 「將心」的意思是要有同理心,把別人看作是自己般對待,即孔子在《論語》中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無論對人及對自己都要講求道德良心,因為根據因果業報、天理循環,對別人所做的行為就是等於對自己做。

 

天理良心念  萬事福自尋

將心人為本  立身孝順心

上天循環理  不將事難成

 為人不將心  不將害本身

一切禍難有  罪惡自己尋

結交須大義   共事勿私心

凡事利己念   心高誤本身

福不在財多   財多不是福[66]

 

[66] 印度經典指出錢財足夠是最好,不足夠是困苦,太多就會令人變得物質世俗化,忽略道德涵養。伊斯蘭信仰認為人生是考驗,錢財愈多,人生的考驗就愈大。錢財多就應用來布施,這樣的富人才可以進入天國。先知穆罕默德說過,他看到在天國中的居民大多是在世時的平民百姓,而在火獄中的居民大多是在世擁有權力與財富的人。在印度經典《大森林奧義書》中指出,財富是天國的膀胱,向世間灑下的尿液,所以財富是福惠中最低品。

 

福在子孫賢     子孫賢是福

榮華富貴家     不可自誇華

驕傲多薄福[67]    心仁福增加

 

[67] 《道德經》第9章這樣說︰「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意思︰富貴而驕傲,必然自招災禍。

 

奢華是枝花    不如多施捨

善有善來報    天憎是豪華[68]

 

[68] 網上流傳的版本,此經文為「天增是豪華」,這「增」字應該是經過改動。筆者所拿到的經書是「天憎是豪華」,是憎惡的憎,此經書在經文完結後提出更正提示,大致是︰「在市面上流行的聖源覺真經,其內容句話,略有失漏及差錯,今得蒙羅浮山在藏經閣內尋出,寄來全部真正聖源覺,內容句話,校對無差。」

上天憎惡豪華生活的人,這符合經典的教導。

《道德經》有多處章句指責厚養生命,過奢華生活的統治者沒有道,在第68章中指出,老子有三樣珍貴之寶︰「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就是慈悲、節儉和謙虛,老子提出節儉是美德,上天怎會增加人們的豪華而不是憎惡人們的豪華?這與整部《聖源覺真經》前後的經文不符合。在《古蘭經》中,真主曾毀滅過驕奢生活的人︰

 

「我(指真主)曾毀滅許多城市,那些城市裡的居民,過一種驕奢的生活。這些是他們的居住地,從他們滅亡之後,除很少的時間外,無人居住;我是他們的繼承者。」(2858)

 

「戈倫的確屬於穆薩(Moses)宗族,但他虐待他們。我曾賞賜他許多財寶,那些財寶的鑰匙是幾個力士所不能勝任的。當日,他的宗族對他說︰『不要狂喜,真主確是不愛狂喜者。你應當借真主賞賜你的財富而營謀後世的住宅,你不要忘記你在今世的定分。你當以善待人,像真主以善待你一樣。你不要在地方上擺弄是非,真主確是不愛擺弄是非者。』他說︰『我獲得這項財富,只是因為我有特殊的知識罷了。』難道他不知道嗎?在他之前,真主所毀滅的各世代的惡人,有比他能力更強、積蓄更多的。犯罪的人,是不必加以審問的。

戈倫曾盛裝出遊,以豪華誇示自己的宗族。愛今世生活的人說︰『但願我獲得戈倫所獲得的(財富),他確是有大福份的。』有學識的人說︰『傷哉你們!真主的報酬,對於信道而且行善的人是更好的,只有堅忍的人得享受那種報酬。』

我使他和他的房屋淪陷在地面下,他沒有黨羽協助他抵抗真主,他也不能自衛。昨天羨慕戈倫境遇的人說︰『你不見嗎?真主要使哪個僕人的給養寬裕,就使他寬裕;(要使哪個僕人的給養窘迫),就使他窘迫。假若沒有真主對我們的恩典,祂必使我們淪陷在地面下。你知道嗎?孤恩的人,是不會成功的。』

這是後世的住宅,我用來報答那不願傲慢,也不願墮落的人。善果只歸敬畏的人。行善的人將得更好的報酬,作惡的人,只受作惡事的報酬。(2876-85)

 

窮人勿灰心    心灰事難成

勤儉守本分[69]   富貴必輪流

 

[69] 勤勞、節險是美德,可令人改善生活。守本分也是重要的美德,每個人生下來都有自己應履行的責任,即所謂「本分」。在印度經典《博伽梵歌》中,聖賢克理希納(Sri Krishna)教導他的學生︰各人有不同的分位,應履行自己分位內應守的責任,即使是如何微小。別人分位內的責任即使是如何偉大及高尚,也不應該丟棄自己的分內事而去履行。只要履行自己的責任,無論大與小,都得到同樣的福報。


爛茅一般級     福在自己修

身中無寸土     只要心德修

善事無防作     惡事早改修

貧苦有善念     天須化貴人[70]

 

[70] 富是指一個人有錢財,屬於物質方面;貴是指一個人的氣質修養,屬於精神方面。貴比富更高,更難得。一個人雖然貧窮,如果有正念,與天感應,上天也要把這人提升至精神更高的境界,即所謂「貴」。有錢的人未必高貴,有品格修養的人才會高貴。

 

生平無愧惡[71]    神欽鬼敬扶

行為心德正     萬教盡皆通[72]

 

[71] 愧是指愧疚,惡是指憎恨,即那人能做到心中無愧、無怨,也無恨,能夠坦蕩蕩地待人接物。

 

[72] 此《聖源覺真經》指出人的行為和內心有德有正,此德與正放諸四海而皆同,那麼信奉任何宗教都能通向正直的路,達到美好的結果。宗教信念是由人來實踐,人的外在行為與內心才是重要。善人與惡人都可以在同一宗教內得到不同的結果。

 

修橋施路功    良藥濟貧窮

常作大善事    定為動天公

為善最安樂    為惡天不容

過去有不法    結果如何休[73]

 

[73] 一個人的思想、言語和行為就如播種一般,種子落入泥土裡便會發芽生長,最後結成果實,因果業報是天理。

 

生平有愧惡   切須改善心

若不早日改   鬼祟必纏身

行為無良心   貪心煩惱有

奸刁終害己   早改得自由

天地變化人   善惡出在心[74]

 

[74] 天地即陰陽二氣把生命造化成人,人的善與惡取決於其內心。先知穆罕默德曾說過:「身體內有一處地方,它好,整個人都好;它不好,整個人都不好;這地方就是人的心。」在印度古經典《奧義書》(Subala Upanisad, XI.1) 中說人的心中深處就像一朵白色的蓮花,這朵蓮花會綻放出紅色的花瓣,好像紅色的蓮花。這蓮花的中央是海洋,海洋的中心處包裹著四條管道,其中一條管道稱為「羅摩」(Rama)通向正義,另一條管道稱為「非羅摩」(Arama)通向不義,另一條管道稱為「欲望」(Iccha)通向滿足眾願意;最後一條管道稱為「無生」(Apunarbhava),它會穿越這包裹到達頭顱,與永恆獨一的主宰同在。所以人心可以向善或向惡,身體內已有機制準備好了。在此經的附錄()是道教祖師呂純陽教導人們如何修心的經典 — 《孚佑上帝純陽呂祖天師心經》,把自己的心糾正下來。

 

善事門戶福     惡者罪狀深

男女向前程     保守好光陰

在世仁為本[75]    子孫孝順心

 

[75] 在《道德經》中,老子說他有三寶︰「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67) 這三寶就是慈悲、節儉和謙虛,「仁」即慈悲,這是在世做人的根本。蓋人人都想別人對自己慈祥,而不是邪惡、冷酷,所以每個人理應由自己出發待人慈祥。印度經典說修行的人待別人會有慈悲之心,這是由於精神提升之故。人沒有慈悲,就會成為魔,無論此人有多大才能與成就。先知穆罕默德曾說過︰「一個不會受感動而流淚的人,是受魔鬼控制的表徵。」

  

惡者心不仁   有過改維新

前途事業遠   須防退步身

狠毒梟惡心   差錯自改修

暗中用計較   必遭天理尋

糊行罪萬般   謀為事事難

妻離及子散   子逆做人難

天地循環理   罰罪一世為

急急回心改   陰功早日修[76]

 

[76] 陰功是指人在世做了好事,死後在陰間可以記功。在《古蘭經》中說,每個人大大小小的行為,甚至只是螞蟻般微小,無論善與惡都會被記錄下來,真主會按每個人所做的行為報應各人,沒有人會受屈枉。道教也有此信仰,人的善行與惡行都會被記錄,天道按其行為賞善罰惡。

 

勿為天聾啞   報應或早遲

賞善罰罪惡   時時記在心

經中照天理[77] 誦後須保存

 

[77] 此經的內容就如明鏡一樣,將上天 玉皇公定下的道理照耀出來,人們誦讀此經即知道上天教導人們在世為人的天理。

 

圖書再刻版  扶持萬古留

皇經傳天下  教人道德存

救世天必見  勸善大有功

積善之家庭  上天降吉祥

玉皇增福壽  子孫世代昌

百本傳刻印  謀為貴人扶

三五百本印  小人久病除

千本印刻者  榮華代代存

合群印皇經  積福到家門

印經或抄寫  皆是作陰功

玉皇心仁義  不虧施經人

樂助發善心  福壽定延齡

施經種福田  惡煞不侵身[78]

 

[78] 煞是指一種惡鬼,惡煞也可指兇狠惡毒的人。

 

一生念千遍   凡謀皆吉祥[79]

一生念皇經   百年昇天堂[80]

 

[79] 「千遍」是三年時間的誦讀,但並非一定指實數,而是指長年念誦,即三年或以上,此時皇經應該已牢記在心,心中按天理做人,做什麼事都會吉祥,自有上天護佑。

 

[80] 如果一生念皇經,沒有間斷,即不單心中牢記,也每天誦讀皇經並敬拜天公,那麼此人的誠心及願力之故,上天應允此人死後必接他或她上天堂,得到玉皇公的護持,不用再輪轉凡間,可以有更高的精神生命。人只是動物中的最高等,所以可以成為人就要繼續修行。若人的精神沒有被提升,就會被困在此凡世,不能接觸更美好的精神世界。


玉皇心印經[81]   變成聖源覺

人有真心念    天賜福無疆

 

 [81]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也稱《無上玉皇心印妙經》,簡稱《玉皇心印經》或《心印經》,撰人不詳,約出於唐宋間。《道藏》洞真部本文類有《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一卷,此經為四言韻文,全篇僅五十句,共二百字。該經記述內丹修煉的心法(可參考註[22]),宋元以來此經廣為流傳,道教全真道將其列入內修經典,現存各種刻本和註釋本甚多,是道士每日功課必讀經典,是「命功」的修煉功法。道教宣稱誦持《心印經》不但能開通妙理,漸悟真詮,而且能感悟高真上聖,資助道力。

 

《玉皇心印經》如何變成《聖源覺》,無法考證。傳統道教只公認《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卻不認識《聖源覺真經》。如果根據本經的僅有解釋,即此兩經都是出於玉皇公,而且是《心印經》在先,《聖源覺》在後。《心印經》只給修道的人,屬少數人看的經典,《聖源覺》是給大眾看的勸世經典,就好像《古蘭經》一樣,是給所有不同水平的人知悉,故有報喜,也有警告。有關《玉皇心印經》的經文及解釋,可參考附錄()

 

 

 

誦畢行三拱手禮或合掌致敬,

然後可行三跪九叩之禮。

 

 

 

【上、中、下三段經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